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喆:我們和迪頓之間隔著五個屠呦呦
關鍵字: 迪頓屠呦呦諾貝爾經濟學獎中醫諾貝爾獎中國人獲諾貝爾獎中國人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有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有了,做為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奇跡的中國,何時誕生諾貝爾經濟學獎?前幾天諾貝爾獎揭榜時,不時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作為一個經濟學人,作者萬喆為此寒夜輾轉,成就一稿賜觀察者網發布。她認為,在中國當下的土壤里,經濟學人與諾貝爾經濟學獎還有五個屠呦呦的距離,文章涉及學者對學問的執著追求與信念、社會科學的復雜性、人才成長的土壤、前人的積累等等,讀來發人深省。】
下一個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會是經濟學家嗎?制圖:李建輝
近日,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成為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他的得獎乃是實至名歸,毫無爭議。恰逢前不久屠呦呦成為我國首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者,她的貢獻與成果定然無人能夠有異議,但整個事件引發全國熱議和許多深思。
作為一個經濟學人,中國迄今并未有斬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者,我等不免私竊思慮咀嚼,我們與諾獎之間,究竟有多遠?寒夜輾轉,突然明白,我們與迪頓之間,隔著五個屠呦呦的距離。
一個是屠呦呦的本尊距離。屠呦呦的本尊面貌幾何?一個科學工作者。沒有從過政,沒有當過官,沒有經過商,沒有改過行;一個一心一意的科學工作者。沒有到處參加論壇,沒有四處給人講課,沒有就各種非本專業的事務發表議論,沒有發展出各樣的政商名流關系;一個執著的科學工作者。
自然科學常常極其枯燥。她的工作日以繼夜,不考慮個人生活,不考慮家庭生活,甚至不考慮自身健康,以身試藥,落下疾病。
反觀迪頓的經歷,雖略有不同,但主線大致若此。無論多么強大的智慧,精力終究有限,時間終究有限。即使研究成果如迪頓,在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上有此建樹,其研究定能對國家及國際政治、經濟有重大影響,他并無“學而優則仕”的政治趨向,也沒有“產學研結合”的財富抱負。
他們都不曾依靠自身的稟賦來個成功“跨界”,這并不意味著別人都不能或者不該“跨界”。只是,你所追求的是什么?如果你真的想做一個好的科學工作者,那就只能選擇做一個純粹的科學工作者。
一個是屠呦呦+社會科學復雜性的距離。科學工作的目的,很重要的就是尋找規律,或者說找出因果。屠呦呦是名自然科學工作者。她的工作更是如此。計量經濟學也是這樣。
事實上,很多時候,他們是在“證偽”,并通過證偽來證實。但問題是,社會是個很復雜的合成,其變量多如牛毛而且層出不窮,迪頓之前,也有許多人在數理模型上有所建樹,企圖解釋消費、福利等問題。但是過去,主要是采取整體平均、整體加權等方式來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方法有很多缺陷。因此,像國家發展等理論很難用實證研究來表達和證實。
而迪頓看來,世界是一個由復雜個體構成的復雜社會,忽略個體,用簡單、統一的標準來定義這個社會的行為規則將是十分危險的。在以個體為切入點尋找到最接近現實的消費模型后,又經過將近十年的實證研究,迪頓發現了此前以整體作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理論在收入和消費方面存在“失真”現象,這就是著名的迪頓悖論,即盡管收入突然改變,但消費習慣會變化得非常緩慢,消費曲線比收入曲線走勢平穩。
迪頓的這一發現也讓研究者不再只習慣于依賴整體數據,而對個人行為的研究也視作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迪頓建議將之前的模型用的一些潛在的狹隘默認丟掉,換成通用的假說,再簡單到可以運算——這就是迪頓和同事1980年合作提出的“幾乎完美需求系統”。
這個系統一開始其實不怎么好用,但是它因為很通用,反而很容易補充。
35年后的今天,這個系統早已是研究經濟學政策的標準工具,對學術界和實際政策評估的價值都無可估量。能夠看得到宏觀,又能看得清微觀,并將之真正結合,化繁為簡,由簡入繁,恐怕是開創性研究的真正價值。
在瑞典皇家科學院給出的得獎聲明中,迪頓的獲獎理由不僅包括他對“消費、貧困和福利的分析”,同時還包含他的方法論。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對于實證經濟學理論給出了如此明確的肯定。
一個是屠呦呦+制度的距離。屠呦呦獲獎,許多人替她抱屈,滿眼都是關于她“三無”(無海歸背景、無SCI、無博士)的評論。這種評論有失偏頗。
屠呦呦已八十有五,她的履歷離不開中國發展的歷史背景,所謂“三無”,由此而來。反而,看看迪頓,跨國經歷、博士云云自不必說,硬邦邦的,著作等身是一定的。他十分多產,截至目前為止,發表了80多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5本著作。
一方面,有成果何愁沒有文章?文章是一種展示,也是一種共享,這是科研的檢驗和必備。另一方面,是不是“大拿”?關系到有沒有繼續研究的必要,關系要有沒有繼續經費支持的必要。到底是不是有必要?當然要看你的前階段和現階段的學術成果。
不可諱言,屠呦呦則正是得益于中國當時特殊的體制。這是個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制度,一個課題組,能夠集合幾十甚至幾百個在各自領域都很有建樹的科研工作者,大家都不用去擔心經費和支持,唯一目的就是“做出來”。
這和舉國體制的“強國體育”有共通之處。這也是中國能夠在及其困難的狀況下,能夠研制出“兩彈一星”的原因之一。沒有SCI壓力的屠呦呦能夠有充分的支持進行研究,在當今、在國外幾乎不可想象。中國的“特色”制度正是造就她的基礎之一。
當然,這種模式的弊病也很明顯,幾無市場競爭,人才選拔僵化狹隘,甚至也有尋租。但是,當今科研體制,在所謂“市場化”改革中,是否真正市場化了?是否真有利于真正的人才?是否有利于拔尖者脫穎而出?
我們又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即對制度批判不應當只是更尖銳,對制度建立不應當只是全照搬,而需要更深刻的反思、比照、選擇,從而能夠將制度取長補短,加以成熟完善,成為真正能孵育科學工作者的搖籃?
一個是屠呦呦+前人肩膀的距離。屠呦呦的獲獎成果是“青蒿素”,實驗起源于中國醫藥古籍,《本草綱目》中已有記載,而在1700年前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更有線索:“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使屠呦呦采用了正確的方法進行有效物質的萃取。挽救幾百萬人生命的成果使中醫藥再次登上世界舞臺中央,熠熠生輝。
很多人不服,覺得古代中醫藥典籍記載也有不少錯誤,不足取信云云。這是對于醫藥研究的根本性不了解。
任何藥品的研制過程,都十分漫長,可能開始有著幾十萬個分子式,從中開始篩選,大浪淘沙,到一期臨床,已經過了二十年,刷掉一批,二期臨床,三期臨床,幾十年心血,最后發現不能通過者,大有人在。
在找尋過程中,從自然界的動植物中獲得靈感,如用于抗排斥的環孢素;或者居然發現副作用才是主方向,如萬艾可的,不在少數。這些“偶然”雖然也有必然在其中,但那種“求不得”實則非常痛苦,有些人終其一生不能獲得如此成功。
而中醫藥典籍的記載,實際上是在過去利用大面積的未設定臨床做了實驗的結果。所謂“驗方”,也是經過檢驗的,經過的是甚至幾代人的親身檢驗。雖然限于當時思路和條件,這種方式不夠嚴謹。但是,卻大大的幫助了臨床篩選,大大的幫助了選擇方向,大大的提高了制藥可行性的概率。
迪頓的研究,不得不說,雖然具有創時代的貢獻,也少不了前人栽樹,如盧卡斯的理性預期批判、霍爾的隨機游走模型等,在過去消費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深思、探討、創新的結果。
現在國際上面對原研藥品成本驟升及突破更難的瓶頸,也都非常看好民間草藥的再研發這一塊。對于擁有幾乎相當于民間寶庫的中草藥典籍的中國來說,許多人卻對這一塊持非常不認同、不看好、不理睬的態度,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損失。而這種完全自我否定的態度,在經濟領域也不乏其人。如何借助現狀引發思考、解決問題?或許這才是真正的突破點吧。
一個是屠呦呦+不設界限的距離。屠呦呦是學習西醫出身,研究中醫藥一生,她運用了中醫古籍,運用了分子生物學技術,最終在“驗方”的基礎上,將藥物的化學分子式確認,完成了人工合成。這些步驟和過程,缺一不可,毫無違和感。試問,非得將中、西對立,非得將傳統、現代對立,除了口水仗,只會拖延寶貴的鉆研時間吧?
事實上,我國中醫藥已經在不斷的進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研究和推進,雖然這種研究也困難重重,因為中藥的每一味本身就相當于西藥的一劑復方,但是,毫無成見的盡其所能進行潛力的挖掘、研究的推進,不正是科學應有的態度么?
拓展中醫藥、西醫藥、現代生物科學等的研究邊界,才是未來方向吧。
迪頓亦是如此。他的研究拓展了發展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邊界。一直以來,經濟學方法論中都號稱存在兩大流派:規范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更多思考的是“應該怎樣”的問題,而后者則更加看重回答“是什么”的問題。
作為一個實證主義的忠實擁躉,迪頓用實證經濟學對現實經濟事物的運行規律做出分析,并預測這些規律下人們的經濟行為后果的同時,也實現了真正科學判斷某一種經濟事物是好是壞,對社會有無價值。
此外,迪頓也突破了國家和意識形態界限,對于貧困人群和不發達地區的成因及救助方式進行了客觀的評估。迪頓曾談到他的學術生命并非開啟于數理和計量經濟的學習,而開啟于劍橋那時的教員,對世界面臨的貧困與發展問題的濃厚興趣。
同屠呦呦以性命相搏研究青蒿素是為了挽救廣大的瘧疾患者生命一樣,迪頓也有著強烈的社會關懷,但并不因此而湮沒自己的理智,相反,他們都客觀中立,拋棄科學以外的界限和成見,用最為科學的方式在自己的領域為人類幸福貢獻力量。
橫在面前的,不是獎項
不妨在將近結尾的時候分享一個真實的小段落。在科研工作者漫漫攻關的途中,誠然有各種不被理解、枯燥無味、看不到頭、想要放棄,但是,令人最深切的感受是,在最終的成果被驗證之后,往往不是如大家所想的狂喜,而是極度的抑制和冷靜。
首先是想,會不會是真的驗證了?有沒有可能有錯誤?于是將所有過程和數據從頭到尾細細考究三百遍,于是回家后夜不能寐深,更半夜還潛入辦公室實驗室又將所有過程和數據從頭到尾細細考究三百遍,于是好不容易沉沉睡去,午夜夢回之際還在腦海中將所有過程和數據從頭到尾細細考究三百遍。
然后才是喜悅,是淚如泉涌的喜悅。因為這時,你才知道,你那些深切的寂寞,那些蝕骨的孤獨,那些無人能解的寂寥,終于等來了確鑿;因為這時,你才知道,你的內心始終隱隱有深切的恐懼,恐懼你的選擇有所不對,恐懼你的努力有所不值。你拋棄一切來追尋,然后你得到了答案,這便是對你最好的饋贈。
這時候你很明白,橫在你面前的,不是獎項,不是大拿,不是物質,只是你長久以來堅定的自我信念。
你和你的成績結果之間,只是隔著一個你自己。
說了這么多,必須承認,大多數人永遠無法與這些將輝映人類歷史的學者相比,但我們也許能夠將自己一個“學人”的定位做好,并將此作為我們的終生職責和追求。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更多精彩財經文章,請掃碼關注觀察者網財經微信公眾號:羽扇觀經(ID:guanchacaijing),非主流財經,豐富你的三觀!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蘇堤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48“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01“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0“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16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6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