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爾:極端天氣曾改寫中國歷史?我們不妨從容看待
最后更新: 2022-08-13 22:35:44中古以來,緣于歷史資料的增加,關于極端氣候的記載也更為豐富。宋徽宗政和元年冬,風雪封凍了太湖,冰面堅硬足以行走馬車。四十多年后的冬天,金朝使臣出使南宋,途徑蘇州時也遇上了冰封河道,船夫被迫以鐵錘破冰,方才得以前行。當時臨安的降雪頻率也遠高于今日,據記載,在公元十二世紀的杭州,至遲到農歷四月還有過降雪。想來在當時,因為太過常見,“斷橋殘雪”恐怕也就算不上網紅景點了。
作為千年來最為寒冷的時代,16至17世紀的中國經歷了多次嚴重的極寒事件。明武宗正德元年,海南萬州出現降雪天氣,這是我國記載的發生在最南方的降雪。三年后,一場大寒潮席卷南下,江南的竹柏大量凍死、柑橘絕種,黃浦江封凍,冰面厚度達到二尺有余,并且持續一個多月。從公元1650年到1700年,在五十年之間,太湖、淮河、漢江至少出現了四次結冰時間,洞庭湖也有三次結冰。
直到清代中后期,極寒天氣仍時有發生。以當下正經歷酷暑的上海為例,繼明代出現黃浦江封凍之后,清康熙二十九年、乾隆二十六年、咸豐十一年、光緒十八年又出現了冬季奇寒、江面封凍的事件。光緒十八年時上海已有近代氣象統計,據記錄,當時出現了零下12.1度的極端低溫,徐家匯積雪深度達到29厘米。
有極端寒冷,就必然有極端高溫。而且在氣候冷熱大波動的曲線中,也存在著小區間的波動。比如在清中葉乾隆年間,就數次發生了大范圍的極端酷熱天氣。乾隆八年,山西、直隸、山東遭遇極端酷暑,各地官府紛紛報告本地“土石皆焦”、“大旱千里”,大量百姓因暑熱而死。
普通百姓因為沒有對抗極端高溫的手段,面臨著生存危機。乾隆皇帝雖然外有避暑山莊,內有冰塊降溫,不至于受此苦難,但也燥熱心急。面對各地進呈的急報,此時還很年強的乾隆帝寫下了“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的御制詩。據當時在清廷供職的傳教士測量,乾隆八年北京的最高溫度達到了44度以上,而且溫度長期超過40度,可能比當前江南的高溫還要兇猛。
單就氣象數據而言,無論是寒冷還是酷熱,在全球氣候總體由寒轉熱的大環境下,如今我們經歷的極端氣候可能大多都算不上“史無前例”。早在幾百年,甚至二、三千年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遭遇過類似的極端氣候。
故宮雪景,圖自故宮發布視頻。
天氣改變歷史
有一種聲音認為,既然歷史上有過比今天更熱的時期,也有過比今天更冷的時期,我們又何必焦慮呢?這種看法不能說毫無道理,但至少忽略了氣候波動對歷史的影響。
氣候帶來的影響通常直觀表現于動植物的遷徙變動,比如西方學者關注的“大象的退卻”。但事實上,因氣候而“退卻”的從來都不止是大象。孟子曾說過,周公輔佐武王、成王,驅趕虎、豹、犀、象,于是天下百姓大悅。但結合商周之際轉寒的氣候,這些大型動物的南遷,真的是當時的人力能夠驅趕的嗎?恐怕更多還是中原水、熱環境改變所致。
由此,有人提出了大膽的想法,武王伐紂的勝利與商朝此前的內耗有很大關系,而商紂王之所以耗費人力、武力討伐東南的淮河流域,正是出于對氣候變化的應對。由于商朝的統治核心區連遭寒冷、干旱的打擊,商人迫切想要奪取水熱條件更好的土地,這才有了亡國之前的遠征。
在極端氣候引發的的連環打擊下,王侯貴族身死國除,普通百姓也不會好受。比如在東漢到南北朝的六百年里,寒冷、干燥的氣候促使北方少數民族南下,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戰爭,還加劇了饑荒和瘟疫。張仲景、華佗等名醫之所以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恐怕也與這一時期慘淡的民生、波動的極端氣候有關聯。
就宏觀的國運、國勢而言,明朝的滅亡可謂是天氣改變歷史的經典案例。天啟、崇禎年間北方連年干旱、氣候寒冷,即便明王朝免除了陜北的賦稅,農民依然生計無著,只能揭竿而起。明末連年災荒、起義此起彼伏,而內憂外患的明朝既無賑災之糧,也缺鎮壓之餉,即便皇帝有心,亦無能為之。
就微觀的歷史過程而言,極端天氣對歷史的影響更為常見,各國歷史皆有這樣的例子。比如莫斯科的寒潮,曾經不止一次幫助過俄國人擊敗入侵者。還有太平洋的臺風,毀滅了元朝進攻日本的艦隊。假如那日和今年相似,臺風稀少、降水不豐,日本列島恐怕就要兇多吉少了。
對于如今身處工業化時代的人們來說,應對氣候波動的手段更多了,自我保護的能力也更強了,但與此同時,需要做好的準備也更多了。事物總是相互影響的,氣候亦是如此。
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河湖水位的升降勢必影響到農作物的灌溉,糧食的生產情況顯然會對社會穩定產生影響。空調房或暖氣房是逃避酷暑和嚴寒的好地方,使我們的生活比古人更為從容。但要有可持續的冷氣、暖氣可用,卻需要遠比古人更復雜的智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從世官世祿到有爵無官——古代爵位制的演變
2022-08-01 17:38 -
【觀網直播間】科舉時代:從世襲制到科舉制
2022-07-25 19:25 -
一五一十:宋朝為什么弱?
2022-07-18 18:46 -
跨越3000年,三星堆這件青銅文明“巔峰之作”終于合體
2022-06-16 14:42 考古 -
直播:持續上新!直擊三星堆考古發掘進程
2022-06-14 13:23 -
98歲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冊在世幸存者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烏克蘭,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婭再一次被“絞殺”
2022-04-24 10:15 烏克蘭之殤 -
“定遠”沉艦殘骸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今年將繼續
2022-02-13 22:33 考古 -
蘇聯亡于科技?
2022-01-25 08:00 -
“大帥幣”與張作霖:作為旅游資源的歷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觀網直播間:蘇聯為什么由盛轉衰
2022-01-07 17:57 -
“連無助的老兵都要欺負!?”日本的歷史虛無主義很“優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時間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發現!江西樟樹國字山大墓或為越國王室貴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國為何總是走向統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譜?為何歷史老師常常推薦?
2021-10-29 08:12 -
“美國應學學印度,因為印度支配了中國兩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動畫《奇跡有密碼》之“不平凡的扁擔”
2021-09-28 16:31 -
做學問?抱大腿?胡適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相關推薦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47“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87“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32“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