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歸:文藝復興時的歐洲,對“一帶一路”可比現在熱情多了
關鍵字: 奇跡喜馬拉雅喜瑪拉雅美術館洛可可中國瓷器一帶一路絲綢之路【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云歸】
張維為教授在NEXUS的論戰,很多讀者應當已經看過。已經放出來的幾個片段里,焦點之一在于“中國是否將輸出模式”。近年來,西方似乎常有此類擔憂,除“模式之爭”外還有“影響力之爭”,如干涉他國內政等,前幾天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不遠萬里,對中國喊了句“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
真是……別這樣有什么話我們好好坐下說。
近來外媒一驚一乍,動輒“中國威脅論”,不值一哂。但筆者想感慨的是,幾百年前對中國的“腦殘粉”時光,竟然這么快就被西方人忘在腦后了。
14-15世紀,四大發明陸續傳入歐洲,即我們耳熟能詳的“火藥把騎士階級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大杠桿”。但傳入歐洲的文化可不止四大發明。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上最受歡迎的商品即是絲綢與瓷器。1470年威尼斯人已從中國瓷品上學會了制造青花軟瓷的本領,但最初的仿制品并非真正的瓷器,英國人直到1750年才建成了第一座瓷器廠。在此之前,他們對瓷器制造工藝的認知基本都是這樣的:
“古地奧?潘西羅爾斯(GudioPancirollus)解釋說中國瓷器的制作方法是把蛋殼、蝦蟹蓋等物埋在地下80年左右后拿出即成;斯蓋雷格(Scaliger)等學者比較認同這一說法,而拉姆瑞斯(Ramuzius)在其《航海記》則持相反的觀點,他認為瓷器是由土制作而成的,不是埋在地下,而是借陽光與風力變得堅硬,時間需要40年。
但只有門多薩的說法更接近于實際。他說中國瓷器是由白陶土制成的,先將陶土放在水里加熱浸泡,之后在其上涂一層奶油或是脂肪,待油脂大量下沉至底部時,除去奶油和多余的物質,精美的盤子就做成了,然后把作品拿到戶外成形,將其涂金或是彩繪,不是過了百年,而是不久就被送進壁爐里燒烤……1”
把蛋殼蝦蟹埋在地下來造瓷器……感覺造出奶油蝦醬的可能性還大些。
所以這種情況下,歐洲人依舊主要以進口的方式來獲取瓷器。人們也認為中國瓷器非常貴重,1487年埃及國王贈給佛羅倫薩的統治者勞倫佐·美狄奇的便是中國瓷器,他也因此而得到重視。
中國生產的瓷器、絲綢,都有著豐富的裝飾花紋。中國的瓷器花紋在宋元時代已有了寫生花鳥圖案,民窯瓷器上尤為明顯。等到了明宣德(1426一1435)時期,彩瓷已是“人物毫發具備,儼然一幅李思訓畫”了。
中西貿易發展之時,歐洲正巧也處于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之中。大量文藝作品的創作離不開豐富土壤的滋養,而中國的瓷器、絲綢與山水畫,無論從形式還是精神上,都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從許多文藝復興時代的作品中,似乎也能一窺中國藝術的芳蹤。如曾有論者指出,達芬奇的素描作品中,對于山石的處理,某種程度上,與國畫中的皴擦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2:
列奧納多·達·芬奇 鋼筆素描 1473年 現展于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又如這幅掛毯:
中國藝術風掛毯 18世紀 奧布松工廠 法國 183*360cm 織物 現展于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這一掛毯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畫面左下方有一只仙鶴,遠處樓臺軒榭,這是傳統的中國元素,側面反映了當時東西方文化傳播交流的現象。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韓京霏
-
最新聞 Hot
-
“對中俄來說,‘金磚+’有望改變西方主導國際秩序”
-
敏感時刻絕密情報外泄,美國很急
-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最新“成績單”?面臨哪些突出問題?
-
“西方以為這樣就能打倒中國,我說,你們錯了”
-
烏克蘭急澄清,普京警告:絕不允許
-
普京表態:沙特來辦,相當合適
-
美國年度赤字創歷史第三高,債務利息首超1萬億美元
-
怕特朗普上臺,美國被曝加速援烏200億美元貸款
-
“過半美國人認為,生活不如四年前”
-
“他不會停手,想要的不僅是軍事勝利”
-
日本收到“警告信”:再不對華動手,就對你動手
-
“對中國,歐洲就是美國拴著皮帶的小狗”
-
反擊!大疆起訴美國防部
-
NASA局長:需要和中國談一談
-
他狂夸日本:對付中國,你排第一…
-
“為何中國男性個頭比印度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