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楓:第二種四代機 F-35的教訓還沒看夠?
關鍵字: 中國戰斗機第四代戰斗機殲-20一圈繞下來,新殲的準生證取決于對地攻擊性能。新殲較淺的扁平機內武器艙或許可以攜帶SDB一級的小直徑炸彈。通過精確制導和特殊的彈頭設計,SDB也在試驗中證明了具有足夠的穿透力,但對于對地攻擊的主力飛機,大尺寸、大威力武器依然是必要的選項。
戰爭中總有些目標是需要重型彈藥來摧毀的,因此結果還得是四代機掩護三代半去扔重型彈藥
即使新殲用作踹門,而依賴三代重戰“抄家”,殲-20也能攜帶SDB,完成同樣的任務。換句話說,新殲要脫穎而出,還只能走F-35的老路,成為“肥電第二”。這當然是不妥的。
如果“準殲-20”不行,“肥電第二”也不行,新殲沒有生路了,那空對地怎么辦呢?在殲-20踹門之后,三代機依然是可以勝任的,三代重戰更加勝任。
對于三代機,有兩個常見誤解:一是三代機在隱身時代已經沒有生命力了。這是片面的。事實上,對隱身技術有第一手了解的美國海軍對全四代化并不熱心,而是繼續在半隱身的三代半戰斗機和電戰機上傾注精力,就說明了問題。
四代機的隱身當然是針對三代機的弱點來的,這弱點就是對厘米波雷達的依賴。雷達波長對雷達性能有決定性的影響,米波雷達探測距離遠,毫米波探測精度高,厘米波是兩者的最優折衷,可以兼顧探測距離和探測精度,因此成為防空、制空和導彈制導的常用波長。
四代機的雷達隱身是針對厘米波的。用隱身飛機飛向厘米波雷達而在很晚才能發現(傳說是都能聽到外面的發動機轟鳴了,這可能有點夸張),只能證明此言不虛,但隱身飛機對米波和毫米波并不隱身。
大功率厘米波雷達是可能燒穿隱身的,但這畢竟很被動,也很危險,好像夜間扛著探照燈試圖抓躲在暗處的隱身殺手一樣。但把米波(甚至分米波)與毫米波相結合,把主動探測與被動探測相結合,這是提高隱身飛機的可探測性的一個途徑。這是反隱身的攻的一面。
三代機也可以采用隱身材料和局部修形,達到半隱身。輔以電磁壓制迷盲隱身飛機的態勢感知,是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的。隱身戰斗機和空空導彈也是靠厘米波雷達的。這是守的一面。
另一個因素是有人機-無人機的組網作戰,但這個話題太大,這里就不扯遠了。
三代機要是無視四代機的特長,以己之短擊彼之長,這就像波蘭騎兵試圖用馬刀和機槍打退德國坦克一樣徒勞。但換一個思維,用地雷可以絆住坦克,用反坦克炮可以打穿坦克,坦克是可以制服的。對隱身飛機也是一樣,關鍵是要用技術和戰術相結合,避開鋒芒,擊其弱點。
在對地攻擊中,電戰機的作用更大。如果強有力的電磁攻擊能迫使對方防空導彈“閉嘴”,這不是失敗,而是達到目的了。己方戰術飛機能不受干擾地有效消滅對方目標,還能要求更多嗎?
電子戰飛機對壓制防空的意義更大,不必糾結于一定要摧毀敵人防空系統
對方防空導彈可能生存下來了,但需要保護的目標都被打掉了,防空導彈存在的目的也就沒有了。存在艦隊的錯誤不光可以存在于海上,也可以存在于地面和空中。
對三代機的第二個誤解是:三代重戰的成本已經和四代機危險地接近了,這是似是而非的,尤其不能用外銷價與本國的飛離價相比。
飛離價(簡稱URF)僅包括飛機制造本身,不帶備件、技術支持和訓練,甚至不包括保修。但打入研發、生產線和維修設施建設、專用工具和設備、初始備件、技術支持、訓練、保修、基地相關配套建設,除以整個項目采購數量,這才是有意義的計價。以F-22為例,2009財年飛離價為1.5億美元,但以到2011年為止667億美元項目總開支除以187架戰斗機,單價就是高得多的3.57億美元,但這才是更有意義的單價。
對于F-35A還說,現在飛離價降低到8000萬美元級了,但加上550億(一說65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分攤,就要顯著增加。F-35原計劃生產至少4000架,現在美國的約2500架訂購還基本可以保證,盟國的就難說了,在近期內能達到500架就不錯了。不管最后能達到多少產量,研發費用只能在生產前半期收回,不能等到最后。這樣,至少前十幾年每架F-35可望分攤至少2000萬美元的研發費用,加上備件、專用工具和設備、技術支持、訓練、保修和必要的基地建設,再加上“必要”的利潤,韓國的1.75億美元單價還是“良心價”呢。
對于中國來說,三代半的成本優勢還是顯著的。除了飛離價,其他附加開支因為容易和現有體系融合而降低了。最重要的是,中國有殲-20,三代半不是一個人在孤獨地戰斗。在殲-20的支持下,三代半的性能在全壽命周期內與周邊威脅程度是相適應的。全四代化是不必要的,也難以在技術和經濟上達到所需要的平衡。
即使是美軍,也不可能僅裝備F-35和F-22,F-15\16得服役到2040年,中國沒必要急著去搞全四代空軍
殲-20之外的四代新殲在功能上可以由三代半填補,在經濟性與殲-20相比無顯著優勢,很可能將長期成為人們的話題,也僅此而已。
但另一方面,改變一個思路,不在糾結于空優要求,只要求具有自衛空戰能力,而轉向對地攻擊為主,這就是另一個局面了。這樣可以放棄超巡、超機動這些要求,動力要求大大降低,采用兩臺非加力“天山”就夠用了,最多兩臺非加力“太行”。還可以采用高度隱身的無尾飛翼,實際上相當于中國的A-12“復仇者”。無尾飛翼還具有很高的氣動效率和很大的機內容積,適合裝載大量彈藥,也適合遠程攻擊。高度隱身加上自衛空戰能力使得“中國A-12”成為“自護航”的四代打擊力量。當然,這肯定不是戰斗機,戰轟都不能算,應該算輕轟了。但由于成本限制,這也會是“四三搭配”,依然不足以全四。
再換一個思路,不糾結新殲在中國空中力量中的地位,而是專注于外貿四代,這又是另外一個局面了。為了控制研發風險和成本,可能需要保持高機動(但不一定是超機動),但放棄超巡,降低對發動機的要求。空戰優先的中四新殲對于對象國是高端戰力,可在空戰中擔任獵殲,在對地攻擊中擔任踹門,而把“重活”留給三代機或者三代半。這樣的高低搭配對于沒有殲-20“壓頂”的很多國家的空軍是很理想的。沈飛“鶻鷹2.0” 與“天山”增推型搭配就是不錯的候選,如果投資問題解決的話。
中國需要第二種四代機嗎?要看你怎么問了。中國空中力量會走向全四代化嗎?在可預見的將來,可能不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堵開源
-
超百億美元,中國印尼簽了! 評論 13想給中資控股港口“潑臟水”,特朗普手下卻打了廣告 評論 67中國,找到一條“拯救世界”之路! 評論 113中國政府就黃巖島領海基線發表聲明 評論 215“臺積電答應美方要求,急于向特朗普證明…” 評論 163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