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瑋:外公回憶很多戰友會在里衣留下姓名,哪怕被炸碎也能證明沒被俘”
最后更新: 2021-02-03 17:40:51我軍一位上士(此處上士非軍銜上士。指連隊司務處上士,上士職務編制用語為“給養員”,負責采買。)被炸碎的石塊沙礫掩蓋,外公和兩個戰俘一起挖了很久才把他挖出來。挖出來時,上士已經目不能視、耳不能聞了。外公冒著盤旋的敵機背著他躲進一個山坳里。那一夜,為上士做完緊急處理后,兩人一起熬過了這個漫長的夜晚。外公哽咽了:“他難受,在地上喃喃著好痛啊、餓啊…但當時又有什么辦法呢,我只能在他身邊坐著,不停的安撫鼓勵他。”
第二天,部隊將上士緊急轉移至相對安全的后方。
外公在班長殘缺不堪的大腿上裹上層層紗布以掩蓋猙獰的傷口,大家為班長簡單整理了遺容,白布裹尸將他埋在了異國他鄉的土地上。
在我方陣地犧牲的戰士,戰友們盡力埋葬;扒拉陣地,也能找到戰友的遺體,在上面插塊牌子寫上他們的名字,不知道名字的就統統寫無名烈士;在敵軍陣地死的,連個墳都沒有,就這樣埋骨在大山里。
在轉移完所有戰俘之后,外公和戰友共十余人隱匿進溶洞,在百年難遇的零下40°的寒冬中,一起迎來了1952年的春節。
那年的雪太大太厚,溶洞的洞口被大雪徹底封住了。要出洞的時候得3、4位戰士接力:第1位鉆入雪中,第2位用肩膀頂著第1位的腳底,把他像釘子一樣釘入大雪深處,接著是第3位、第4位……一直到第1位戰士的身體“釘”穿積雪形成一個通道,大家才能沿著通道從那面雪墻中鉆出來。
但抗美援朝中,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幸運的離開,有些南方的戰士這輩子第一次見到雪,也是最后一次。
1952年冬,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多批美國飛機該軍從陣地上方低空飛過、多次盤旋,卻沒有像往常一樣俯沖投彈。第375團戰士李廣福首先在駐地金谷里山坡上發現大量蒼蠅、跳蚤和蜘蛛等昆蟲,隨后部隊在外遠地、龍沼洞等地也發現了大批昆蟲,形似虱子、黑蠅或蜘蛛,但又不完全相似,連當地村民也都不認識此蟲。【1】
“我在路邊、山頭發現一些悶彈,它裂開后像牛槽一樣,里面爬出很多帶著鼠疫、傷寒這些流行病的昆蟲、老鼠。美國就是想用生物戰來讓我們非戰斗減員。我工作核心就是防疫,措施還是那些老手段:提高警惕、隔離病患、做好宣傳。祖國也很快運來足量的疫苗,只是沒有現代化的那些醫療器械嘛。”我忽然聯想到了年初的新冠疫情,便問外公:“現在我們都知道是細菌戰了,但當時部隊很多戰士知識和信息局限,大家會不會恐慌啊?”外公說:“都上戰場了,有些戰友(對細菌戰)害怕是有的,恐慌說不上。它飛機在上面飛就飛吧,我們在下面該做什么就做什么。”
據統計,在反細菌戰過程中,最終查出并確認的病菌,包括鼠疫桿菌、沙門桿菌群、痢疾桿菌、霍亂桿菌和炭疽桿菌等10余種。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軍民同心協力,終于徹底戰勝了美國進行的細菌戰。軍民衛生健康水平,也隨著反細菌戰的斗爭的開展,得到了顯著提高。1952年同1951年相比,朝鮮北部傳染病發病率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大大減少。美軍實施細菌戰,不僅未達到其預期目的,而且在政治上、道義上遭到了可恥的失敗。【2】
1952年7月,外公編入29師87團,調至平康新城辦公室。平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與鐵原、金華形成鐵三角,是敵我改變進攻防御態勢的兵家必爭之地。敵軍投入的火力多到不可思議,美軍建了強大的炮火封鎖線,飛機不計成本地掃射和轟炸,炮彈密集得像下雨一般,天空都染成了紅色。“就沒一分鐘安靜過,到處都是飛機和炮彈的巨大聲響。我回國后老長一段時間,聽不到美軍飛機轟炸的聲音,反而不習慣睡不著了。”
平康一帶是平原,十分利于敵人機械化部隊推進。為了減緩美軍的推進速度,戰士們晝伏夜出,反復搶修混凝土工事。
“部隊發的是解放牌膠球鞋,我們衣服上弄一些偽裝,白天就隱蔽在山坳里,晚上修工事、挖坑道挖戰壕。那坦克壕必須得挖4米以上,不然坦克陷進去了只要掙扎著把頭翹起來,它又能出來了。”在我看來,那是難以想象的艱苦。外公和戰友們一出動就得在山坳里隱蔽很多天,轟炸揚起的砂石嵌入了衣服,抖一抖碎石大把大把的掉,十天半月也洗不了一次衣服。“我們一周能吃一次白面,其余時候就用一些油鹽干炒雜糧粉。哎呀,你沒吃過北方那個高粱粉,香得很。有時候,還能吃到從美軍那里繳獲的豆子罐頭、羊肉罐頭。蔬菜就完全吃不上了,一些戰士得了夜盲癥,我的眼睛也在那時候不行了。白天還能看到點東西,太陽一下山,彎腰連自己的腳尖都看不清。”
“在平康指揮處的話,我就睡在彈藥庫里,醫療包放在窗沿上。每天要入睡前,我就會想……”外公頓了頓,補充道:“上了戰場,死亡是司空見慣的事。當時,很多戰友會在里衣的前胸后背和四肢上縫塊布,寫上自己的名字和籍貫。這樣就算被炸得只剩下些塊塊,也能證明自己沒有被俘,是烈士。”他嘆了口氣,接著說“所以我睡在彈藥庫時就在想,我不能在這時候被炸,不然連一點灰都剩不下了。”
耄耋之年的外公早已看淡生死,很多事情都不能在他的心里掀起波瀾。他此次回憶戰場舊事,也幾乎沒有感性的描述。可此刻我卻真切的感受到,他平靜語調下壓抑著的,是怎樣厚重的情感。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大明之恥,為何后世史官要抹白?
2021-01-28 08:49 觀學院 -
登上《國家寶藏》的王貞儀,是當時“才女”無奈的縮影
2021-01-07 08:27 -
航天603基地入選國家工業遺產: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射場
2020-12-31 08:08 航空航天 -
中組部部長:歷史的苦難不能忘記,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息
2020-12-13 11:41 -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62天,收到20550條留言
2020-12-13 10:24 -
志哀!國家公祭日,南京下半旗
2020-12-13 09:35 觀察者頭條 -
河南發現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
2020-11-29 22:09 考古 -
央視首次公開毛岸英一段珍貴影像
2020-10-23 09:48 紀念志愿軍抗美援朝70周年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2020-08-29 11:07 -
專訪謝晉元將軍之子謝繼民,聽他講述《八佰》背后的故事
2020-08-15 10:03 -
《北史》中鮮有美人故事,鮮卑人真的顏值不在線嗎?
2020-07-20 07:36 -
從全民族抗戰汲取復興力量,習近平這樣論述
2020-07-08 12:59 -
不忘“七七事變”,聽習近平這樣論述“戰爭與和平”
2020-07-08 08:56 -
83年前的今天,危急!危急!危急!
2020-07-07 08:31 -
臺灣學者否認原住民來自大陸,然而我們有一個直接證據…
2020-06-27 08:16 -
重建中國歷史的“大一統”敘事,是關乎國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遙望兩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與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關系 -
“官僚主義式”政治留下的歷史教訓,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為什么施政嚴猛?雍正自己這樣解釋
2020-03-02 07:27
相關推薦 -
布林肯承認“開打前就給了”,俄方回應 評論 150央行宣布將擇機降準降息,“擇機”以何為標志? 評論 162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評論 195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評論 165最新聞 Hot
-
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
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
“到2030年,中國本土數學家將能引領世界”
-
密謀推翻馬爾代夫總統?印度回應
-
域外調查惹惱國際奧委會,“2034鹽湖城冬奧會有點懸”
-
欲爭奪歐洲最大電動車市場,但英國國內阻力不小
-
土耳其喊話歐盟:他不干,我干
-
“沒想到拜登竟會如此對待盟友!”
-
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
特朗普炮轟:英國犯下了大錯!
-
盧卡申科:計劃訪華,事關未來
-
特朗普“封口費”案將于1月10日宣判,“但不會入獄”
-
“美國沒能改變中國”,布林肯一聽急了…
-
事關中國FK-3,塞爾維亞:這是一個“里程碑”
-
“中國真出手怎么辦?企業緊張研判…”
-
以己度人?“中方為了談判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