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零《我們的中國》新書首發(fā)演講:什么是中國
關鍵字: 李零李零新書我們的中國李零我們的中國李零新書首發(fā)演講什么是中國【“研究中國,腳踏實地,有地理感,非常重要。不跑路,你怎么知道,什么叫中國。”北京大學李零教授,多年來實地考察中國大地上重要的城址、戰(zhàn)場、祭祀和思想史遺跡,在旅行日記和考察記的基礎上,寫作《我們的中國》。經(jīng)由此書,中國自上古以來的人文和精神世界,有了一個大地上的維度。近日,《我們的中國》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觀察者網(wǎng)就此專訪了李零教授。
6月11日、6月18日在上海、北京兩地舉辦首發(fā)演講及座談中,李零教授從“茫茫禹跡”、“周行天下”、“大地文章”和“思想地圖”四個方面,對“什么是中國”做了一次宏觀、深入的梳理。本文根據(jù)兩場演講實錄整理,由三聯(lián)書店授權觀察者網(wǎng)發(fā)布,特此感謝。】
中國古代看山水的時候,有一種“陰陽”的概念。我們看這張世界地圖,注意一下中國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位置。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的舊大陸(整個歐亞大陸)就是中國所處的位置。從非洲撒哈拉沙漠起向東有一條干旱帶,都是非常干旱的地方,由于中國西部的高原,所以干旱帶是這樣分布的。我們是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按古代的說法,我們處于陽面,他們(中亞、中國西部和北部)處于陰面。▼
(點擊看大圖,下同)
我把這樣的格局叫做“陰陽割昏曉”,這是杜甫當初登泰山的時寫的詩,其實中國大陸也是有陰有陽。這里有一條紅線從黑龍江的愛輝縣一直到云南的騰沖,大家在中學學地理的時候,老師可能都講過愛輝到騰沖的這條線。這是地學界的老前輩胡煥庸提出的,也叫“胡煥庸線”。可以看到這條線以西以北都很高,以東以南普遍很低。漢代的《淮南子》一書講過“共工怒觸不周山”,共工把撐天的柱子撞倒了,所以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水都朝東南流,成為這樣一種地勢,形成中國的三個臺階。中國古代兵法家一直講“右背山林,前左水澤”,就是說西邊和北邊要高,東面和南邊要低,從西北打東南是順勢,從東南打西北是逆勢,往往逆勢不能夠獲勝,這是兵法家講的概念。▼
這條愛輝-騰沖線不僅是中國生態(tài)分布線,也是人口分布線,最初胡煥庸先生關注的就是人口分布線,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但是其實人也是向低處走的,從地圖上可以看到,94%的人口都集中在愛輝-騰沖線的東南,西北只有6%的人口,西北部的面積其實比東南還大。
大家要注意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源也有流。現(xiàn)在的考古學界經(jīng)常爭論“什么是最早的中國”,從我們熟悉的商代殷墟時期向上推,可以推到二里崗,推到二里頭,推到龍山,推到廟底溝,現(xiàn)在有的學者說,“最早中國是廟底溝中國”。其實他們談論的主要是中國的背景,中國在什么背景下產(chǎn)生出來的。
我們說“什么是最早的中國”,應該注意兩個最基本的前提:第一,既然講中國,首先要有“國”的形成,要有國的出現(xiàn);第二,要有“中”的形成。如果國家根本沒有形成,如在新石器時代,無所謂“中國”;在國家形成后,我們知道有很多小的國家,如果沒有一個文明中心對周邊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吸引他們加入其中,構成中國的核心地區(qū),那也還沒有“中”的形成。
我們說的中國核心地區(qū),大概就是我們后面要談的《尚書·禹貢》里所描述的“九州”的范圍。所以中國是在這樣的兩個概念下聚少成多、由小變大所慢慢形成的世界概念,我們古人叫做“天下”,當然那個天下只是古人心中的天下。
漢學家們中間有個有名的說法,叫做“解構中國”。中國這么大,中國歷史這么長,他們對此很不滿意,說“中國”是虛構的想象共同體,不可能這么長,也不可能這么大,要把它切割開來。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對照“Nation”一詞來討論,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討論這一點,但我們應該說中國這么長、這么大不是虛構,而是歷史形成的過程。
我們還應該注意中國是一個文明漩渦。漩渦是既有輻射也有輻輳,有些國族會被吸進來,有些國族會被甩出去,“中國”是對于四裔而言,對于蠻夷戎狄。中國對四裔有一種吸引力,所以周邊很多族裔紛紛進入原來中心的地區(qū),與中國融為一體,雪球越滾越大,造成我們說的“大一統(tǒng)”。其實古人早就注意到這個,所以他們也是如此來描述古代的天下概念,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畿服圖,但中國古代畫畿服圖不喜歡畫成射箭靶的樣子,不是圓的,是方圈套方圈的靶子。▼
文明歷來都是由周邊和中心共同構成,往往是搞農(nóng)業(yè)的、種地的在里面,騎馬、游牧、放牲口的在周邊,航海的就更在外邊。多種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相互依存的,多種生活方式也是相互補充的,彼此傍著發(fā)展。以航海來看,航海不是沒有目標地向大海里航行,而是順著海邊溜,沿海發(fā)現(xiàn)資源的時候就會舍舟登岸。跟這個情況非常類似的,農(nóng)耕民族周邊的騎馬民族也有他們要靠岸的地方。北方胡騎南下會推進到長城沿線,草原也像茫茫海洋一樣,長城沿線就是“海岸線”,對長城沿線既有吸引又有包圍,形成四裔趨中,就像螢火蟲看到光芒要飛進去一樣。四裔趨中是指他們的臉都朝向發(fā)達的地區(qū),背后是他們起源的地方,游牧、農(nóng)耕民族彼此交融,就是在他們最接近的地方會形成一種過渡的形態(tài),這些地方往往也是游牧民族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我國的四大邊疆無不如此。
一、茫茫禹跡
下面我談談《我們的中國》的第一本書——《茫茫禹跡》。
今天演講的題目是“閱讀中國,行走中國”,想了解中國,要先在家里做功課,要讀書。中國的地理文獻中有四本書最有名,首先要說《尚書·禹貢》,《禹貢》是最重要的,就像講天文經(jīng)常要提到《尚書·堯典》一樣。《禹貢》借大禹治水、巡行天下的故事,用他走過的地方來講地理。古人把大禹走過的地方叫做“禹跡”,也就是禹走過留下腳印的地方,可是《禹貢》這本書不是講政區(qū)的,而是以山川形勢區(qū)分的九個地理板塊(九州),我認為《禹貢》講的地理范圍才是最早的中國。
當然這個問題有爭論,究竟它描述的是夏代的地理視野還是商代的呢,還是西周時候的呢?僅從《禹貢》講故事的形式來說,是講夏代的。這九個板塊太大了,除了秦皇、漢武,我們很難想象有哪一個君王能夠走這么大的一圈。所以過去顧頡剛先生認為禹是一個傳說人物,而且他有一個很名的說法,大禹是一條蟲,他認為《禹貢》是戰(zhàn)國傳說。但是王國維先生在清華講“古史新證”的時候,有另外的意見,他認為禹是一個歷史人物,而且把《禹貢》定義為西周中期的作品。我們考古學界當然也有各種不同意見,我們這里也不能詳細談《禹貢》,《我們的中國》書里有我在北京大學的講義,是帶著同學們一起讀《禹貢》的,可以供大家參考。
《禹貢》九州的巡行路線是以龍門口(河津、韓城間的禹門口)為起點,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的順序轉大圈,最后又回到龍門口,既包括黃河流域,也包括長江流域,與西周青銅器的分布范圍差不多。西周和商代的情況不一樣,《禹貢》里面講的國族、姓氏都是可以和文獻一一驗證的,這是我們討論古代天下的基點。
▲這就是剛剛說到的保利收藏的青銅器,器形和紋飾很明顯是西周中期的青銅器,銅器銘文提到大禹治水,而且描述的語言和《禹貢》書序基本是一樣的。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馬雪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92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zhì)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fā)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diào)”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fā)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