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英國廣播公司
-
相比于歐洲,東亞語言系統更適合“計數”
相比歐洲語系,中國的普通話對于“十位”和“個位”的關系表述非常清晰,“92”寫成“九十二”。日本與韓國也是使用類似的表達方式,將較小數字的名稱組合在一起,創建一個較大的數字。數字和(單詞)名稱之間存在明顯一致的聯系。[全文]
-
英國學者“潛入”中國小鎮,發現了真正的互聯網
四年前,英國人類學家湯姆·麥克唐納搬到北京與上海間的“安山鎮”居住。那里相對閉塞,可麥克唐納出乎意料地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網絡世界。過去我們認為中國人只會盲目山寨西方,但現在你會感到震驚,因為中國的互聯網應用比英國先進太多。[全文]
-
美國人民的好總統,怎么敢生病
別說希拉里不敢提健康狀況,歷屆患病總統的保密工作都做得滴水不漏。格羅弗·克利夫蘭總統發現自己嘴里有個腫包,確診是口腔癌。他跑到朋友游艇上做手術,4天內,醫生切除了腫瘤,還為他做了整容。伍德羅·威爾遜中風期間,部分事務交由妻子處理。而就在羅斯福的醫生開具“非常健康”證明不久,羅斯福就去世了。[全文]
-
中國民眾的受害者心態?
昨日,BBC中國總編輯凱瑞·格雷西(Carrie Gracie)女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里約奧運:中國民眾的受害者心態”。她作為一位駐華30年的BBC“資深記者”和“中國總編輯”,以“專業”視角“深度”解讀了中國人的“奧運受迫害妄想癥”,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獨具“創意”地聯系到南海仲裁等問題,并將“中國人不會反思”的原因歸結于“中國缺少言論自由”。[全文]
-
南海仲裁裁決前,《全息南海》講了點中國故事
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最新發布的視頻中,一位老翁在英語動畫中向孫輩強調,中國對南中國海相關島礁的主權得到國際承認,直到上世紀60年代發現石油資源后,“有些國家就眼饞啦”。[全文]
-
吃香蕉一次超過6根真的會死?
英國電視名人Karl Pilkington在節目上說:“在你談論香蕉之前,我告訴你一樁事實,那就是一口氣吃超過六根香蕉你可能會丟掉小命。”他說:“事實證明,一口氣吃六只香蕉會導致體內鉀元素水平異常升高……”鉀到底有多危險呢?[全文]
-
時尚的致命誘惑(請按字面意思理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追趕時髦到了極致,那不叫“不瘋魔不成活”。而是真的活不成了。從石器時代開始,就不斷有人成為時尚的犧牲品。追趕時髦到了極致,就會發展成虛榮癲狂癥。不只是女人,男人也會因時尚送命。[全文]
-
還沒擺平今日俄羅斯,中國人要來了
中國外宣并沒有像“今日俄羅斯”那樣引起西方反彈,也沒有遭遇類似孔子學院的爭議和冷遇。這似乎也說明中國投入巨資的外宣并沒有對西方媒體長期主宰的敘事和話語體系形成多大的挑戰。但可以預見,中國的努力勢必同西方政治價值及其話語體系形成更多碰撞。[全文]
-
阿富汗選舉花掉1/4GDP
阿富汗財長稱,總統大選由于爭議遲遲沒有結果,僵局已消耗國庫50億美元,而該國GDP才200多億美元。財長甚至不得不削減公務員薪資,并裁減部分政府崗位。 [全文]
-
美國唐人街為何衰落?
唐人街是眾多美國城市的一個特點,但社會活動家稱,一些最有名的唐人街正不得不順應社區高檔化、貴族化趨勢的發展。低收入租戶們生活壓力越來越重,這其中許多都是華人。房東一直想方設法促使人們離開這里,有時候停止供應熱水或暖氣,或者極盡所能地提高租金。[全文]
-
BBC回顧1952年倫敦大煙霧
這場“倫敦大煙霧”造成至少4千人死亡,無數市民呼吸困難,交通癱瘓多日,數百萬人受影響。災情最嚴重的倫敦東區,人在戶外直立時低頭看不到自己的雙腳;能見度極低造成很多人在平時熟門熟路的街區迷路。[全文]
-
美國選舉之十大怪現象
看倦了政策上的辯論,你是否關心過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比如奧巴馬辯論時的手勢代表什么意思?為啥我們管這些人叫“總統先生”“發言人先生”,即使他已經卸任了?大選為什么居然會有平局?他們為什么那么喜歡說“伙計們”?為什么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打醬油”?BBC撰文美國選舉十大怪現象,為我們分析選舉中有趣的小細節。[全文]
-
李英浩為何突然被解職?
朝鮮平壤經常使用“患病”作為托辭,就像使用“出車禍”一樣,來解釋政治人物的突然離職。當然,也有一些地位不那么重要政治人物,他們會簡單的未經宣布就從政界消失。但李英浩卻不能這么簡單的從政治舞臺消失,因為自2009年2月他被任命為軍方領導人起,他的身份就變得很顯赫。朝鮮的政治從來都是以保密著稱,在外國訪問者看到的平壤鮮花盛開的繁榮團結的背后是什么,沒有人真正知道,政治家們的爭權奪利,更是不能為外人所知。已經面臨嚴重經濟困難和核危機問題的朝鮮,能夠長久持續它傳統的秘密政治嗎?許多人對此也持懷疑態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