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亞洲獨立軍事評論員,IT業觀察者
-
以色列“不破金身”被破了,伊朗會成為“真正的噩夢”嗎?
對于以色列來說,最不智的舉動就是讓伊朗進入一場實際不會傷筋動骨,卻規模夠大,需要進行國內動員的戰爭,伊朗國內斗爭很可能因此最終分出高下,決出生死,這才有可能建立一個真正有效的治理結構。[全文]
-
一周軍評:供應鏈安全沒有絕對性,讓對手有所忌憚是目前最有效手段
以色列利用供應鏈搞襲擊并不是什么特別“高科技”的行動,更多的還是傳統的情報破壞行動,類似于美國人往胡志明小道上發現的越南彈藥箱里“加料”。時過境遷,在這個全球供應鏈、微機電設備普及的時代,他們的手段比以前更花哨了。[全文]
-
一周軍評:機動戰打成陣地戰,因為西爾斯基難稱“名將”?
西爾斯基在拆東墻補西墻維持戰線的戰術能力,也許確實可圈可點,但這本身就是在烏克蘭最高決策層昏了頭的大前提下進行的。終究還是因為種種限制,最終的實際意義也就那么回事了。[全文]
-
一周軍評:轟-6K參加中俄聯合巡航,有幾重暗示?
未來某個關鍵時間點,如果中美俄之間的緊張態勢發展到某種程度,北極上空開始頻繁出現中國戰略轟炸機,那對于美國的壓力自然也會比我們的戰略轟炸機在本土上空盤旋給到的壓力更大[全文]
-
一周軍評:幾年后美國人會不會抱怨“都怪俄烏戰爭”?
美軍不知道小型無人機未來戰場上必須靠茫茫多的數量嗎?美軍不知道陸基洲際導彈需要更新嗎?美軍不知道他們的F-35打不過殲-20嗎?那恐怕你太小看美軍了。問題是你大頭兵的命重要,還是壟斷資本家賺錢重要?[全文]
-
一周軍評:俄羅斯飛機比烏克蘭導彈好使,然后呢?
烏克蘭參戰各方都明白,以西方現在援助給烏克蘭的導彈數量,哪怕是以西方直接參戰、能夠發起的導彈打擊力度來看,也很難壓制住俄軍龐大的戰爭能力。以西方這幾十年來的建軍思路,要想做到這件事,唯一可行的是讓西方國家空軍——準確來說就是美國空軍,全力參戰。[全文]
-
萊希為什么會選擇40年美制老飛機作為自己的座駕?
因為伊朗被封鎖禁運,萊希能夠選擇的機型確實也不多,純粹的軍用運輸直升機米-17和原本就是客運直升機,又進行了專機化改裝的貝爾-212相比,噪音、震動都要嚴重的多,從乘坐體驗上來說,顯然是要差了一個檔次。[全文]
-
一周軍評:為什么我們還要更多的航母
解放戰爭的最后一戰所面臨的問題千頭萬緒,大考之前的模擬考肯定會一輪兩輪三輪的進行下去,模擬考的難度很可能比最后大考高得多,但相信所有朋友都能理解,任何模擬考它也模擬不出真正決定命運的考試的真實狀態。[全文]
-
一周軍評: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火星16B”?
朝鮮能夠完成一種射程三四千公里的滑翔高超導彈的試驗,最臉疼的肯定是美國人,畢竟美國人的LRHW“黑騎士”導彈至少在高超滑翔技術領域這不是還不如火星-16B呢嘛[全文]
-
大選前夕襲擊俄羅斯,圖什么呢?
這個時候客觀理性就脫離地面了,歷史終結論就占領高地了,俄羅斯又是一個破房子了,踢一腳就能倒了[全文]
-
一周軍評:“四號大船”用上核動力?
不管004是否運用核動力,對于我國來說核動力航母已經是一個只要下決心就可以上馬的項目,技術上不存在問題。[全文]
-
一周軍評:臨陣換將+“手搓”無人機,烏克蘭又決心大反攻了?
這類小型巡飛彈和無人機在未來將會是改變陸軍戰斗模式的一種武器,只不過這種東西實在沒有獨立成軍的必要,反倒是更應該加強技術研究,盡早突破技術瓶頸和生產能力,至于總統來做秀,給飛手們發高級軍銜,實在是大可不必。[全文]
-
一周軍評:襲擊胡塞的美國“武庫艦”
美國人最早設想“武庫艦”是考慮沒有航母在場的時候也可以用它進行“戰斧外交”,從而減少航母數量,同時保持海外干涉能力,因此他們的路子都是在大型艦艇上發展。畢竟“俄亥俄”也是一艘小兩萬噸的船,還有核動力,不論是長時間在戰區部署活動還是迅速進行跨戰區調動,都非常方便。[全文]
-
一周軍評:太空終將成戰場?小型航天飛機到底能干些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飛機作為各國通信、運送小件物品、偵察的萬能工具,被廣泛使用,雙方飛行員有時候碰上還互相打個招呼,敬個禮什么的。直到某天,一個飛行員在空中相遇時,掏出了手槍……[全文]
-
一周軍評:中美軍控談判,卡在哪里?
所有的軍控談判必須基于現實來進行,而其合理的結果——除非是蘇聯那種不戰而敗全面投降般的談判——也一定是承認現實,并基于現實進行加加減減。[全文]
-
一周軍評:涉華軍力報告,還是那個“要錢報告”嗎?
這種又要“強”、又要“滅”的心態,其實也挺難把握的,所以最近幾年的涉華軍力報告都在盡可能的走鋼絲,反倒不像以前,中國軍力是個橡皮筋,年底跟國會要錢時如天兵天將下凡,年中總結成績時猶如土雞瓦狗不堪一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