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文玲:加快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創新平臺和戰略高地
最后更新: 2022-07-25 16:41:15第一,加快建設國家科學中心與科技創新中心
日本科學史學者湯淺光朝于1962年提出,如果某國能夠載入史冊的頂級科學成果在某個時期超過同期全世界同級科學成果的25%,就可認為該國在這個時段是世界科學中心。他認為過去500多年形成過五個世界科學中心,依次是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平均持續時間約80年。湯淺發現,美國從1920年開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預測2000年前后世界科學中心應該從美國轉到其他國家了,他當時認為蘇聯應該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
蘇聯于1991年解體后,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一些學者從1980年代開始就預測,世界科學中心今后可能從美國轉移到中國。但是,世界科學中心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外一個國家,需要一流科研團隊從一個國家轉移到下一個國家,前沿科研團隊、優勢學科和大批領軍人才在這個國家產生集聚優勢,中國還遠沒有達到,需要抓緊培育可以走在全國前列的高地。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以及“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三個篇章都布局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布局。大灣區被賦予重要角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平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區域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和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的橋梁,成為全國綠色轉型標桿、探尋供應鏈協調發展的領先模式、成為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國家科學中心,應該是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必須圍繞國家戰略布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落實國家規劃部署。以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大灣區科技創新長廊為主平臺,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陣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建設全球人才高地。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確立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整體創新戰略中的創新地位,基本形成以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型研發機構、高水平高校院所以及科技領軍企業為主體的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布局。
未來15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是打造占據世界第一的科技走廊,成為在世界灣區科技競爭中的翹楚。每年GDP需要增加6%以上,2025年前每年增加1萬億人民幣左右;2025年后每年GDP增加8%以上,每年GDP增加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科技產業增加值要占據60%以上份額。為此,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在2025年前每年都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爭取2025年達到11638萬億人民幣研發投入,2026年以后超越美國舊金山大灣區的科技研發投入,在科技競爭中達到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主要指標。到2035年,實現大灣區整體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創新生態環境、影響力輻射力全球領先。這就需要構建和強化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各重大創新領域優勢科技力量,推動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促進各類創新主體緊密合作、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創新生態持續優化,提升體系化能力和重點突破能力,支撐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迭代升級。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技創新進入加速創新、迭代、融合、融通的新時代,思維范式、研究范式、科技創新范式和成果轉化范式加速變革,跨學科研究和交叉更加緊密、產業變革深度拓展引發的產業鏈供應鏈深度嵌套。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成為重大科技創新的原創性貢獻的基地。
圖2: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布局
以深圳、廣州、東莞為主陣地,以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南沙科學城等為主要承載區,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推動光明科學城等圍繞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三大領域,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推動松山湖科學城聚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生命科學等領域建設世界一流生態科學城;支持廣州南沙科學城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開展面向未來的基礎研究,聚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方向,前瞻布局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搭建跨界融合技術平臺,加強未來產業所依托技術和知識源頭供給。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等高端要素集聚平臺作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前沿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創新重要載體。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在半導體行業、5G、6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全球領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
著力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瞄準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優化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格局,優化提升實驗室體系。建設一流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構筑國家重大創新動力源,加快打造原始創新技術的“策源地”。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推動一批重大攻關成果示范應用,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發揮科研院所轉制企業作用,提升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服務能力,有效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更好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持續大力支持量子科學、腦科學、納米科學、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合成生物學、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等重點領域。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頂級科技家和獎項獲獎人數、在核心領域取得重要技術突破、引領性原創性研究發現等位于全國前列。
第二,培育位于世界中高端、高端或頂端的高精尖產業
粵港澳大灣區應加速培育具有高成長、高潛力、高技術含量的未來產業,培育位于世界中高端、高端或頂端的高精尖產業,培育增加值占比處于全國前列的重大產業。緊緊跟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趨勢,聚焦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搶占未來產業發展技術制高點,圍繞人工智能、區塊鏈、智能傳感、衛星互聯網、空天科技、太赫茲、信息光子、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碳達峰碳中和)、天然氣水合物、氫能、材料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等13大領域實施研發專項,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應按照粵港澳大灣區十四五規劃要求,精準布局未來產業,重點聚焦類腦智能、量子計算、6G、未來網絡、無人技術、超材料和二維材料、基因與干細胞等前沿科技領域,進行產業培育與技術突破。推進先進通信網絡領域豐富5G技術應用,強化“5G+”融合應用技術創新,開展衛星互聯網芯片、核心器件和整機研制,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6G)潛在關鍵技術。以先進通信網絡、工業互聯網、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等應用技術為驅動,大力發展虛擬現實等融合創新技術,攻關一批底層核心技術,支撐壯大特色產業集群。在粵港澳大灣區提升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能力,鼓勵北斗與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創新,突破關鍵引領技術,推動“北斗+”“+北斗”集成應用,帶動北斗產業應用發展。
以先進算力、數字化等應用平臺為支撐,以人工智能領域以智能芯片、開源框架等核心技術突破為切入點,開展超大規模智能模型、算力與智算平臺建設,為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應用提供創新支撐。提供適配各種場景的區塊鏈解決方案,推動融合技術創新,培育產業應用互聯網領域突破數字孿生、邊緣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標識解析、低功耗分布式傳感等技術,夯實深圳、廣州、東莞等地的工業互聯網技術自主供給能力;研發一批行業專用工業APP、知識圖譜等,加速工業互聯網系統解決方案迭代優化。研究探索虛擬現實領域的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多元感知互動、實時位置感知融合、多維交互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虛擬現實聯調測試驗證等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 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完善科技創新體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要攻克卡脖子技術,形成更加安全可靠的產業鏈。 充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集群優勢,依托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資源密集優勢和一些行業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總體創新研發能力強、運營總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地產業鏈齊全的優勢,加強大灣區產業對接,提高協作發展水平。推動制造業從加工生產環節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再制造等環節延伸。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以機器人及其關鍵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裝備和智能成套裝備為重點,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統集成能力、智能裝備開發能力和關鍵部件研發生產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業。把裝備制造、汽車、石化、家用電器、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做強做精,建設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支持東莞等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佛山深入開展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
圖3: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優勢
在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圍繞信息消費、新型健康技術、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服務業、高性能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及其關鍵環節,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重點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開發綠色產品,打造綠色供應鏈。培育壯大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形成以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和總部基地為核心的產業集聚帶。
標簽 粵港澳大灣區- 原標題:加快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創新平臺和戰略高地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朱敏潔 
-
巨資批發東南亞博士,四線城市高校走不出的怪圈?
2022-07-25 16:28 中西教育 -
又一起!邢臺學院選聘13名韓國博士,起底“速成博士”產業鏈
2022-07-25 16:27 -
臺灣新增2例BA.5本土病例
2022-07-25 16:26 臺灣 -
男子核酸檢測不戴口罩自稱“政府的”,沈陽回應
2022-07-25 16:08 抗疫進行時 -
歷經三年、杜富國康復出院
2022-07-25 15:34 -
公安部:十年來共3700余名民警因公犧牲
2022-07-25 14:35 -
蘭州城關區本輪疫情已處理37名干部
2022-07-25 14:07 抗疫進行時 -
杭州靈隱寺:深刻吸取南京玄奘寺事件教訓
2022-07-25 13:29 依法治國 -
海關總署:來自猴痘疫情發生國家人員,入境時應主動申報
2022-07-25 12:04 -
公安部:電信網絡詐騙境外作案占比八成,大量涉詐重點人員滯留境外
2022-07-25 11:56 中國這十年 -
公安部回應唐山打人事件:一定會徹底查清全案
2022-07-25 11:07 -
多地佛協通知:佛教活動場所自查供奉牌位
2022-07-25 10:42 -
大連市委常委、副市長曾兵突發疾病去世,享年52歲
2022-07-25 10:42 -
接待吳啊萍的僧人靈松初中輟學,曾因撞死人被判刑
2022-07-25 10:33 -
“南京女大學生遇害案”主犯提出無罪上訴
2022-07-25 10:28 -
疫情過后,房租“補漲”了?
2022-07-25 09:22 -
31省份新增本土“101+579”
2022-07-25 09:10 抗疫進行時 -
廣西新增本土22+210,其中北海22+205
2022-07-25 08:46 抗疫進行時 -
上海新增本土3+15
2022-07-25 07:52 抗疫進行時
相關推薦 -
“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評論 0“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評論 62“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評論 116中國最重要的事是,不能總看美國的眼色行事 評論 101“后果太嚴重了,鳥擊不能成為事故的直接原因” 評論 199最新聞 Hot
-
“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
美國批了,馬斯克:不愧是搶錢冠軍
-
“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
德國開懟:畢竟胡說八道也算自由
-
美法院裁定:特朗普性侵成立,賠她500萬美元
-
兩周內三項協議“對抗”中國,“更像給美國的短期信號”
-
美財政部竟又賴上中國,還列為“重大事件”
-
阿薩德政權為何垮臺?拉夫羅夫點名美國
-
俄前國腳前線陣亡:因販毒入獄,參軍減刑
-
他后悔了
-
“連續三年低于更替水平”,2024年越南生育率創新低
-
“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
“沙姆解放組織”領導人:敘利亞可能4年后舉行選舉
-
“后果太嚴重了,鳥擊不能成為事故的直接原因”
-
他也跳出來:對抗中俄前線,哪能光靠狗拉雪橇…
-
“澤連斯基在12月提出了一個荒謬的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