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楓:國家危機中的史書撰寫
【文/劉小楓】
20世紀的史學大家霍布斯鮑姆(1917-2012)在談到“歐洲史”時說,“‘歐洲’處于防御狀態達千年之久,如今,它用了500年就征服了世界。”這里的“歐洲”打了引號,因為它實際僅僅指地理上的西歐,而古希臘人命名的“歐洲”這個地理概念在世界歷史中一直“是一個變動著的、可分開和有伸縮的概念”。[1]
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1917-2012)
霍布斯鮑姆在這里沒有提到他在“現代歷史四部曲”(1789-1991)中充分展示的景象:西歐征服世界的500年給整個人類帶來的絕非僅僅是經濟繁榮、技術進步和幸福指數上升,還有難以計數的相互殺戮,尤其是意識形態上的戰爭。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知識人對這一歷史景象的感觸尤為深刻。倘若如此,重新認識西歐政體如何崛起并征服世界,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史學問題。
好些政治民族在崛起時并沒有伴隨著民族史學的繁榮,而西歐的日耳曼民族恰好不屬于這類政治民族。他們在崛起時不僅構建出民族史學,還構建出一種“普遍歷史”,后來叫做“世界歷史”。[2]遺憾的是,西歐崛起時的史學對我們來說迄今仍然是一大盲點。百年來,我國史學界研究西方史學投入熱情和精力最多的是現代史學,即19世紀的蘭克(1795-1886)之后的實證史學。甚至可以說,越是晚近的西方史學思潮,我們投入的熱情和精力越多。
認識西歐崛起的歷史與認識西歐崛起時期的史學是兩回事。用業內人士的說法,后者屬于史學史范疇。關注西歐崛起的歷史,通常只會關注西歐政治民族經歷的坎坷及其所取得的種種成就。西歐民族崛起時的修史反映了這些民族在崛起時面臨的問題,而我們從這些修史中則可以看到西歐民族的政治稟性。
利奧波德·馮·蘭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
博丹的政治史學與國家危機
西歐崛起時期的史學在西方史學史上被稱為“近代西方史學”,通常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即14至17世紀的王政時期和17至18世紀的[反王政]革命時期(啟蒙史學)。倘若如此,16至17世紀就至關重要,因為,這是從王政轉向反王政或者說從“專制”轉向“自由民主”的轉折時期。
修史與史學理論也是兩回事。西歐崛起的最初300年間,各色修史已經難以計數,而理論性質的史學著作屈指可數。博杜安(Fran?ois Baudouin,1520-1573)的《論普遍歷史的要義及其與法學的關聯》(De instituione historiae universae,1561)通常被視為西歐的理論史學的開山之作,但在權威的史學史家凱利看來,讓·博丹(1530-1596)的《易于認識歷史的方法》(以下簡稱《方法》)問世比它僅晚5年,卻“更具抱負”(凱利,頁366)。[3]
由此看來,《方法》在西方史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畢竟,它為我們呈現了16世紀西歐知識人對史學的理論認知。若與后現代的理論史學名著對觀,兩者的精神品質差異之大,尤為觸目驚心。[4]
讓·博丹(Jean Bodin,1530-1596
在不同的西方史學史學者眼中,《方法》得到的評價高低不一,這并不奇怪。如何認識比自己的德性更高的前人,對任何類型的帶有思想性質的史學(哲學史、文學史)來說,都是恒在的難題。
布羅的《史學的歷史》(2007)是晚近頗受好評的西方史學史普及讀物,作者僅僅順帶提到,博丹“嘗試撰寫俗世的普遍歷史,將文明的歷史回溯到原始起源”。[5] 布羅甚至沒有提到《方法》的書名,盡管他陳述了該書的一個關鍵特征:以俗世的普遍歷史取代基督教的普遍歷史。
凱利認為《方法》非常重要,“值得單獨討論”,因為該書的第六章是博丹后來出版的《國是六書》的雛形。不過,在接下來單獨討論《方法》的地方,凱利花了5頁篇幅描述《方法》(凱利,頁370-375),卻顯得缺乏精當的概括能力。
布賴薩赫的心思縝密得多,他在“普遍歷史的破碎化”這樣的小標題下引介《方法》。[6] 盡管博丹致力構建基于自然秩序的普遍歷史,政治民族的歷史(或修史)仍然使得普遍歷史難以為繼:
在同神圣歷史分離之后,普遍歷史越來越像各民族、帝國和社會(今天我們也許可以稱它們為“文明”或“文化”)的迷宮。(布賴薩赫,頁240)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布賴薩赫強調,博丹寫作《方法》與當時法蘭西王國面臨的政治危機有直接關系。
博丹的《易于認識歷史的方法》是為其政治學巨著《國是六書》所寫的前期作品。法國在1550-1600年遭受的深刻危機使得優雅的敘述和個人退居次席,而對社會制度、習俗和法律的描述和分析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看來,只有這種作品和關于各個社會的比較史,才能夠提供必需的答案。(布賴薩赫,頁245)
布賴薩赫所說的“法國在1550-1600年遭受的深刻危機”,指加爾文教派引發的法蘭西王國的國家分裂危機。博丹既沒有寫過編年史書,也沒有寫過馬基雅維里(1469-1527)的《李維史論》那樣的古史評鑒,他寫的是關于如何辨識史書的書。如果這樣的史學教科書與法蘭西王國的政治危機有關,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這部史學史上的要著呢?
我們不妨按照布賴薩赫的指引,從博丹面臨的國家危機入手來認識這部史學教科書。我們理應想到,博丹面臨過的危機對我們來說仍然隨時可能出現,因為,給他國制造分裂恰好是西歐國家的某類激進政治人的習慣。倘若如此,我們就不能認為,學習博丹的《方法》僅僅是史學史專業人士的事情。
博丹與加爾文
博丹比加爾文(1509-1564)僅小21歲,算得上是同時代人。在如今的學術文獻乃至一般文史讀物中,加爾文的名字時常可見,博丹這個名字卻很少見。
盡管如此,博丹并不屬于被如今的學術思考乃至一般文史作家完全遺忘的歷史人物。由于他最早探究“主權”,而何謂“主權”的問題直到今天還困擾著世人,人們又不得不偶爾提到他的大名。這一現象隱含著一個政治史學問題:影響世界歷史的為何是加爾文而非博丹?這種歷史的偶然選擇產生了怎樣的后果?
1566年(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年僅36歲的博丹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易于認識歷史的方法》。那個時候,一個將要擾亂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幽靈——加爾文教義正在歐洲像疫情一樣迅速傳播。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
“疫情”這個語詞用在這里,難免讓人覺得帶有當前色彩。其實,筆者用這個語詞,僅僅因為沃爾澤在他研究加爾文式激進主義的杰作《清教徒的革命》(1965)前言開頭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加爾文主義的圣潔和虔敬,令我們所有人都傷痕累累。如果說那傷痕沒有留在我們的意識中,那么,它就留在了我們隱秘的精神中。[7]
沃爾澤的“我們”當然指歐洲人尤其美國人,但如今的我們卻很難說加爾文式的激進主義與我們不相干,更不能說它沒有讓我們的政治意識也傷痕累累。
按照當今的加爾文信徒撰寫的加爾文傳記中的說法:
到1575年左右,加爾文主義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性的宗教,它確信自己有能力和權力把世界帶入新的模式……必須點明,從美國的經驗看來,實際也是如此。[8]
這無異于說,美國的成功是加爾文主義政治模式的證明。
加爾文出版《基督教要義》(以下簡稱《要義》)的首版(1536年)時十分年輕,才27歲,博丹在這年恰好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博丹的父親雖是做紡織貿易的商人,但觀念很保守,他讓兒子在13歲那年進了巴黎的加爾默羅修會(Carmelite Order)做見習修士。
在此期間,博丹逐漸對古典文史產生了強烈興趣。在西方宗教分裂(史書上通常稱為“宗教改革”)的背景下,這種興趣對于博丹從小接受的基督教信仰來說具有致命的殺傷力,以至于博丹在世時就已經有人懷疑他早就不是基督徒,而是異教徒。
- 原標題:國家危機中的史書撰寫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武守哲 
-
美國確診近164萬,死亡超9.7萬
2020-05-25 06:19 新冠肺炎抗疫戰 -
美國宣布對巴西實施旅行禁令
2020-05-25 06:13 新冠肺炎抗疫戰 -
紐約2000萬美元方艙醫院關艙:未收治任何病例
2020-05-24 23:05 新冠肺炎抗疫戰 -
駐英大使劉曉明:哪里有狼哪里就要主動出擊
2020-05-24 22:43 中國外交 -
美國11州日增確診數創新高,多地海灘卻擠爆
2020-05-24 21:58 新冠肺炎抗疫戰 -
這次,美國威脅與澳大利亞“斷聯”
2020-05-24 17:44 -
印度女孩故事在國外火了,伊萬卡點贊卻遭批
2020-05-24 16:15 -
“中俄成為‘政治病毒’攻不破的堡壘”
2020-05-24 15:43 中俄關系 -
美州長數度哽咽:在美國,戴口罩成了意識形態、政治之爭
2020-05-24 15:26 新冠肺炎抗疫戰 -
闖禍了:她秀特朗普捐款,不小心把總統賬戶信息曝光了
2020-05-24 14:05 新冠肺炎抗疫戰 -
77名諾獎得主聯名抗議美政府:這事太荒謬
2020-05-24 14:03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死亡數逼近10萬,特朗普忙著…
2020-05-24 13:26 特朗普 -
舊金山著名景點漁人碼頭突發大火
2020-05-24 11:07 美國一夢 -
他又跑了,這次橫跨半個英國
2020-05-24 10:29 不列顛 -
美國死亡近10萬,紐約時報整個頭版刊載1000名逝者名單
2020-05-24 09:22 美國一夢 -
美國海軍測試激光武器,海上擊毀無人靶機
2020-05-24 08:45 -
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舉行會議:進一步鞏固核戰爭遏制力
2020-05-24 07:36 朝鮮現狀 -
美國確診破161萬,死亡超9.6萬
2020-05-24 07:20 -
印度又對中國使小動作
2020-05-23 23:02 龍象之間 -
不能復飛,美國竟來跟中國抗議
2020-05-23 22:04 中美關系
相關推薦 -
“他,殺死了美國司法” 評論 63五角大樓“緊張”:一旦他下這種命令,該如何應對? 評論 169這個對華“鷹派”,即將回鍋? 評論 158“歐洲人付錢,中國人建造,當然全歸功于中國” 評論 167直接安排10萬億元! 評論 279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