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風云學會會員,《中國的官辦經濟》
-
全球汽車“大戰”開打,形勢如何?
作為后發國家,中國汽車產業憑借電動汽車,眼看著就要超過老牌汽車工業大國。這些汽車關稅事件也恰恰說明,原來的汽車產業格局要解體了,全球汽車產業大戰已經開打。[全文]
-
這三個美國女人講出了中國經濟真相
三位美國女高官從三個維度全面闡述了對中國經濟的認知:強大的創新能力、高效的經濟制度和巨大的產能。[全文]
-
中美汽車競爭?不存在的
雖然拜登渲染與中國競爭,但是在汽車領域,并不存在中美競爭,只有單方面碾壓。[全文]
-
印度在努力學習中國,我們要正視印度經濟崛起
之前與中國的發展競爭,印度承認落后了,但并不服氣,而是“前面印度沒好好干,現在要追趕”的心態。許多印度人看到中國發展成就相關的視頻,往往會評論說,這和印度差不多,或者說以后印度也會這么好。[全文]
-
在承認“九二共識”這件事上,沒有“模糊地帶”
民進黨這是赤裸裸否認歷史事實,國民黨執政時承認的事,都想不認了。這種態度需要堅決打擊。[全文]
-
長假+帶薪休假,好消息要來了?
如果一路開車,到處都是美景和享受生活的人群,真是前所未有的盛世了。[全文]
-
光伏風電水電超級能源網,中美歐誰能建成?
中國將會在可再生能源占比指標上趕超歐洲,成為全球綠色能源事業的主力和先鋒,發力沖擊新的生態文明。[全文]
-
很多人覺得消費拉不動經濟,那是沒看到中國震撼全球的生產力
中國固定資產形成占GDP的比率高到45%遠遠領先其它國家,不應該當成壞事,這是中國的能力。更不應該以為,中國只會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全文]
-
管制鎵、鍺出口,不要一談就是“反制”,格局要打開
中國這些年絕對是全球實體經濟的中流砥柱,但確實也需要補補課,查查一些潛在的管理疏漏。有時明明貢獻巨大,連自己人都茫然無知,以為是為了掙錢的自然結果,這種思維要不得,要改。[全文]
-
震撼來了!歐洲汽車市場如何迎接中國新能源沖擊?
如果在2022年看,中國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是300萬輛的規模,還不是太可怕。2023年才知道2022年的數據,馬上全年銷量要往900萬輛走了,增速太快,一不留神格局就大變了。[全文]
-
歐洲經濟普漲,為何老大德國卻陷入“技術性衰退”?
傳統工業強項已經不被資本市場看好了。[全文]
-
中國已經堂堂正正贏得了尊敬,這是世界經濟的大事
中國制造業的目標應該是發展強大到讓對手絕望的程度。近來的全球亂源就是美國要維持霸權,政客集體發瘋了一樣。但是,因為中國制造業實力足夠強大,有效震懾了對手。美國實際已經調整了目標,不再設想對中國取得短期攻擊效果,而是轉入長期競爭,不斷表達信心。[全文]
-
傳統產業不等于低端產業,如何升級?
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沒有單純走西方發達國家逐步“脫實向虛”的老路,而是通過一系列新技術、新機制的賦能,使工農業生產效率得到飛速提升。[全文]
-
面對西方種族主義制裁,人民幣將是重要“抓手”
中國和俄羅斯對于巨額外儲的風險已經算是有所防備了,但是講再多道理,都不如這次美歐的制裁動作教育意義大,發展中國家對于西方金融體系的信心大受沖擊。而中國迎來了重大機遇期。[全文]
-
三月數據“獨家”逆襲,中國出口到底強在哪?
從趨勢來看,一季度中國出口是一個“全球商家在中國找賺錢機會”的故事,而非“產業鏈遷出中國”的故事。中國制造業產品覆蓋極廣,除了塑料制品等王牌出口項目,還有正在世界各地高歌猛進的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新三樣”。3月逆襲不僅擊敗唱衰預期,還體現了歷史性轉折。[全文]
-
對中國逆差大增,韓國企業好日子到頭了?
同樣以制造業為發展核心,中國何以順差巨大一再攀高?韓國為何轉為逆差?原因不在看上去很美的高科技領域,而是不起眼的中低科技領域。韓國放棄了,中國沒放棄,實際利潤不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