-
看看這標題——《大學生“掏鳥窩”被判10年》,是不是想起了鄰居家白襯衣的大哥哥?農村孩子的淘氣怎么就重判了呢?媒體通過身份剪裁,混淆了事實,試圖調動同情來替代法律。可這次,比司法干預更壞的是,原本應該承擔起普法責任的媒體,用巧妙的話語,正逐步消解法治社會。
閱讀
-
對于剛剛通過的《反家庭暴力法》,批評者不乏“法治”激情——出于對施暴者的痛恨,有人希望將一切的家庭施暴者繩之于法,因此認為法律草案顯得“保守”,沒有將性暴力以及戀愛、同居關系中的暴力納入管理。
閱讀
-
黃海波被收容教育后,大V將收容教育貶為“惡法”,加上孫志剛案和唐慧案,“惡法”修辭累累戰果,起到了積極的心理暗示——哪部法律要是被貼上這個標簽,不論時間長短,廢除都不是問題。
閱讀
-
不久前,FT中文網刊登了北大知名憲法學教授張千帆的評論文章《許志永案需依憲審理》,認為必須從對憲法35條“言論自由”的解釋出發,依據憲法審理并判許志永無罪。能否“依憲審理”不過是重復了早些年“憲法司法化”的爭論,雖說了無新意和進步,但既涉及到最新的案件,無妨以案說法,并求教于各方有識之士。
閱讀
-
今天,陳記者承認了收受50萬元,我們震驚了;他竟不采不寫就發了別人的抹黑稿件,我們震驚了;該報編輯部不作核實如此輕率刊出負面新聞,我們震驚了;作為今天我們這個社會最后的正義化身的新聞工作者,竟然在看守所光著頭懺悔,我們震驚了! 圍繞“頭版要求放人”產生了幾個有爭議的問題,筆者在震驚之余作一點反思。
閱讀
-
中國當下輿論和司法的問題和別國有所不同。一些媒體人對司法的干預并不僅僅及于具體當事人的命運,而是要以它們的“法治”取代當下的“法治”。照此,司法機關就算再如何乖巧討好媒體,又如何能滿足其要求呢?李某某到底是強奸還是嫖娼,唐慧到底是“被勞教的上訪媽媽”還是“打敗了法治”?一味討好,不被左右打臉才怪!
閱讀
-
夏俊峰案本身并沒有太多復雜之處,只是因為他被輿論塑造成了“反體制英雄”才使得案件久押不決。不過,既然夏俊峰無論如何難逃一死,也就難說律師的“無罪辯護”把他坑了。難怪他全國知名的“專業”辯護人陳有西律師,無暇圍繞此案應對與同行的辯論,倒是急急忙忙關注剛被律師坑了的李某某上訴案中去了。
閱讀
-
李某某案一審宣判,在全民圍觀中暫時落下了帷幕。法院在宣判同時,公布了部分法庭查明的案件事實,算是李某某案諸多版本里最權威一種。但在網絡上,還是有不少人對該案的判決有著諸多疑問。公眾關注該案判決,正是普及相關法律知識的好時機。以下嘗試一一解疑。
閱讀
-
據上海法官嫖娼爆料人稱,平時宴請那名法官的人,90%以上都是律師,甚至有的律師之前就是法官、檢察官。這些人擁有強大的關系網,在一些非訴的法律服務中,律所通過向客戶不斷暗示我們這里有幾位“重要人物”,會讓“關系勝過法律”的觀念在社會中越傳越遠,不利于建立司法信任,而這又會進一步促使客戶尋找那些有“關系”的律師或律所。
閱讀
-
美國東部時間7月13日,全美屏住呼吸,等待陪審團對佛羅里達州一名協警的謀殺案做出宣判。這名西班牙裔協警去年2月槍殺了一名17歲的黑人少年馬丁。5名白人和1名西班牙裔女性組成的陪審團在經過2天16小時考慮后,最終宣告其無罪。在如何評價這個判決的問題上,美國分裂了。此情此景,不禁讓我們想起1960年代的美國經典電影《殺死一只知更鳥》。
閱讀
-
湘西鳳凰這個充滿了原始、古老與清新之風的圣地突然要收費,一下戳中了不少人的神經。經過媒體精心設置,收費問題與“國進民退”、程序、民主和法治等問題都勾連起來。大V也在微博上呼吁五一不去鳳凰,作為關心時事的有志青年,到底去還是不去?
閱讀
-
強奸在我國屬于嚴重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法律上不允許雙方通過美國式的刑事和解而撤案。中國的司法機關會考慮到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從而在和解或調解的時候不僅僅考慮當事人的意志,還要把其他力量納入進來,這是刑事和解的中國模式——“楓橋經驗”的精髓。不過,如果受害人改口稱“自愿”,偵查機關難以提取到有力證據,案件可能以撤案告終。
閱讀
-
評論(2)
|
2013-02-08 16:40:56
愿國家早日實現統一,無人再敢挑釁海洋主權。反腐肅貪不手軟,勤儉節約要“光盤”。環境越來越整潔,食品越來越安全。城鄉共同得富裕,分配滿意盡歡顏。漢子努力掙到房,姑娘有幸嫁對人,生男生女求平衡,醫療教育不勞神。最后愿國家不斷壯大,復我漢家威儀,揚我中國模式!
閱讀
-
關于地鐵是否取消左行右立,如果今日上海政府認為安全更為重要,為何當初沒有考慮到?我以為這個問題答案無須多言。一個個“國際慣例”、“都市文化”、“文明習慣”這樣的詞就足以說服很多人,而不去思考更為重要的一些問題。我所暗暗期待的是,再有決策,可別又被“文明”的言辭再次忽悠了。
閱讀
-
《環球時報》的胡錫進總編這兩天在微博上有些郁悶,他說:“支持理性愛國,堅決反對打砸行為。也反對中國知識分子圍繞釣魚島問題相互亂扣帽子,彼此攻擊。”當然,胡總編是頂著這頂大帽子說話的。自從日本政府宣布對釣魚島實施“國有化”以來,《環球時報》幾乎每期社論都不落下釣魚島事件。釣魚島事件發展到今天的地步,媒體的推波助瀾當然是少不了的。然而,胡總編大可不必為之頭疼。微博上的一些意見領袖對于游行中打砸搶的評論實在不值一曬。他們整天吵著嚷著的不過是“打雜日系車輛不是愛國”、“哄搶日資商店更是群氓”。但這些并不是一句簡單的“盲目愛國”就能概括。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