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0年以來,如果假定勞動參與率不變,城鎮的真實失業率一直呈現持續上升趨勢,最近5年來基本維持在9.5%-9.8%的水平,2009年的城鎮失業率會是9.5%,而不是名義上的5.17%。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切不可因失業率統計數字較低而對勞動力市場形勢過于樂觀…… [全文]
1月4日,美國公布了新一期的非農就業數據,有些專家認為好于預期,有些則認為不夠樂觀。美國本輪衰退究竟有多嚴重?恢復有多么緩慢?“最恐怖”的就業圖表為您直觀展現。 [全文]
有媒體引用調查結果,將農民工工資和大學生畢業起薪作比較,發出了“大學生不如農民工”的感慨,引起一片嘩然。然而,簡單地比較兩者的工資水平,很容易被表面數字所迷惑,不能得出嚴謹的結論。單純比較農民工和大學生工資都缺乏科學性。因此,我們既不提倡這樣的比較,也不認為這樣的比較能夠得出科學的結論。我們大可不必為某個大學生的失業而感到不安,為某個農民工的高收入而感到驚訝。“平均而言,上大學能夠賺到更多的錢,但這并非對每個人都能夠成立。” [全文]
基于大學校園致辭個體經驗的總結、反思,在廣義修辭學傳統中,本文主要從致辭者的視角切入當代中國的校園致辭的一些理論和實踐問題,但力求研究的結論和啟發的一般性。本文指出,致辭是儀式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不在說教,而是凝聚人心,創造和增強歸宿感。就此而言,致辭要求集中關注參與者的情感和理性訴求,但在通訊發達的今天,這種社區型與致辭的傳播公眾性有難以調解的內在矛盾。致辭者必須在理解自身的身份的基礎上恪守職責。本文還針對致辭的選題、特定性和超越性、致辭的聆聽和閱讀效果之分歧以及致辭的現場表達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也是一篇關于致辭反思社會學研究。 [全文]
-
· 最"難"就業季 ·
大學生就業逐年嚴峻,似乎年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年”。隨著高校的迅速擴張,社會學歷普遍升高,本科干專科的活,碩士干本科的活,博士也就只能當當輔導員。用擴招前的學歷就業對比擴招之后的水平,顯得極不平衡,一如當下畢業生的狀態。作為教育方,高校和教育部門已經對冷門及就業率低下的專業進行了調整。作為畢業生自己,是否也調整好心態?就業,到底是社會沒準備好,還是畢業生太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