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亭:游擊戰VS陣地戰——到底哪種戰術好?
關鍵字: 游擊戰陣地戰抗戰抗戰勝利70周年持久戰敵后戰場正面戰場中流砥柱抗戰勝利70周年已經過去,聲勢浩大的紀念活動劃上了句號。提起中國的抗戰,總會對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種種情況引起討論和爭議,孰優孰劣,孰高孰低,似乎這兩者的比較是永遠說不完的話題。筆者在去年撰寫了系列文章,介紹了抗戰期間中共的十大伏擊戰與國民黨的十大城市保衛戰,本文將對兩大戰場的戰略戰術進行一番簡要的對比。
不約而同的大戰略?
兵家圣典《孫子兵法》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呼!”這里的廟算其實就是今天所說的戰略戰術。在抗戰中,日軍的戰略始終是飽受詬病的,甚至不少人認為日軍根本就沒有統籌的戰略規劃,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日軍缺乏有遠見的戰略家,另一方面則是日軍中“下克上”的陋習將僅有的一點戰略規劃也搞得七零八落。比較來說,日軍基層官兵的軍事素養很高,所以戰術水準比較高,因此人們對二戰時期的日軍評價就是戰術一流,戰略末流。
反觀中國方面,或許是延續著孫子兵法注重戰略的傳統,在抗戰大戰略方面確實要遠勝日本。無論是正面戰場的國民黨,還是敵后戰場的共產黨,“不約而同”地都提出了持久抗戰的大戰略。
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蔣介石就命令何應欽盡快制定抗戰計劃大旨,其核心內容就是“充實一切自衛力量,準備長期抵抗,以求最后之勝利”。到1936年底,軍事委員會參謀部制訂的《民國廿六年度國防作戰計劃》中的甲案明確指出:“國軍對恃強凌弱輕率暴進之敵軍,應有堅決抵抗之意志,必勝之信念。雖守勢作戰,而隨時應發揮攻擊精神,挫敗敵之企圖,以達成國軍之目的,于不得已,實行持久戰,逐次消耗敵軍戰斗力,乘機轉移攻勢。”到全面抗戰爆發后,蔣介石根據戰爭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明確提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苦撐待變的戰略方針,他在1938年2月7日發表演講:“我們這次抗戰,是以廣大的土地,來和敵人決勝負;是以眾多的人口,來和敵人決生死。”“我們就是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取最后的勝利。”
蔣介石演講
無獨有偶,共產黨方面,毛澤東于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表演講,在總結抗日戰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國民黨內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游擊戰的傾向,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勝利的戰略,這一演講內容后來被系統地寫成了《論持久戰》。
1938年5月26日,毛澤東在延安講演《論持久戰》
從時間上看,似乎國民黨提出“持久戰”在前,因此近些年有些人認為,“專利權”應歸蔣介石(或蔣百里)。然而,共產黨和國民黨雖然都提出了持久抗戰的大戰略,但兩者可謂天壤之別。國民黨的戰略更著重于“待變”,希望通過持久抗戰等來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最終還是依靠國際力量來贏得戰爭;而共產黨則著眼于全面動員民眾,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依靠自身的力量來贏得戰爭。國民黨的戰略更多地局限在軍事層面,共產黨的則是軍事、政治、經濟的密切結合。
從一味死守到天爐戰法
全面抗戰爆發后,正面戰場的第一場大戰役淞滬會戰,就充分體現了國民黨軍的戰略戰術特點。在上海展開攻勢,以壓倒性的兵力優勢首先解決上海地區的日軍,解除對首都南京的威脅,還可以迫使日軍過早進行動員,打破其從華北由北向南逐步蠶食的節奏,如果這些意圖能夠實現,從戰略上說發動淞滬會戰是奪取主動的高招。
但是國民黨軍的兵力運用以及戰術實在太糟糕,3個最精銳的德式師,本來最擅長野戰的突擊力量卻投入了城市攻堅;而在城市巷戰中,以營連規模的密集隊形在狹窄的街道上進行集團沖鋒,勇則勇矣,在日軍密集火力下只能使白白犧牲。因此連打了十天,都不能徹底消滅日軍在上海區區數千人的部隊。等到日軍后續部隊一到,戰局隨即逆轉。而在隨后的攻防戰中又是一味進行寸土必爭式的陣地戰,與擁有強大海空火力的日軍死打硬拼,殊為不智,最終付出了傷亡25萬人的巨大代價,依然守不住上海。這種呆板的防御戰術在抗戰初期一再重演。誠然,作為政府軍如果不作抵抗就輕易放棄國土,無論國際觀瞻,還是政府和軍隊的形象都會是沉重打擊,更會給民心士氣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但是一味采取人海硬抗火海的陣地戰,到最后就是人地皆亡。
淞滬會戰國軍巷戰
經過了抗戰初期的慘痛教訓,國民黨軍才終于開始有了轉變,薛岳提出的“天爐戰法”就是抗戰中期開始國民黨軍在防御作戰中比較成功的戰術。天爐戰法的名稱很有幾分神神道道的感覺,其實很簡單就是后退決戰,面對日軍來犯,逐次抵抗,一面消耗日軍,一面將日軍引到地形、環境有利的預設戰場,最后形成合圍聚殲。根據這一戰術,先后取得了三次長沙會戰和常德會戰的勝利,應該說這一戰術是符合當時雙方實際情況的有效戰術。
但是,日軍也逐漸摸清了天爐戰法的門道,在1944年的“一號作戰”中就用強化兩翼掩護力量,來保障正面突破的戰術,打破了天爐戰法,在湖南戰場接連攻占長沙、衡陽。當然這種反制戰術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兩翼掩護兵力,這對于兵力已經開始捉襟見肘的日軍來說,無疑是很棘手的問題。所以日軍此后在正面戰場上也就很難再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加上隨著國民黨軍在美國的援助下,空中力量迅速恢復,進而逐漸掌握了中國戰場的制空權,戰場的主動權終于轉到了中國一方。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最新聞 Hot
-
“對中俄來說,‘金磚+’有望改變西方主導國際秩序”
-
敏感時刻絕密情報外泄,美國很急
-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最新“成績單”?面臨哪些突出問題?
-
“西方以為這樣就能打倒中國,我說,你們錯了”
-
烏克蘭急澄清,普京警告:絕不允許
-
普京表態:沙特來辦,相當合適
-
美國年度赤字創歷史第三高,債務利息首超1萬億美元
-
怕特朗普上臺,美國被曝加速援烏200億美元貸款
-
“過半美國人認為,生活不如四年前”
-
“他不會停手,想要的不僅是軍事勝利”
-
日本收到“警告信”:再不對華動手,就對你動手
-
“對中國,歐洲就是美國拴著皮帶的小狗”
-
反擊!大疆起訴美國防部
-
NASA局長:需要和中國談一談
-
他狂夸日本:對付中國,你排第一…
-
“為何中國男性個頭比印度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