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軍:現在勞動收入還太低,建議拿出15-20萬億元改善居民家庭收入
最后更新: 2023-10-11 08:19:33問: 有人計算,地方政府寬口徑的債務為90萬億元,即使經過2015年后的債務置換和降息,現有債務的平均利息也應該為4%~5%。這就意味著地方政府每年付息至少需要3.6萬億元~4.5萬億元。眾所周知,地方政府還債的主要來源是土地出讓金,而地方土地出讓金毛收入在2021年達到8.7萬億元的歷史高點后大幅下降,2022年只有6.7萬億元,今年預期還會進一步下降。如何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張軍:這樣下去,可能將來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部分,都不能覆蓋利息,這是一個很大的財務問題。我覺得有兩方面,前面已經說了債務怎么處理,另一方面債務處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地方政府要少投資,因為地方政府在軟預算約束下,拍腦袋投資的情況居多,會產生新債務。也就是說,債務處置對于解決過去積累的債務很重要,但怎么防止未來新的債務形成是更重要的問題。
這就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卻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地方政府過度參與經濟發展。我覺得改革開放早期,地方政府參與發展問題,進行招商引資,克服一定的負外部性,幫助企業成長,這些都是合理的,但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經濟變得高度復雜了,風險很大,地方政府要謹慎,不要陷入太深,也許應該主要干兩件事。第一,將更多精力放到規劃上,因為其掌握了很多重要的資源、包括土地,把規劃做好很重要。第二是致力于改善營商環境,保護市場良好運轉,維護公平競爭。比如企業之間出現了糾紛、打官司,因為政府致力于營商環境改善,保護競爭,輸掉官司的一方很服氣,贏了官司的一方會繼續投資,這比從產業思維去布局地方發展、搞投資項目,可能更重要。
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地方政府需要搞基礎設施,進行招商引資、通過產業政策上馬一些項目還說得過去,現在產能過剩情況之下,再去拍腦袋投資很多投資項目,風險太大。所以,恐怕這也是改革進入深水區需要觸碰的重要問題,一定要轉變這種治理方式。
其實很多地方政府官員,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為什么還繼續這么干?因為上級的考核機制沒變,就是從上到下,不管是問責制、政績考核、官員晉升,經濟發展還是首當其沖,所以就不得不這么干。考核機制需要徹底改革,應該鼓勵地方政府做好規劃,維護好市場公平,保護好企業家產權。至于哪些產業會形成氣候,是市場上各種因素聚集產生的結果,有很多偶然性。有些地方大搞汽車產業一定能做好嗎,這不見得,有些地方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它就起來了。因為營商環境好了,制度有效了,結合當地的稟賦、人力資源條件,有些事情就不經意中做起來了。
我聽說,江蘇有一個村的培訓業不經意中搞出了規模,出現了所謂的產業集聚現象,當地政府就順勢而為推了一把,最后變成國內培訓第一村。所以,并不是之前想要發展什么就能發展什么,政府最多是因勢利導,在制度上確保市場公平競爭,少去插手具體的投資項目。現在政府規模太大,財政負擔壓力很重,其實完全沒必要,投資消耗很多,然后動輒還要問責,搞得大家都很累,壓力很大,成功的概率也不高,又容易導致很多不良資產、隱性債務。
問:過去,中國房地產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及城鎮化,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22年房地產業增加值為7.3萬億元,占GDP的6.1%,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20%以上。但這個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似乎正在熄火,今年持續低迷樓市的給經濟增長帶來了巨大壓力,中國人的大部分財富也都在房子里,怎么破解這一棘手的難題?
張軍:這個問題只能靠時間不斷化解。從總需求角度來看,現在恐怕要中央政府順勢而為,把投資的預算壓縮,然后騰出一些支出去增加居民的實際收入和福利。比如我們現在有65萬億到 70萬億投資規模,能不能壓縮四分之一,騰出來的預算,比如說15-20萬億用于支持家庭的實際收入增長和福利項目。
從整個收入層面看,現在勞動收入還太低,大多數工薪階層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勞動報酬,因為中國過去長期是低工資、低物價的模式。現在,需要有一個政策調整,讓勞動工資增長,大體上與名義GDP增長接近或持平,政府的收入,要有相當一部分用于改善家庭的收入。這個改善,不是建更多基礎設施,而是變成家庭收入。這些收入可以是實際收入,也可以是名義收入,比如用于減少家庭支出的負擔,這就是增加家庭的實際收入。
比如育兒成本,是不是可以由國家負擔;義務教育是不是可以從9年變成12年;老人贍養,現在只是在個稅里減扣,是不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抵稅額度,甚至直接以現金方式發放到老人賬戶,或者家庭賬戶。也就是說,有些隱性的補貼,是不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并且顯性化?
我覺得,要出臺更多能夠幫助家庭提高名義和實際收入的政策,同時隨著經濟發展,不斷調整,逐步改善民生福利水平,讓中國老百姓可以不斷地分享發展成果。現在6億人的人均月收入還是3000元以下,月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000元,這跟國力不匹配。既然我們的國力可以動輒就花上幾千億甚至上萬億去搞形象工程,為什么不用這些錢去為中低收入家庭的支出負擔買單呢?所以,這方面需要有一些政策的大調整,而且正好處在當下經濟復蘇的節骨眼上,做這件事情的效果應該會更好,有助于減輕家庭未來的支出負擔,改善消費需求的能力,降低家庭預防性儲蓄率。
為什么今天儲蓄率越來越高?因為絕大多數家庭都覺得現在只有靠自己,上有老下有小,都要靠自己來負擔生老病死。要讓家庭有明確預期,很多成本其實不需要個人負擔。特別是現在子女教育負擔很重,國家完全可以負擔大頭;育兒方面,從生育到幼兒園、小學,國家買單。醫療方面,也可以減輕家庭負擔,現在光靠目前的醫療保險無法覆蓋。特別是大量農民養老金每月只有100 元左右,這說不過去,是不是可以漲到5000-1000元,地方每年投資浪費的錢都比這些多得多了。所以,我一直在呼吁相關政策部門,我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國家如果能夠在家庭上面有更多支出,家庭就可以在消費上有更多支出,形成一個正向互動和循環。
我們的低工資模式也要改革,看上去是勞動力成本低,有利于制造業、出口,而當出口遇到瓶頸后,我們意識到要轉變發展戰略,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就會發現國內市場沒有接盤俠,因為我們還沒有足夠大的需求能力,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勞動力大量從農村釋放,那時候普遍很窮,只要比農村好,工資低點沒問題。但到今天,還用這種模式來推動制造業、出口,已經行不通,而且最重要的后果是長期抑制了家庭購買力,當城市在住房、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方面的預期成本越來越高時,家庭的預防性儲蓄就居高不下。這樣怎么擴大內需,現在到了需要我們反思和將改革方案的設計納入新議程的時候了。
- 原標題:建議壓縮投資規模,拿出15-20萬億元改善居民家庭收入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呂義正 
-
碧桂園服務總裁李長江辭職
2023-10-11 07:33 觀網財經-房產 -
PC市場“終于觸底”,聯想擴大與惠普優勢
2023-10-10 21:32 觀網財經-科創 -
TikTok電商遭印尼政府關閉,直播帶貨該不該禁?
2023-10-10 17:36 觀網財經-互聯網 -
背靠泰國首富家族,養豬巨頭為何主動撤回千億IPO?
2023-10-10 17:35 觀網財經-金融 -
歐盟又盯上了中國風電
2023-10-10 16:06 -
“RISC-V不受任何單一企業或國家的控制”
2023-10-10 14:21 觀網財經-科創 -
“日本處于脫離發達國家行列邊緣”
2023-10-10 14:10 日本 -
巴以沖突,美國經濟遭遇飛來橫禍
2023-10-10 11:52 觀網財經-宏觀 -
繼滄州銀行回應“恒大欠款34億”傳聞,當地三部門再發聯合公告
2023-10-09 22:40 -
“接盤”花旗在華部分業務,匯豐:加碼投入中國
2023-10-09 17:32 觀網財經-金融 -
蘇大維格涉信披違規被調查,曾因“光刻機概念”股價大漲
2023-10-09 15:22 觀網財經-金融 -
上交所再回應浙江國祥爭議,專家:注冊制不等于不管
2023-10-09 13:15 觀網財經-金融 -
美政客鼓噪管制RISC-V,是另一種“閉關鎖國”?
2023-10-08 22:57 觀網財經-科創 -
2000萬新買家涌向1688,品牌平替正在征服年輕人?
2023-10-08 17:26 觀網財經-互聯網 -
登陸A股前夜被緊急叫停,浙江國祥為何惹眾怒?
2023-10-08 16:34 觀網財經-金融 -
?美國就業供不應求?全靠臨時工!
2023-10-07 18:30 觀網財經-宏觀 -
小米、vivo、聯想,在印度再遇麻煩
2023-10-07 15:46 觀網財經-科創 -
史玉柱等被強制執行約18億元
2023-10-07 14:53 觀網財經-金融 -
8位股東集體離場?沙鋼:無中生有
2023-10-07 12:34 觀網財經-金融 -
iPhone 15熱到不能碰?蘋果回應
2023-10-02 10:02 觀網財經-科創
相關推薦 -
受中國影響,澳企要在稀土加工業務上發力了 評論 4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58“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92“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42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