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睿:周總理的日語翻譯曾這樣評說二二八
關鍵字: 二二八二二八事件臺灣二二八周恩來兩岸關系轉型正義“轉型正義”與二二八悲劇
那么,從林書揚論臺灣二二八悲劇源頭的三個方面來看當今臺北的“轉型正義”,至少在理論上應該往健全政治、去殖民化和反戰這三個方向發展才是。然而2016下半年以來,臺北年金改革的片面性、清算對手黨產的私斗本質、開放核災食品與美豬入臺的粗暴蠻橫、處理勞工七天假的欺罔虛偽、操弄同性婚姻議題的政治考量、沾沾自喜于美日臺熱線和“正名”等作為,讓人看到的是政治失能而對立、扈從美日新殖民主義、高調宣揚美日臺軍武合作等相反方向的勢頭,明顯走向二二八悲劇之源的延伸與強化。
也就是說,“轉型正義”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制度上,讓人看不出是對二二八悲劇之源的揚棄,反而是階級矛盾惡化的再制。這不得不使人思考,自上世紀末以來挾著二二八歷史建構效益而掌權的新興勢力,究竟是“轉型正義”的天使?還是體質殘暴與脆弱的第二個魔鬼?更重要的是,二二八這個長年隱伏于臺灣社會的動蕩因子,是否會接受魔鬼的召喚而再度成為摧殘臺灣社會的異形?
畢竟,歷史建構與社會現實,以及其中的社會權力是緊密相關的,掌權者需要有利于己的社會詮釋和歷史建構。【11】換句話說,過去“官逼民反”不符合二二八主流歷史解釋的原因,是它冒犯或抵觸了掌權者建構有利于己的社會情境和現實需要。也就是說,用族群、省籍,以及相應的統/獨、中/臺等對立概念來解釋二二八,比較有利于選舉動員、資源分配和人群的位階認同。因而可以說,這些相互對立的歷史和社會話語,是為權力支配階級而服務的政治性概念。
用林書揚的話來說,則是一樁本屬于民族與國家的悲劇,由于“省籍”與“階級”的混淆,而造成悲劇的深化。在這方面來看,“二二八事件以后的臺灣社會,是背負著二二八的陰影,一直往民族的不幸內部對抗的深刻化方向走去的。”【12】
2016年12月10日,臺北“林書揚的文論與實踐紀念研討會”
歷史記憶“場”錯位與“奴化說”的人為異變
《如何》一文提出兩個“場”──“(陸對臺日)奴化-加害記憶之場”與“(臺陸雙方)犧牲-受害記憶之場”的錯位,才是二二八事件前后,省內外人士關于“奴化說”認知矛盾和糾結的由來。【13】
《如何》認為戰后國共或左右雙方簡單地突出民族主義話語,使得日殖時期所遺留的文化,以及“世界化”、“中國化”與“皇民化”的思辨銷聲匿跡。省內外人士通過思辨以建立“脈絡的共通”的可能性,因二二八事件后民族主義話語的突出而中挫,從而導致前述的“場”錯位未能被有效克服。因此,《如何》提出克服這種“場”錯位而來的記憶分歧,重建因二二八事件而中挫的“脈絡的共同”,作為改善的方向。【14】
那么,關鍵就是如何在不同歷史記憶的人群當中,建立共同的對話空間。而其問題是,這空間是建置在什么樣的社會情境?以及什么樣的權力結構當中?當臺灣社會還沒有像林書揚這樣宏觀審視二二八事件的集體理性,當二二八的歷史建構仍然是為“兩岸分斷”體制服務時,這樣的對話空間是不是“場”錯位的延伸而已?畢竟,“奴化說”的背景,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殘余+對日抗戰后高揚民族主義的政權”,對上一個“分斷50年的前殖民地”的時代架構。
試看今天大陸網民普遍說“臺灣人都想獨立”,背景是戰后美日對臺灣的“新殖民地主義支配”【15】;這和上世紀中葉國府官員說“本省人完全奴化了”,【16】背景是日本帝國主義對臺灣的殖民地支配,就像是異曲同工的歷史重復。如果我們認為那是大陸對臺灣的集體偏見,那么這種結構性偏見的共同背景,就是長期的“兩岸分斷”使然。百余年來在新舊殖民主義介入臺海的背景下,中國兩岸記憶場域的“錯位”,因而成為“兩岸分斷”歷史發展的“合理性”,至今支配著臺灣內部以及兩岸民眾之間心理上的矛盾。
比如十四年抗戰史觀,往前推進到“九一八事變”,這對于大陸的記憶場域來說是順理成章;而在臺灣的記憶場域中,那是日殖時代的“霧社事件”前后。但如果用“帝國主義世紀”的概念來詮釋,就能以中華民族為共同的記憶主體,明白日殖當局自19世紀末以來因應對華侵略的需要,而對占領區全面實施同化政策(實質是奴化政策)的相同路徑。從而理解“九一八事變”和“霧社事件”、東北抗日聯軍和霧社原住民、日殖滿州和日殖臺灣,是榮辱與共、存亡攸關的民族共同體的部分,有著共同的歷史遭遇和命運。只是,這種中華民族反殖歷史的集體共識與反殖意識的全面恢復,有待“兩岸分斷體制”的超克。
客家籍的臺灣史學者戴國輝讀初三時,曾親歷二二八事變。他在臺北遇到頭綁白布巾的流氓們學著日本人口氣罵“支那人”、“清國奴”,并到處找外省人毆打泄憤,包括小學學童也不能倖免。當時戴國輝被逼唱日本國歌,證明自己是“本省人”才躲過一劫,【17】這無疑是外力影響下的民族悲劇。所以,二二八期間投入武裝斗爭的陳明忠說:“二二八的元兇是帝國主義!”【18】那么,延伸甚至加劇這種“錯位”記憶與對話矛盾的人,則是帝國主義的幫兇,無論自覺或不自覺、在朝或在野、大陸或臺灣。
然而,恰恰是這種“錯位”,存在某種權力運作所需要的“秩序”空間。也就是說,“中國加害/臺灣受害記憶場域”的主流解釋或集體印象,其實是人為建構的結果。
《如何》認為“奴化說”是兩個“傷害場域”的記憶“錯位”使然,但問題出在:記憶“錯位”正是臺灣官方建構權力“秩序”的結果。在這種政治秩序和歷史建構之下,無論是“奴化-加害記憶之場”,還是“犧牲-受害記憶之場”,其建構者(元兇)──“日本帝國主義”,被巧妙地置換成“中國(中共)霸權”,以及在島內與“中國印象”相聯繫的所有人物,比如外省人。這也許不是歷史真實,但它是政治需要,從而成為歷史詮釋中的“事實”。【19】2016年端午節曝光的洪素珠辱罵外省老人事件,【20】其實是這種政治秩序和歷史建構下的產物。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最新聞 Hot
-
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
“特朗普回歸,這個領域又讓中國贏一局”
-
“特朗普贏了,他們要回家了”
-
“從中國懷里拉走”?
-
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
法國外長到訪前,以色列在“法國領地”扣押兩名法國憲兵
-
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
德高官焦慮:若特朗普從烏克蘭抽身,中國就贏了
-
“特朗普真男人”“快速停火就是自殺”,他倆同時發聲
-
普京:有些人嘴上承認“一中”,身體卻不老實
-
民主黨拋棄了工人階級?白宮回應桑德斯
-
印度政府智庫:這個中國“圈子”,咱還是得加入
-
“特朗普2.0”將至,日本很揪心
-
他押注特朗普勝,將贏下近5000萬美元,竟有訣竅?
-
“助我勝選”,特朗普任命她為首位女性白宮幕僚長
-
遭外資創紀錄拋售近110億美元,印度股市大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