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瑩:新冠疫情后的中美關系
最后更新: 2020-06-25 08:20:53回顧美國對外戰略中的現實主義傳統,影響最大的是里根時期“以實力求和平”的現實主義思想,也被稱為“里根主義”。在當時的冷戰形勢中,美國處境并不十分有利,里根政府通過大力渲染擴充軍備、擴大核威懾,將蘇聯誘入軍備競賽的陷阱。近些年面對俄羅斯復興、中國崛起等挑戰,美有學者倡導“進攻性現實主義”,其基本判斷是,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注定了大國競爭的悲劇宿命,主張以進攻的思維和行動提防對手、維護權力、捍衛霸權。
“有原則的現實主義”更像是“以實力求和平”的里根主義和“進攻性現實主義”的雜糅,不排除白宮試圖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一套新的對華競爭理論,對未來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發揮“塑模”作用。
而中美關系在螺旋下降的循環中,步入兩國建交以來十分困難的階段。如果將美國對華戰略調整的過程比作一個360度的“圓”,那么前半個180度的“圓”在2018年底就差不多劃定了,也即美國朝野、府學各界基本形成必須調整對華戰略的共識。但是對于后半個180度的“圓”怎么劃,也即究竟應該形成什么樣的對華新戰略才是有效的,則一度缺乏共識,有主張“聰明競爭”、在加強遏制的同時保持必要接觸和合作的呼聲,也有主張不惜一戰全力打壓中國的叫囂。2019年以來美政治動員的趨勢是,推動形成更加明確的與中國競爭的“全社會共識”。兩國在新冠疫情期間的碰撞明顯加快了這個進程,目前的狀態恐怕還不是最低谷。
美方加大與中國的競爭
中美矛盾如今成為國際格局轉變中的一對主要矛盾,兩國之間的緊張態勢主要是由美方主動推動的,試圖挑起在以下四個博弈場上的競爭:
一是制度和價值觀之爭。新冠疫情之前,西方思想界已經開始擔心,中國作為非西式民主制度國家的成功,會帶來稀釋西方價值觀號召力的效應,進一步印證了“美西方”在冷戰后試圖在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上統領世界的不成功。在美戰略界看來,中國的崛起不僅是對美國現實利益和國際地位的挑戰,更是對美國的制度穩定和價值輸出的威脅,這是更具深層意義的挑戰。從中方的角度看,美國從來沒有放棄顛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企圖,近來美政府當局的涉華話語更是試圖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割裂和對立起來,挑釁中國共產黨和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因此中方必須堅決與之斗爭。
“戰略方針”將矛頭指向中國治理和執政黨,將“價值觀挑戰”列為中國對美三大挑戰之一,突出中國內外政策的意識形態根源,似乎在刻意將中國包裝成當年的蘇聯,其意圖無非是將政治和安全因素推到美中關系的優先位置,為脅迫企業和經濟界接受“脫鉤”提供依據。沿著這個路徑走下去,兩國將不可避免地陷入零和對抗模式的意識形態之爭。
二是輿論戰。今年以來,美國對華較量的重點出現從貿易戰轉向輿論戰的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要放棄其他領域的競爭。
貿易戰惡化的勢頭在第一階段協議簽署后基本得到控制,科技戰則難以速戰速決。在安全領域,美軍方目前的主流想法是保持足夠威懾,而非主動進攻。而在輿論戰方面,美方經驗豐富,有話語優勢,在國際輿論場上有傳統影響力。而中國與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信息庫和輿論場處于相對隔離狀態,關于中國的一手信息對美國和國際社會的通達度一直不夠充分。
打輿論戰需要設計一個簡單清晰、能直擊人心的主題詞,然后通過多角度推導和多敘事渲染,形成壓倒性的輿論潮。從一段時間以來美強硬勢力人物的表現和表態,基本可以看出對華輿論戰的軌跡,關鍵詞就是“中國不可信”。其目的就是要顛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確立的成功者和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換言之,就是改變中國的“人設”,貼上“不誠實”“不守信”的標簽,進而破壞中國的外部輿論環境。冷戰期間,美國也是不斷給蘇聯貼標簽,從道義的角度將對手放到讓公眾認為無法相容的對立位置上。
2019年6月17日,華為公司創始人、CEO任正非(左二)與美國學者內格羅蓬特(左一)在深圳總部就“技術、市場和企業”主題進行對話。任正非稱,只有全球化合作才能讓更多人享受科技成果。圖/新華社
三是經濟、金融安全之爭。疫情對美國經濟帶來重大沖擊,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2020年4月份美國失業率達到了14.7%,5月份略有下降,但仍然高達13.3%。經濟下行導致美國財政狀況迅速惡化,在2020財年的前8個月,美國財政開支預計將超過3925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120億美元,增速超過30%;其中在疫情高發的4月和5月,聯邦政府收入減少了45.8%,而開支增加了93.6%,赤字更是高達11620億美元。預計2020、2021財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將分別高達3.7萬億美元和2.1萬億美元。財政惡化導致美國聯邦債務快速增加,截至6月10日,其總額已經接近26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在本財年的前8個月內,聯邦債務增加了超過3萬億美元。美聯儲預計2020年美國經濟將會萎縮6.5%,因此,預計到本財年結束,美國本年財政赤字和聯邦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將分別達到18%、140%,這對美國政府來說是極為沉重的負擔。
為應對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推出約3萬億美元的救助計劃,美聯儲也計劃一直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0.25%的區間內不變,直至實現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的目標。這種無底洞式的經濟刺激措施和直升機撒錢措施,不僅抬高債務率和赤字率,也會刺激高杠桿投機和流動性泛濫,埋下市場隱患。隨著債務的不斷膨脹,美國聯邦赤字占GDP的比重有可能在未來幾年甚至長期保持在10%以上。
在此情況下,美方的焦慮感進一步上升,力圖借疫情中多國反思供應鏈安全之機,渲染中國將優勢產業“武器化”的風險,加快產業鏈、供應鏈結構調整中的“去中國化”。美國戰略考量中的理想目標是,通過重修規則、重定標準、重立區域貿易集團、改造國際機制、關鍵技術和產業“脫鉤”等做法,借“去全球化”實現“去中國化”。美方少數政客主張利用金融霸權壓制中國,盡管濫用金融工具會對美國家信譽和美元信用造成傷害,但已不能完全排除這個選項。
不過,全球供應鏈的形成和調整是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結果。在中國的許多外資企業把本地市場作為自己的主要經營對象,在沒有大的政治和安全壓力的情況下,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大規模離開中國。
四是戰略安全博弈和海上安全較量。在軍事安全領域,美方在戰略、戰術和具體操作層面對中國的疑慮都在上升,試圖加大施壓和制衡。在涉及中國主權和安全的問題上,中方對美方的壓力和刺激須予以回擊,并采取適當的反制措施和必要的行動。從趨勢上看,未來一段時期中美軍事關系中的不確定性會增加,戰略信任的缺失難以彌補。兩國軍事艦機在海上和空中近距離相遇已非偶然現象,發生摩擦的幾率在增加。
新冠疫情期間,美海外部署的軍事力量面臨病毒威脅,不得不減少在全球的行動,但是為了防范中國“借機填補戰略真空”,反而增加了在南海、臺海、東海針對中國的巡航、偵察頻率和挑釁力度。兩軍態勢最大的不確定性還在于,雙方未建立起有效的危機管控機制,彼此底線不夠明確,互動的規則和“紅線”不夠清晰。這導致雙方需要不斷相互試探,增添發生突發事件和不可控結果的風險。兩國和兩軍高層在軍事上曾經達成“不沖突、不對抗”的戰略共識,如何切實維護是雙方都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中美之間的戰略威懾關系也開始出現一些新變化。美國調整核戰略、更新核武庫、降低核門檻,以及發展導彈防御體系和高超聲速飛行器、醞釀在中國周邊部署中程導彈,可能拉大中美之間本就懸殊的核力量對比。并且,這是否會迫使中方考慮適度調整有待觀察。此外,中美雙方都是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下的新型武器平臺和軍事技術的主要探索者,兩國網絡、太空、極地軍事化的動力明顯,在這些領域如何管控兩國競爭,亟待提上日程。
2016年7月8日,中國海軍在海南島至西沙附近海空域組織實兵實彈對抗演練。圖/新華社
中美博弈的全球大背景
許多學者將新冠疫情視為戰后世界歷史的一道分水嶺,認為它給人類帶來的沖擊不僅是心理上的,也是物質上的。但是目前看,它帶來的變化并非顛覆性的,而是在產生催化劑和加速度的效果,全面加快和深化了已經出現的趨勢。例如,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更快調整,國際權力進一步分化,大國戰略競爭態勢更加清晰等等,一些國家的內部治理矛盾也更加嚴峻。中美關系的惡化不是孤立發生的,需要放在多角度、多層次的變化中加以審視和度量。
從經濟全球化角度看,疫情進一步挑戰全球化思維,主要經濟體紛紛反思和重審現行全球化模式下產業鏈對外依賴的風險。有分析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框架下,有可能會形成以中國(東亞)、美國、歐盟為中心的三大分體系,由此向外發散,離岸外包越來越被近岸外包取代,生產基地盡量靠近終端消費市場,供應鏈流程變短并更加多元,以便于靈活應對突發波動。
“三個中心”的形成也會促使國際資本相應調整流向,客觀上助推中美“脫鉤”。從目前各國的政策討論和擬推出的舉措看,有以下動向:第一,攸關美國安全的產品生產,如生物醫藥、個人衛生防護設備(PPE)和部分尖端制造企業可能會移出中國,不排除美方立法強令企業回遷;第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因生產要素成本變化而從中國向外轉移的步伐可能加快,美在耐用消費品上的對華依賴下降;第三,適應中國市場需求的行業巨頭會駐守,它們在全球銷量下降之際,繼續從中國市場的復蘇中獲益;第四,5G等高科技產業“脫鉤”,導致中國被排除在美國及其盟友市場之外,不排除形成事實上的不同體系和不同標準。
從全球治理的角度看,中美仍然擁有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廣泛共同利益,兩國專業人士在傳染病防治、應對氣候變化等重要領域的功能性合作并未停止。但是,現任美國政府不僅缺乏對兩國在全球領域合作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而且力圖阻撓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影響力,把從多邊機構中排斥中國作用當作重要的外交目標。特朗普政府架空世界貿易組織,終止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中阻撓中方人選承擔關鍵領導職務。同時,與多國談判和簽署以“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為核心內容的新雙邊自貿協定,植入排斥中國的“毒丸條款”。美方這一系列做法,對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治理和合作體系的破壞和干擾是比較大的,發展下去難免會影響到全球解決共同挑戰的意志和能力。
從國際格局的角度看,冷戰后中國對國際格局的描述是“一超多強”,但是這一格局已經因為美國和中國的相對力量變化而發生動搖。2020年初清華戰略與安全中心舉辦年度國際形勢研討會時,中外戰略界學者對當今世界的力量和權力分配進行了評估。一個比較重要的看法是,美國的世界霸權難以為繼,但是作為超級大國,其實力地位和影響力仍然超群;中國雖然在硬實力和軟實力方面都與美國有相當大的差距,但是在經濟規模和新經濟態勢上同排在后面的國家已經拉開了距離。中美加起來約占世界經濟總量的40%、全球軍費開支的44%,未來兩個相對強大的國家如何確立彼此關系,能否給世界帶來穩定預期,抑或相反,是當今國際政治中的最大的課題。
標簽 中美關系- 原標題:新冠疫情后的中美關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徐俊 
-
美國單日新增3.3萬,累計超237萬
2020-06-25 07:26 美國一夢 -
中國穆斯林暫停赴沙特參加朝覲
2020-06-25 07:23 -
加拿大警察暴力執法畫面曝光!亞裔女生遭“踩頭殺”
2020-06-24 23:05 -
印度發難,巴基斯坦對等反制
2020-06-24 22:38 印巴沖突 -
這時,印度還在想著如何抵制外國貨
2020-06-24 20:14 龍象之間 -
美國希望俄羅斯對華施壓 俄方回應
2020-06-24 17:04 -
康明凱之妻露面提要求:釋放孟晚舟
2020-06-24 16:32 -
國防部:“甩鍋”中國治不了美方的“病”
2020-06-24 15:57 新冠疫情與世界大變局 -
資助諾獎得主研究,優衣庫創始人捐了100億日元
2020-06-24 15:50 日本 -
蓬佩奧:絕不讓伊朗買中國的殲-10
2020-06-24 15:48 伊朗局勢 -
美警察調查“槍擊案”遭數百人伏擊,2名警察受傷
2020-06-24 15:16 美國一夢 -
美財長又提中美“脫鉤”,換了說法
2020-06-24 14:10 中美關系 -
退伍美軍將領:前CIA局長曾計劃“暗殺”特朗普
2020-06-24 14:09 美國政治 -
推雕像還不夠,美國這地兒干脆準備改名
2020-06-24 13:41 美國黑人血案 -
后院又起火:數十名共和黨前國安官員組團支持拜登
2020-06-24 13:40 美國大選2020 -
一樁陳年舊案,讓特魯多不敢出手釋放孟晚舟
2020-06-24 13:31 華為 -
“新冠讓這個國家屈服”
2020-06-24 10:55 新冠肺炎抗疫戰 -
鈞正平:惡意造謠中印傷亡人數,良心何在?
2020-06-24 10:48 龍象之間 -
這樣的美國,歐盟猶豫了
2020-06-24 10:25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新加坡下月10日大選 李光耀次子加入反對黨
2020-06-24 10:17 新加坡
相關推薦 -
“歐洲人付錢,中國人建造,當然全歸功于中國” 評論 24直接安排10萬億元! 評論 176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評論 137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評論 124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評論 143最新聞 Hot
-
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
“特朗普回歸,這個領域又讓中國贏一局”
-
“特朗普贏了,他們要回家了”
-
“從中國懷里拉走”?
-
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
法國外長到訪前,以色列在“法國領地”扣押兩名法國憲兵
-
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
德高官焦慮:若特朗普從烏克蘭抽身,中國就贏了
-
“特朗普真男人”“快速停火就是自殺”,他倆同時發聲
-
普京:有些人嘴上承認“一中”,身體卻不老實
-
民主黨拋棄了工人階級?白宮回應桑德斯
-
印度政府智庫:這個中國“圈子”,咱還是得加入
-
“特朗普2.0”將至,日本很揪心
-
他押注特朗普勝,將贏下近5000萬美元,竟有訣竅?
-
“助我勝選”,特朗普任命她為首位女性白宮幕僚長
-
遭外資創紀錄拋售近110億美元,印度股市大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