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爾歷史學博士,自由撰稿人
-
漢人建立的王朝,其成就獨屬于漢民族?
在現實世界,分裂分子總喜歡打民族牌,試圖披上所謂“民族主義”、“民族獨立”的外衣。[全文]
-
西方學者劫掠中國文物,反倒成了“大功德”?
即便是大干壞事的大谷光瑞,如今也有了諸如“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的美名。或許正是出于這些好看的名頭,如今總有人心懷疑慮:大學者可以是大盜、竊賊嗎?[全文]
-
牢記歷史就是牢記仇恨嗎?
如今韓國的政客拿歷史大做文章,其中的套路絲毫沒有新鮮感,諸如討好日本、追隨美國的目的更是昭然若揭。但在這場由歷史引發的“大戲”中,他們的入戲角度之怪、程度之深,卻還是讓人有些驚訝的。[全文]
-
西北能否化干為濕,繞不開一個大問題
由于氣象預測是非常復雜的問題,單一的模型很難形成可信的結論,因此圍繞西北地區未來的氣候變化,研究者還在不斷開展研究。對于普通人來說,更應該相信科學,理性認識客觀世界,盲目的熱情可能并沒有什么益處。[全文]
-
“北洋時期中國最民主”?你別說還真有人信
如果說殺人只需道歉,老年吃素還能反轉風評,只怕全世界的黑幫都要樂死,監獄里的刑事犯更要大呼冤枉了。段祺瑞的這出戲,就連民國的小孩子都能識破,如今有些人竟然迷惑其中,真是令人費解。[全文]
-
吸猴腦,吃螺螄?5000年前的中國人怎么實現吃肉自由?
在幾千年前的中國,肉食對于普通平民來說并不容易獲取,螺螄這樣的小塊頭也值得一吃。西方亦是如此,據學者的推測,古典時期的雅典公民人均年食肉量只有兩千克左右。[全文]
-
誰最懂趙構?秦檜,岳飛,還是乾隆?
雖然宋高宗很努力地給自己建構“中興圣主”的形象,終南宋一朝,官方也盡量為他涂脂抹粉。但歷史終究要回歸事實。[全文]
-
明朝人偽造了《滿江紅》,“賀蘭山”就是證據?
有趣的是,文學家們深入探究了“賀蘭山”的歷史地理意象,將其作為判定《滿江紅》詞作者的重要證據。但在歷史學家眼中,詞中引用的“賀蘭山”只是文學典故,不應該望文生義,沒有必要把泛指當做具稱。[全文]
-
清朝的“制度建設”,水平有多高?
清朝的國家制度歸根結底是傳統帝國模式,即便是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也受到“制度上限”的約束。[全文]
-
為什么元代之后,中國人就不愛玩蹴鞠了
早在2004年,國際足聯就已經宣布:中國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蹴鞠是足球的淵源。這份“歷史傳承”既有趣,也難免給人以古今對比的感嘆。網絡上甚至有人暢想,要是讓古代的蹴鞠隊參賽,說不定中國隊更有機會進世界杯。[全文]
-
他怎就成了“中國最后一位圣人”?
2022年是王陽明誕辰550周年。圍繞這位被冠以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等諸多名號的著名人物,從學界到民間,開展了許多研討和紀念活動,把本就頗具熱度的“陽明熱”推向了新的高點。[全文]
-
關羽地位被拔高,離不開清廷的推崇
后金入關之前就將《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乃至當作兵法使用,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對關羽的崇拜。清朝初年,滿洲稱關羽為“關瑪法”,“瑪法”即“祖”的意思,可見崇拜之深。[全文]
-
考古這十年,我們如何論證五千年文明史?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這一直是困擾中國學者的問題,以至于不少人提出,或許“四千年文明史”的說法更為穩妥。不過,最近十年的良渚考古發現,為解釋“五千年文明史”重要問題提供了極佳的路徑。[全文]
-
這道復雜的選擇題,中國人做了數千年
對古代的縣令、知縣們來說,他們既肩負重任,又前途無量,何去何從將決定他們的人生。對于傳統國家而言,職在親民的州縣官關系著朝政的治理,能否從中拔擢良相,對國家的未來至關重要。[全文]
-
撒馬爾罕為何在中國史書上大名鼎鼎
自歐洲出發,東征的亞歷山大大帝曾攻占撒爾馬罕;自長安啟程,向西進發的張騫也曾抵達此處。[全文]
-
“日不落”的傳統手藝,續得上?
在這次托利黨的上位過程中,對華政策、對華戰爭都是托利黨攻擊對手的高頻詞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新上臺的托利黨人反對戰爭、主張對華友好。對于能夠建立日不落殖民疆域的大英帝國而言,正義從來都只是幌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