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館長說|對話吳志華:從“香港故宮”看未來博物館發展的五大關鍵
最后更新: 2024-11-11 22:56:08關鍵要素三:“國際視野”與“全球責任”
在當今社會,博物館的價值早已超越了教育、保護和經濟效益的狹隘界限。現代博物館正在擔當起更為重要的社會責任——推動社會和諧、包容和可持續發展。吳志華指出,博物館不僅是文化遺產的“守護者”,更是文化對話的“橋梁”和文化互鑒的平臺。通過豐富的展覽活動和互動形式,博物館正努力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香港故宮肩負著這一使命,也面臨著全球博物館的共同挑戰。在這座多元文化交匯的城市,博物館必須具備“國際視野”和“全球責任”。吳志華強調,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香港還應積極推動國際文化共建、全球文明倡議。每年,香港故宮與全球各大博物館合作展覽,組織國際研討會,共同探討人類文化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這不僅是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香港故宮獨特的定位。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但不能忽視的是,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如何讓博物館既不失去本土特色,又融入國際舞臺,仍是一大挑戰。他舉例說,與伊朗等中東國家的合作,體現了當今博物館展覽策劃中的新思路,即打破以往西方為中心的敘事體系,以“全球化”視野,倡導平等對話與互鑒共榮;而如“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這樣的展覽,則能展示中西文明的相互影響。“當下,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已經從單純的‘展示歷史’轉向了‘參與現代文明建設’。”
吳志華特別提到,近年來圍繞文物歸還問題的國際討論,提醒人們,博物館不應僅是藝術成就的陳列柜,而應成為反思歷史、推進公義對話的空間。這一理念不僅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推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更是博物館工作的核心價值所在。
關鍵要素四:青年客群將帶來更多可能
吳志華將“年輕化”視為博物館發展的關鍵主題。他不斷強調,青年客群為傳統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可能。“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超乎想象,他們對歷史的渴望與探索是如此強烈。”他提到,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博士最近在香港理工大學主持的一場講座上,吸引超過800名學生的熱情參與,令他深感振奮。
吳志華深入分析了年輕人對文化多樣性的需求。他指出,現代青年渴望了解歷史與當下的聯系,而香港故宮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展覽“中華文明溯源”尤其受到了年輕觀眾的青睞,他們不僅在欣賞文物,更是在解讀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深入思考自己作為“中華文化繼承者”的身份。這種反思與認同,正是香港回歸的深層意義所在。“香港的回歸不僅是政體的歸屬,更是心靈的共鳴與認同,也是文化自信的展示。”
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望未來,他透露,香港故宮將邀請內地文明研究專家來港向年輕人授課,并計劃推出關于文明起源的繁體字書籍,以幫助更多當地學生了解文化根脈。吳志華進一步表示,青年客群的消費特點正引導博物館成為創新與探索的實驗場,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對文化的需求已從“娛樂”轉向“學習”和“反思”,“如何讓博物館煥發年輕的活力,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
觀察者網注意到,香港故宮在青少年文化培養方面投入了巨大資源,致力于培養一批“文化大使”。吳志華表示:“我們不僅要讓香港的學生了解故宮的文化,更希望他們能帶著歷史的光芒,成為文化創新的推動者。”然而,他也坦言,這是一場時間與耐心的博弈。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如何真正抓住年輕一代的心,依然是一大挑戰。
關鍵要素五:科技是手段而非目的
在全球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博物館正站在科技與文化交匯的最前沿。吳志華在與觀察者網的對話中,毫不掩飾對科技在博物館中廣泛應用的期待。然而,吳志華也強調,科技是手段而非目的,博物館的核心依然是“守正”。他指出:“我們不能為了科技而科技,而是要借助科技更生動、更有趣地傳播文化。”他反復提到“守正創新”,這不僅是博物館的座右銘,更是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生的必經之路。“博物館要讓文化資源活起來,在變革與傳承中找到平衡。”
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館以來,已有50余個多媒體項目與展覽相輔相成,使觀眾在欣賞文物的同時,通過沉浸式的多媒體手段深入體驗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在吳志華看來,科技的應用是一種“破圈”的藝術,為那些原本難以接觸傳統文化的群體打開了新的入口。
“與畫中人合照”照相機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他特別提到一項文創產品案例:去年中秋節前夕,香港故宮與當地酒店攜手推出了一款獨特的月餅禮盒,其包裝設計頗具匠心。這款禮盒的設計靈感源自中國傳統水墨畫,由香港本土視覺藝術家與人工智能手臂共同創作,巧妙地將古代文人對中秋滿月的美好想象與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采集的相關數據相結合,重新詮釋現代的水墨畫傳承。
吳志華指出,科技賦予了文化資源多維價值,激發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創新空間。傳統文化因此獲得了新的呈現形式,讓公眾在意想不到的場景中感受到文化的溫度與厚重。
但吳志華也坦言,科技發展速度之快,博物館要追趕并不容易。目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在進行大規模文物數字化工作,預計將在兩年內完成幾千件藏品的高清數字化。
同時,吳志華也不忘提醒:形式與內容必須共生,科技不能喧賓奪主,它是幫助博物館更生動地講述故事、傳遞文化價值的介質,而非讓博物館淪為科技展示的平臺。“科技應用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保持文化的底色和水準,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責任編輯: 趙乾坤 
-
七年“全勤生”,為何挑戰之下依然投注中國
2024-11-11 19:45 觀出行 洞察/視頻 -
新車看點|加上增程器,阿維塔12起售價26.99萬
2024-11-11 19:35 觀出行 產業新聞 -
波音失寵,空客崛起?
2024-11-11 17:44 觀出行 洞察/視頻 -
是“輔助駕駛”而不是“自動駕駛”,美國家機構質疑特斯拉FSD宣傳過度
2024-11-11 17:02 觀出行 產業新聞 -
提高在中國產量?豐田回應:還未有具體信息發布!
2024-11-11 11:40 觀出行 產業新聞 -
極光下尋找自我,旅游媒體推薦這些地方
2024-11-10 18:25 觀出行 品位·出行 -
激發“冷消費”的新活力,中國冰雪經濟或將影響全球
2024-11-10 18:03 觀出行 出行熱點 -
新車看點 | 不到11萬元起,吉利銀河星艦7 EM-i開啟預售
2024-11-10 10:34 觀出行 產業新聞 -
七屆進博會:豐田不僅“全勤”,還會解題
2024-11-10 09:50 觀出行 洞察/視頻 -
特朗普歸來,全球汽車行業會更加動蕩嗎?
2024-11-09 16:16 觀出行 洞察/視頻 -
特朗普再次上臺,美國會再次“退群”嗎?
2024-11-09 16:06 觀出行 洞察/視頻 -
奧迪發布新品牌“AUDI”:沒有四環標,擁有中國魂
2024-11-08 18:03 觀出行 產業新聞 -
河內旅業快速發展,中國游客功不可沒
2024-11-08 18:00 觀出行 出行熱點 -
特朗普重返白宮,豐田汽車押對寶了嗎?
2024-11-08 17:52 觀出行 洞察/視頻 -
虹橋論壇丨貿易摩擦下,新能源汽車如何尋求全球化合作
2024-11-08 17:31 進博會 -
特朗普“回歸”,國際旅游市場風雨欲來?
2024-11-08 16:51 觀出行 洞察/視頻 -
梅賽德斯-奔馳:以中國創新,領全球風潮
2024-11-08 13:52 觀出行 洞察/視頻 -
全系降4萬,老車主全額補償:ID. 與眾開啟年底沖刺
2024-11-08 10:07 觀出行 產業新聞 -
增長50.6%!入境這一國家的中國游客數量穩居亞太地區首位
2024-11-07 20:37 觀出行 出行熱點 -
突破地球“束縛”,太空旅游的五大選擇是科技奇跡還是奢侈冒險?
2024-11-07 19:26 觀出行 洞察/視頻
相關推薦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42“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6“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27“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