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輝:90%的罕見病無藥可治,我們能否用基因編輯做些什么?
關鍵字: 一席演講基因編輯罕見病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整個基因藥的研發流程,及基因編輯技術如何運用到罕見病基因藥的研發。
我們拿脊髓性肌營養不良(SMA)來舉例,這也是我們實驗室正在研究的一個疾病。它的發病率是萬分之一,在罕見病來說已經算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疾病了。
它是一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是由于SMN1基因缺陷導致的。這個基因的攜帶率非常高,每50個人就有一個人攜帶它,如果父母雙方都是攜帶者,孩子患病概率大概是25%左右。
由于這個基因的缺陷會導致運動神經元的凋亡,患這種病的小孩出生之后,大部分生存年齡都超不過兩歲。即便有一些幸存下來,運動能力都極大地受到損害。
自從這個致病基因被發現以來,到最終這個疾病第一個藥物上市,經歷了21年的時間。為什么要這么長的時間呢?
一般我們研究單基因疾病都是這個套路。首先人類發現了這個疾病之后,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希望在小鼠上重現這個疾病。
如何做到的呢?就是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將一個SMN1同源的基因給敲除掉,獲得一個有疾病的小鼠。科學家發現,小鼠確實會像患病的人一樣,運動神經元凋亡,在三周之內就會死亡。
得到了這個動物模型之后,基因治療其實走了三分之一左右。之后科學家會想到各種各樣干預的方式(反義核苷酸、基因過表達、基因編輯修復等),去恢復這個基因的表達,達到治愈小鼠的目的。
經過許多科學家十年的努力,終于在小鼠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之后可以開始申請臨床實驗。經過大動物的安全性評價,再經過漫長的一期二期三期實驗之后,最終藥物得到上市。
大家可以看到,罕見病的藥物,從臨床開始到最終上市,其實只有短短的3到5年時間。而我們一般常見的疾病的藥物大概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
為什么會縮短這么多呢?其實不論是美國的FDA還是中國的CFDA,都有對罕見病藥物開綠色通道。因為這個疾病的病人少,為了節約成本,一旦對少數病人有效果的話,它就會有條件的上市。
這個藥物大概是2016年年底上市的,上市之前,我聽我們一個合作的醫生說,他的病人家屬都歡呼雀躍,他們的孩子終于有救了。但是其實沒高興太久,當這個藥物的價格出來之后,家屬都沉默了。
這個藥物一次注射大概需要80萬人民幣,而且每年需要經過兩到三次的注射,一旦注射之后就需要終生注射。這不是一般中國家庭能夠承受得起的。
而更好的一個基因治療方式是通過病毒介導的基因的過表達。對于脊髓性肌營養不良,它號稱可以維持兩到五年的時間,但是成本就更高了,大概是400萬美金。而且它一旦進入到人體,因為是病毒帶來的,就會產生抗體。如果第二次注射,會引起極大的免疫反應。所以病毒介導的基因藥物一般都是一次性的。
所以我們就在想,能否有一種簡單和高效,或者一勞永逸的方法來治療?也就是基因編輯。我們實驗室成功地利用基因編輯,在小鼠動物模型上實現了對SMA疾病基因的修復。修復之后大家可以看到,小鼠的體重都跟正常的無異,一般的患病小鼠三周之內就死亡了,而我們的小鼠觀察了一年以上,都非常健康。
而且這種治療的方式跟其他基因治療的方式不同,看不到任何的衰減,所以我們接下來在考慮,如何將這套技術推向到臨床。
在中國推動罕見病藥物的治療,其實并沒有那么容易。
第一個瓶頸是是基因編輯技術核心專利的缺失。
大家可以看到,全世界已經上市的罕見病基因藥大概有7種,7種都是剛剛我說的反義核苷酸或者病毒介導的過表達這些傳統的基因治療方式。而且清一色的都是國外的公司生產,所有的這些基因治療技術的基礎專利,都在國外公司手上。
到目前為止,雖然還沒有基因編輯的藥物上市,但是基因編輯的藥物已經有2個上臨床了,都是美國的公司生產的。從基因編輯技術2013年發現以來到上臨床,其實只有短短的五年時間,發展是非常非常快的。
而對于基因編輯技術的核心專利,尤其是最早期的一批基礎核心專利,也都是由歐美科學家申請的,專利也在他們的公司手上。我們要想研究基因編輯的藥物,運用到基礎的技術,就必須要承擔高昂的專利費用。
- 原標題:90%的罕見病無藥可治,我們能否用基因編輯做些什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李泠
- 最后更新: 2019-06-12 13:14:03
-
中國團隊二十年持之以恒“打磨”稀土拋光粉
2019-06-12 08:04 -
CES Asia2019開幕 科大訊飛3款產品榮獲創新獎
2019-06-11 17:57 IT新浪潮 -
巴西電信協會主席:對華為進入巴西市場非常滿意
2019-06-11 09:43 華為 -
我國研制出世界目前最薄鈣鈦礦二維材料
2019-06-10 15:57 -
王川:小米明天發新物種“能改變命運”
2019-06-10 14:32 IT新浪潮 -
網魚網咖謀上市,它身后是13萬家網吧的大潰敗
2019-06-10 11:39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重視基礎科學別停留在口頭
2019-06-10 10:10 -
我國自主研發N型雙面雙玻高效組件實現量產
2019-06-10 07:30 -
沙特:5G建設不會排除華為產品
2019-06-09 19:37 華為 -
不止是速度!北郵學生測試5G視頻火了
2019-06-08 22:34 5G -
中興5G手機國內首個通過泰爾終端實驗室CE認證
2019-06-08 10:03 5G -
我國實現紡絲級單層氧化石墨烯規模化量產
2019-06-07 18:21 科技前沿 -
為了“換血”,IBM又裁掉了1700人
2019-06-07 13:05 IT新浪潮 -
雷軍回應5G牌照發布:今天是個好日子
2019-06-06 13:25 5G -
華為:已實現全系列業界領先自研芯片商用規模
2019-06-06 09:14 華為 -
挑戰2億度!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安裝啟動
2019-06-06 08:59 -
華為何剛體驗千兆5G:親測下載速率超過1Gbps
2019-06-04 18:55 -
誕生18年后,iTunes說再見
2019-06-04 16:53 -
三星與AMD簽高性能圖形處理戰略合作協議
2019-06-04 14:58 -
聯想與高通搶發全球首款5G電腦,有啥盤算?
2019-06-04 11:37 大公司
相關推薦 -
特魯多辭職后,加拿大政局下一步怎么走? 評論 88誰還在力挺尹錫悅?揮舞星條旗的韓版MAGA 評論 1582025年經濟目標不應低于5% 評論 103“特魯多最快今天辭職,明白已無路可走” 評論 253澤連斯基對特朗普“充滿信心” 評論 130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