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曉原對話劉兵: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不將技術看作科學的附庸
最后更新: 2021-09-07 15:59:56【導讀】 日前,《技術史》(全八卷)出版。圍繞這部鴻篇巨制,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江曉原與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劉兵展開了對話:
江曉原:鴻篇巨制的《技術史》(A History of Technology,1954~1983),17年前出版過中譯本(七卷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現在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了新版(八卷本,增加了索引卷)。對我最近的研究而言,這個新版的到來簡直是太及時了,太合適了!
因為最近兩年,我對科學和技術的關系有了全新的認識。從發表“科學畫圖景,技術見真章”的公開談話開始,我的想法迅速發展,我現在認為: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將技術和科學看成兩個獨立的平行系統,而不是將技術看成科學的附庸。以前我們談到過技術的歷史比科學更長,就是這樣的理由之一。
另一個重要理由是,許多科學理論,恰恰是靠了技術的力量才得以證實、光大乃至封神的。比如,如果沒有原子彈和核電站,關于核物理的理論,就會和千千萬萬曾經出現的科學理論一樣,塵封在故紙堆中。所以,將技術和科學看成兩個獨立的平行系統,具有很強的解釋能力。
歸根結底,改變世界的是技術。那些真正改變我們生活的其實都是技術。仔細想想,從我們的高鐵、5G、北斗、手機、兩彈一星……哪一樣不是技術?和許多科學理論不同,技術成就不會無法驗證,技術成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解決一個問題,管用就是管用,不管用就是不管用。技術成就也不可能變成像“宇宙的最初三分鐘”那樣無法驗證的東西,技術一定是可驗證的,成就是成,不成就不成,所以我說“技術見真章”。
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重新來回顧技術的歷史,就會感覺眼前一亮。所以《技術史》新中譯本的出現,就像一片明亮的陽光,將照亮我們理論思考和發展的新征程。
《技術史》(全八卷),[英]查爾斯·辛格、E.J. 霍姆亞德、A.R. 霍爾、特雷弗·I. 威廉斯主編,姜振寰等主譯,工人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1980.00元。
劉兵:確實,在以往傳播中常規的說法是,科學是基礎,技術是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當然也不排除有這樣的例子,但在技術史上,更常見的,還是技術以相對獨立的方式自己發展起來。那種從科學到技術的單向的發展,應該更主要是以一種理想化的哲學理論的方式來看科學發展和技術發展的關系。而歷史維度的探索,則會以相對更符合實際的方式揭示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歷程。盡管在這種發展中,兩者也有各種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情形。
就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而言,顯然技術的作用要遠大于科學。但長期以來,在對技術的關注方面,無論是技術史還是技術哲學,其被注重的程度,似乎都遠不如以科學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這背后的道理,倒也是值得人們反思的。
人們的哲學觀念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如何看待歷史、撰寫歷史和理解歷史。這套《技術史》初版是在20世紀50年代,自然其撰寫也會與當時人們看待技術的眼光有關。但歷史的好處在于,至少從其中講述的史料和史實中,持新立場的人們也可以看出新東西。也許,你前面的講法,也有這方面的因素吧。
江曉原:確實如此。在將技術視為科學附庸的那種圖景里,不僅容易忽視技術本身取得的成就,更嚴重的問題是,經常將技術的成就算在科學的賬上。技術和科學,誰的成就就應該記在誰的賬上,為什么要強調要這一點?因為這關乎我們對資源的投入。
如果技術的成就總是被記在科學的賬上,科學當然就有理由要求社會做更大的投入。如果我們把賬算清楚了,發現科學那個賬上其實成績只有一點點,而技術的功勞簿很厚很厚,我們當然就會在技術上投入更多資源。而這部《技術史》,恰恰就是一本很厚很厚的技術功勞簿。它非常適合幫助我們將以前那些糊涂賬算算清楚。
舉例來說,《技術史》第3卷第21章討論了世界各大文明的七種歷法,以及有關的周期問題;第22章討論了各種類型的天文儀器。歷法和儀器,當然都是技術,但是在以往的科學史著作中,這兩個內容幾乎毫無例外總是被放在“天文學”的章節中來討論,而天文學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科學的冠冕,人們也一直在觀念中習慣于將歷法和天文儀器視為理所當然的“科學成就”。
嚴格地說,第3卷這兩章中的“技術功勞簿”還遠不是完備的——因為其中完全沒有討論中國特有的陰陽合歷,也沒有論及中國古代的赤道式天文儀器系統。但這點可以理解的瑕疵并不會摧毀這兩章的價值,因為重要的是,作者將以前向來記在科學賬上的成就,正確地記在了技術的賬上。類似這樣的例子,在這部《技術史》中還可以找到不少。
劉兵:將科學與技術的功勞簿分開,這確實是一個挺好的想法,閱讀這本技術史,也確實能夠達到這一目的。不過,擺功只是技術史功能的一部分,與“功”相對的,自然也可以有“過”,就“過”來說,有時技術更為直接地對人類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對此,雖然也有人強調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問題出在使用技術的人,但這并不能算是讓人完全滿意的回應。因為有些技術確實從一開始就不是以向善的目的被搞出來的,因而現在國際上才會強調科學技術工作者要進行“負責任的創新”。
我們應該意識到,畢竟此套書成書的年代較早,那時,像中國古代技術這類非西方傳統的技術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被關注,所以才會出現你所說的“技術功勞簿”還遠不完備的情形。另外,這套書在寫法上,也主要是內史的傾向。隨后的學術發展中,雖然技術史仍不像科學史那樣被更多的人談論和重視,但在對技術的歷史、哲學和社會的研究中,還是有著大量的新成果、新觀點的。
然而,即畢竟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套同類書在規模上可與此書相媲美,如果能夠借鑒后來在對技術的人文研究中的新觀念來閱讀,此書豐富的史料與史實還是非常有意義,可以讀出新感悟的。
- 原標題:江曉原、劉兵|必須重新思考技術和技術史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俄解密檔案:蘇聯要求引渡731部隊負責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戰犯筆供 -
河南發現世界最古老造幣廠
2021-08-09 15:53 考古 -
1921-2021黨史百問匯總
2021-07-06 10:25 建黨百年 -
李光耀觀中國:“中國有自己的方式”
2021-07-06 09:52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
沒有列寧主義,五四運動的歸宿就是街頭政治
2021-07-03 08:41 人間正道·中共建黨100周年 -
朝鮮發掘9座高句麗古墓:有助于研究“千年強國”
2021-06-30 10:17 朝鮮現狀 -
我在獄中讀毛選 ————曼德拉與中國革命的不解之緣
2021-06-15 09:54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
機密文件首次證實: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戰犯骨灰被美軍揚進太平洋
2021-06-07 09:50 日本 -
加拿大為發現215具原住民兒童遺骸降半旗
2021-05-31 06:40 -
《覺醒年代》編劇龍平平:彈幕這句話,讓我流淚了
2021-05-13 00:25 建黨百年 -
“一個共產黨員與廣大群眾取得密切聯系時就具有無比的勇氣和力量”
2021-05-08 08:52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
河南鞏義宋陵上種田,河南考古院:正在進行環境整治
2021-05-06 23:15 -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經歷過哪些“至暗時刻”?
2021-05-04 08:17 人間正道·中共建黨100周年 -
累計接待國內外參觀者逾億人次,毛主席故居修繕開放
2021-05-03 15:16 -
基辛格:毛主席親自指示邀請美國乒乓隊訪華
2021-04-24 15:22 中美關系 -
“中國抗戰的希望在西北”
2021-04-20 08:24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
“他是國家占人口80%的農民的化身”
2021-04-19 07:10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將是我度過余生的地方”——“紙老虎女士”的六次訪華
2021-04-15 10:19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
“打仗總要死人的…不要是我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
2021-04-04 15:32 -
抗美援朝老兵的遺憾:沒能看到臺灣解放,祖國統一
2021-04-04 08:38 人間正道·中共建黨100周年
相關推薦 -
“朔爾茨對波蘭總統怒吼,在場領導人都驚了” 評論 30被當面打臉,日鐵急了 評論 39受中國影響,澳企要在稀土加工業務上發力了 評論 58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76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