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迪恩·拉赫曼《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
“與其減少對華貿易,不如減少美元貿易”
凍結俄羅斯外匯儲備、制裁俄羅斯寡頭資產等行為,在西方贏得了滿堂喝彩,卻令其他國家不寒而栗——他們意識到,以美元持有資產是有風險的。[全文]
-
正在達沃斯的世界領袖們,應冷靜思考一下世界的未來
斯哈澤爾普酒店是托馬斯?曼“魔山”療養院的原型,出席達沃斯論壇的世界領袖們最好乘坐纜車前往這家酒店。該酒店的景致是全達沃斯最好的,如此美景可能為領袖們提供一個冷靜思考的機會,想一想該如何防止戰爭和天災再次摧毀全球經濟。[全文]
-
我們應該希望中國失敗嗎?答案也許不是你想的那樣
西方決策者化解這場爭論的方法是提出另一個問題:不是“我們希望中國成功還是失敗?”而是“我們如何管控中國的持續崛起?”[全文]
-
也許冷戰并沒有結束,只是暫停了30年
一些歷史學家現在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視為同一場沖突的兩個階段——不過是被時長一代人的脆弱和平期分開而已。或許,未來的歷史學家也會這樣評論第一次和第二次冷戰——不過是同一場冷戰被長達30年的全球化時期分成兩段而已。[全文]
-
現代大國總是輸給小國?如果真是“特別行動”,可能會贏
正如俄羅斯現在所認識到的那樣,即便是對一個較小、較弱的鄰國發動戰爭,也可能導致嚴重后果。而更大規模的沖突則會招致災難。即便是名義上的勝利,也會讓你的經濟和社會陷入絕境。英國在二戰中取得了勝利,但此后卻再未恢復其大國地位。[全文]
-
美國在臺海搞“戰略模糊”,中國也有自己的版本?
隨著中美兩國各自恫嚇對方,試圖將對方嚇退,兩國都越發覺得它們正在就臺灣問題玩一局有可能致命的撲克游戲。戰略模糊政策已經維持了臺海幾十年的和平。但一個危險的“亮底”時刻可能即將到來。[全文]
-
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它不愿意打仗
如果中國政府或人民不愿開戰,那他們的這種行為無疑值得稱贊。但無論是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的蘇聯和美國,新的超級大國要想崛起和重塑世界秩序,那戰爭往往是常用的手段。[全文]
-
“這是西方領導世界的最后機會”
對于主持這次會議的鮑里斯?約翰遜來說,這是一次機會,可以消除他給外人留下的“偏激膚淺”印象,并證明他有能力主持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對喬?拜登來說,這是他首次以美國總統身份出訪海外,也是他展示“美國歸來”的一個機會。拜登明確表示,他打算團結全世界的民主國家,反擊俄羅斯和中國。[全文]
-
也許我們輸了,但現在認輸還有點倉促
新冠病毒疫情在爆發之初對中國政府來說無異于一場輿論災難。而現在,北京已經扭轉了輿論對整個事件的敘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使西方的自信心大受打擊,全球政治和經濟實力的天平日益向中國傾斜;而2020年的全球新冠病毒危機將用更大的力道讓中國從中獲益。[全文]
-
新冠疫情正在改變全球政治
自2月底以來,冠狀病毒變異為真正的全球性危機。盡管它可能不會演變為最糟糕的衛生危機,但政治影響可能才剛剛開始顯露。隨著陰謀論泛濫以及部分國家關閉邊境,世界各國相互指責的游戲已經開始加劇國際張關系。[全文]
-
14億人的中國要崛起 你怎么封堵?
我追問李世默,如果美國某些人鐵了心要阻止中國崛起怎么辦?李世默臉上掠過一絲怒色,堅定地說:“那只能說太遺憾了,我認為他們不會成功。一個擁有14億人口、人人努力工作,渴望美好生活的國家,你怎么封怎么堵?[全文]
-
文明國家群雄并起,“普世價值”風雨飄搖
隨著西方影響力的衰落,民族國家作為政治組織規范的定式被打破,越來越多國家追溯自身獨特文明傳統,從中尋找新的身份,摒棄西方強加于世界的普世主義。[全文]
-
古希臘的國家行為模式在核時代還行得通嗎?
今年,關于“修昔底德陷阱”的公開討論急劇增多。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決定對近一半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加征關稅,這使美中關系突然陷入緊張。可是一些美國政策制定者認為,使兩國關系陷入緊張的是在南中國海的人工島礁上建設了軍事設施的咄咄逼人的中國。[全文]
-
中美都應思考“如何結束”沖突
“請告訴我該如何終結這一切?”這是美國將軍們在面對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困境陷入沉思時所提出的問題。如今當美國政策制定者思考不斷升級的美中緊張局勢時,他們需要提出同樣的問題。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已經在貿易、科技等一系列問題上陷入了對抗。[全文]
-
“XX節前打贏”的flag,實現過嗎?
許多人認為中美兩國能在最后關頭達成某種交易,這顯然太掉以輕心。美國對中國的貿易爭端顯然不同于美墨、美加、美歐的貿易爭執。它不僅針對某個或某些產業,而是從根本上反對中國經濟的整體結構。[全文]
-
美國已成為一個危險國家
美國“對世界和平造成威脅”多年來一直是俄羅斯和伊朗宣傳機構的主要說辭。對相信西方聯盟的人來說,承認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令人痛苦。在唐納德·特朗普的領導下,美國看起來非常危險。[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