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天下| 馬前卒:保衛我們的現代生活
關鍵字: 現代化文化傳統批判保衛二、歷史的重量
上面那個算術計算,我們可以推廣一下,用來估算全部的文化遺產。這里我先請大家估算一下,從出現文明開始,到21世紀,中國這片土地上一共生活過多少人?
這個數字我也不知道,但我看過幾個全世界的數據,認為自古以來一共出生過800-1000億人。而無論哪朝哪代,中國文明大致上都是全球人口比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所以自古以來的中國人總數大概是200億。反過來說,我們按5000年文明算,25歲一代人,一共是200代人,200億除以200代,是一億人,每代人一億,這數字只多不少,所以200億的總數也只多不少。
這200億中,有多少人在新中國生活過呢?我這里也有個估算。中國人均壽命是70多歲,建國到現在是69年,所以,建國時已經出生的人,現在大多數去世了;建國時沒出生的人,現在大多數還活著。在新中國生活過的中國人總數,大致就是現在的人口加上建國時的人口,約為20億。和自古以來的200億中國人相比,大概是1比10的關系。
但是,很顯然,創造和傳承文化的比例,不能按1:10來算,別的不說,新中國這20億人,受過教育的比例,肯定要比之前的180億高一個數量級。而創造文化產品的能力基本和受教育比例成正比的。所以僅僅是教育一項,20億人就能打平之前的180億。更不要說現代的教育比古代強的多,現代人在學校之外接受文化產品的數量,吸收知識的數量也比古代多了十倍不止。粗略地估算一下,在我們總的文化遺產里面,新中國起碼要占一半。
我猜會有人質疑我,說古代的教育和現在的教育怎么能比呢?李白杜甫怎么能和現代這些小學生相提并論呢?確實,很多東西沒法量化比較的。但我還是能找一些證據。
我現在住在蘇州工業園區,這個地方過去叫唯亭鎮,在蘇州乃至全國都是文化發達的地方。發達到什么程度呢?清朝道光年間,一個鎮就有自己的地方志,總編是一個翰林,這經濟文化水平至少相當于內地的普通縣城。我在網上偶然看到這部地方志,摘抄了一些被記到地方志上的詩詞,應該算是本地文人的高水平作品:
王鏊《唯亭》:
早朝時去晚朝回,陸市巴城迤邐來。咫尺唯亭看又過,人生行止信悠哉。
陳元素《送何仲先移家唯亭》:
周親與我更芳鄰,徙宅超然遠市塵。路出東門船似馬,湖當前岸浪如銀。
誰能父子相師友,豈少賢豪互主賓。潮到此亭曾有讖,知君才不讓前人。
李汾《唯亭》:
曉市爭先集,唯亭水陸通。一江分上下,兩廟劃西東。
煙火千家爨,斜陽孤客篷。昔賢圖八景,風雅有誰同。
查詵《武順王祠》:
英姿颯爽鎮三吳,日照唯亭廟貌孤。欲把美人配名將,中山祠在莫愁湖。
我不知道各位怎么看這些詩。拋開文體不說,我覺得文采、用詞和立意,也就是中學生水平,還不能是寫作文特別好的那種。我覺得這才是古代一般知識分子的真實面貌。之所以我們覺得古人文化水平高,是因為只有優秀的作品才能流傳下來,日常的作品流傳不下來而已。
一定要做個比較的話,我之前算過一個比例,清朝后期三四億人口,每年生產2萬秀才;我們現在十三四億人口,是清朝的四倍,本土博士和海歸博士加起來每年七八萬的樣子,也是清朝的四倍。換句話說,按照人口比例算,今天的博士大概相當于古代的秀才。
但是呢,我們知道,秀才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最底層,99%的秀才最多只能算是文化的傳承者,而不能創造新的文化成就。我們今天正好相反,作為博士,你必須通過論文和實驗,給人類增加一些之前沒有的知識,換句話說每個博士都是文化的創造者。之前有一組圖片,分析博士的定義,我覺得很貼切:
這說明,古代社會只有在所有知識分子都創造文化的情況下,才可能接近現代社會的文化生產效率相提并論。但實際上呢?不說百分之一,就算千里選一的古代知識分子也未必能做出一點前人沒做過的成就。我說最近這20億人的文化積累和之前180億相當,實際上還是給我們的祖先留面子了。
我再拿幾個數據來看看:
咱們國家有個傳統,統一的朝代不僅僅要寫歷史,還要把已知的書籍收集歸類,編成“類書”出版,基本上就是當時的文化成果匯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朝的《永樂大典》不到4億字;清朝的《四庫全書》8億字;《古今圖書集成》1.6億字。
一億字是什么概念呢?年底的時候知乎給我發了一個統計數字,我這一年在知乎寫了160萬字,讀了9800萬字,差一點不到一億。當然我大多數閱讀就是快速泛讀,但這也說明,如果不要求精讀的話,我用十幾年時間可以讀完清代之前的大多數文化遺產,至少一輩子總能讀完。這也符合我對《四庫全書》的直接感受——我老家承德避暑山莊有個文津閣,裝有完整的一套《四庫全書》,我給大家看一下這個建筑的照片,應該可以對古代文化積累數量有一個直觀感受:
歷朝歷代積攢下來的東西就這么一點,這說明一個問題——古代人對之前的文化遺產的了解,比如說明朝人對唐朝的了解,肯定不如我們。現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全國都有上百個專職研究者,比如說宋史研究會,全國僅理事就三四十人,全國500多會員,開一次年會要討論幾百篇論文。這比古代編史書的人還要多得多,除了宋朝人自己,最了解宋朝的時代就是現在,而不是元明清任何一朝。
我舉個直觀的例子,古代最大的收藏家是皇帝,尤其是那種活得長,喜歡展示自己文化水平的皇帝。清朝乾隆皇帝收集了不計其數的書畫,其中最好的一部分被搬到臺灣去了。結果最近幾十年慢慢翻出來研究,發現他收藏的宋朝書畫,一多半是假的,著名的那張富春山居圖,皇家當真品收藏的那張,現在研究起來也多半不是真的。所以說,就算比對歷史了解,也是古人不如現在。所以我認為,如果以1900年為界,之后積累的文化產品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完全壓倒之前幾千年。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吳立群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48“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01“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0“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16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6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