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長和:中國外交話語對外表達的幾點看法
關鍵字: 話語政治外交話語去中國化話語能力中國政治國際交流
十年前中國在國際上提出“和諧世界”這個概念的時候,西方輿論普遍的反應就是這個概念又大又空,是中國特色,聽不懂。純粹從學術研究來說,“和諧”是一個很好的概念,如果說“和諧”概念很空很大,那么西方幾個世紀精心打造的西式“自由”“民主”概念則更空更大,歧義紛繁。讀者會有規律地發現,我們現在提“新型大國關系”“親、誠、惠、容”“命運共同體”等,英語學術界和輿論界往往也會說很空很大、沒有操作性,而且還通過五花八門的解釋將這些核心概念的含義稀釋掉,有的時候甚至對其進行污名化。總之,你的概念、術語表達再好,就是不規范、聽不懂。這種話語肢解戰略是有規律的,對此學者必須要有基本的學術和文化鑒別能力。話語政治還有很多種操作和規訓手法,限于篇幅,在此不表。此外,關于話語學,在福柯之前,中國古代的名學其實早就探討了這個問題。
在話語競爭格局下,往往有不同的應對辦法,效果會不一樣。
第一種辦法是投其所好,遵從強勢話語一方,按照符合強勢話語一方的習慣和標準來表達自己。這個時候,在強勢話語評價體系的塑造下,弱勢話語中的一方往往馬上會收到表揚,但是在不知不覺中被規訓和同化了。例如,為了讓別人懂中國政治,如果我們放棄“社會主義”“民主集中制”“央地關系”等西方讀者不太接受的概念,用“國家資本主義”“威權”“聯邦制”等概念研究中國,這個時候別人確實是懂了,但是自己政治概念體系卻在不知不覺中被肢解掉了,將自己研究成了“四不像”。
第二種辦法,是有一定文化志氣的國家,試圖進入別人體系然后再去爭奪話語權。這種辦法初始時有一定的效果,但長遠來說則很難說。事實證明,在你還沒有學會用別人的表達提高自己話語權之前,自己的價值體系和概念體系可能在不自覺中丟掉了,慢慢成了別人體系的一部分。古代中國為此提供了經典的案例,也就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時候,在漢化過程中被同化了,沒有改變中原,反而被中原所改變。假設現在世界有一個大國,其試圖進入英語表達體系中再去改變對方,提高自己的話語權,其最后的結果可能會與上述例子一樣。也就是等你覺得自己似乎有話語權的時候,你已經成為別人的一部分,不是你自己了。
第三種辦法是堅持以我為主,用自己的核心話語把自己解釋清楚,同時在不傷害別人文化尊嚴的前提下做到解釋別人。唯有文明自成體系的國家才有這樣的抱負,也必須要有這樣的抱負。這需要堅持不懈地通過教育教化來讓別人理解自己的概念和術語。例如,漢語學術成果的外譯戰略應該資助他國懂漢語的人來翻譯,這些學者在翻譯過程中通過查字典等方式,會逐步理解漢語學術圈中的獨特的概念和表述方式,從而帶動這些概念和表述方式的走出去。
大家反過來想想,西方社會科學概念無不是中國人自己翻譯過來的,本人很少讀到西方人自己花寶貴的精力將自己的東西翻譯成中文再在中國出版的書。當然,這種狀況與我們主動向外部學習的過程有關,所謂欲求會通,必先超越,欲求超越,必先翻譯。但是,從國家文化戰略來說,這只是一個過程,最終目標是培養海外幫我們傳播概念和話語的人。據統計,現在海外有7000萬人在學習漢語,假設這些人能夠從基本的漢字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他們對我們外交話語中所說的“親、誠、惠、容”“和諧”“義利觀”等價值理念,就容易產生共鳴和親近,不存在聽不懂或者曲解的問題。
為世界提供來自中國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疇
有人說,中國的整體主義、陰陽組合思維別人不懂,應該用西方個體主義、利益思維來闡述外交話語。
其實,為了實現概念和理論在外國的當地化,有時投其所好是對的,但是我們更需要的是學會變其所好。為什么我們就不反過來想想,中國整體主義思維恰恰是一個優點,構建和諧共生的世界就需要整體主義思維而不是個體主義思維呢?人類政治文明是不是被個體主義思維所折磨,恰恰需要整體主義思維來彌補個體主義所造成的缺陷呢?我們現在是不是存在個體主義思維太盛而整體主義思維缺位帶來的消極現象?政治學和外交學著作如果多一點整體主義思維方式,受此教育下的人是不是更傾向于用和諧共生視角來看世界,從而有利于世界和平?對此,倒是美國一位叫安樂哲的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撰文指出關系思維和整體思維對彌補西方對抗式二元思維的積極作用。
話語政治經常有一個尷尬現象,就是當你放棄和丟掉了自己的優秀和核心價值理念,完全跟著別人說而不是自己如何說,忘了自己的根和本的時候,別人有一天很可能把你丟掉的好東西撿起來,說你的東西才是好的。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疇,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這段話?
這段話就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核心是為世界提供來自中國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疇,而不是針對不同國家形成不同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疇,假設為了讓自己的政治話語和外交話語分別為了讓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等地區的人懂,符合各自表達習慣,從而形成不同的概念表述體系,那最后翻譯出去的政治和外交話語豈不是支離破碎?大國的政治話語和外交話語有嚴肅、嚴密、嚴謹、權威、準確、連貫特點,它只能在自己的政治和外交標準下闡釋和解釋,不可能為了滿足各種不同口味的外部受眾,進行過多的調整和變化。
實際上,在中國政治和外交話語體系中,已經為世界政治和外交提供了許多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例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帶一路”、協商民主、和平發展、韜光養晦、關系、結伴不結盟、新型義利觀、命運共同體。外人離開這些概念,恐怕很難理解中國政治和外交,外人通過領會這些概念,其實也是在習慣中國智慧和中國思維。隨著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上升,中國更需要以我為主,用自己鮮活的語言來表述世界。
最近,有學者就用中國外交話語系統中的“韜光養晦”,以中釋西,說美國現在開始“韜光養晦”了。過去不少美國學者總是抱怨這個詞不準確、傳遞信息不明確,或者從“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臥薪嘗膽”角度曲解這個詞,也許當我們用這個詞定義美國外交的時候,或許他們在使用過程中就慢慢懂了。世界上用“韜光養晦”一詞的人多了,“韜光養晦”就不是一個中式概念,而是一個普遍概念,完成從專有名詞向普通名詞的轉變,也就不存在自說自話的問題。類似這樣的話語傳播技巧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有人說天底下最難的兩件事情,一是將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大腦中,二是將別人口袋中的錢賺到自己口袋中來。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一是傳教士,二是商人,傳教的目的是為了把自己的信仰裝到別人大腦中,經商的目的是為了將別人口袋中的錢賺到自己口袋中;教沒傳成卻信了別人的信仰,錢沒賺成自己的錢反而進入別人的口袋,可謂敗筆。所以宗教界和商界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成套的思想營銷和商品營銷的手法,形成了不被人重視的國際通用規則。
當然,我們政治話語和外交話語的對外表達和對外傳播不是搞營銷,更不是像個別國家那樣目的是為了改造別人,但是上述兩個領域積累的成套經驗或者國際通用規則,倒是我們需要好好學學的。
(本文原載于《東方早報》,作者賜稿觀察者網發表。)
- 原標題:中國外交話語對外表達的幾點看法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楚悅
-
要么續約,要么賠錢!斯洛伐克威脅報復 評論 51中方黑客盯上“美方制裁名單”?外交部駁斥 評論 14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評論 80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115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評論 187最新聞 Hot
-
要么續約,要么賠錢!斯洛伐克威脅報復
-
又來!美議員質問:中國控制巴拿馬運河,臺海沖突可咋辦?
-
中方黑客盯上“美方制裁名單”?外交部駁斥
-
澳大利亞從娃娃抓起:學好數理化,對付中國咱不怕
-
韓國憲法法院:6日將就尹錫悅彈劾案開會
-
敘新當局外長、防長、情報主管首次出訪,去了沙特
-
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
拜登給前共和黨眾議員切尼授勛,還打算提前赦免她
-
確定恐襲!FBI還改口:嫌犯單獨行動
-
時隔40年,美國遺留的毒垃圾終于處理了
-
沙特處決6名伊朗人,伊方:不可接受!
-
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
馬斯克:拜登,100%叛國
-
“美歐經濟學家們集體搖頭”
-
“流入中國的主權基金激增21%”
-
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