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嵐峰: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科普?
關鍵字: 科普微博量子糾纏普朗克思維方式邏輯性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壓斷脊。但凡作過教師、講過課的人都知道,把一件事講得讓別人明白,是多么不容易。在這方面,我的教學經驗對于科普工作很有幫助,我十分感謝聽過我的課的學生們。
當然,準確和生動這兩個要求是有內在矛盾的。當它們發生沖突的時候,你該怎么辦呢?我的理解是:第一,你應該優先選擇準確,這總比犯錯要好;第二,其實呢,如果你不能準確而生動地解釋一件事情,這往往表明你并沒有透徹理解你要講的東西,或者表明這件事本來就不適合向公眾科普。
在這方面,我的博士后導師Roald Hoffmann教授對我的影響特別大。他是198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獎原因是他對定性分子軌道理論的貢獻。見到他之前,我以為科學家,至少理論家,都是一開口就是一串科學術語,不帶上數學公式不出門的,時常讓你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慚愧。見到他以后,我驚訝地發現,這位老先生是一位非常熱愛教學的人,總是笑瞇瞇地給你講東西,而且他的教學從不故弄玄虛,總是給你一種感覺:定性分子軌道理論很簡單,很容易理解,通過少量的計算就能推導出大量的預測,雖然很漂亮,但絕不神秘。
2015年,作者與Roald Hoffmann教授在北京召開的第15屆國際量子化學大會上合影
Roald Hoffmann有一個說法,我的印象非常深。他問:什么是一個好的理論呢?然后回答:好的理論,就是盡可能簡單,你把它一減再減,直到再減你就什么都剩不下為止,也就是說再減你對研究對象的描述就要出現定性的錯誤了。到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相信,剩下的每一條都是本質性的,這就是對研究對象的本質描述。愛因斯坦有一個類似的說法:“盡可能簡單,但不要過分簡單。(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Roald Hoffmann的說法,相當于對愛因斯坦的話做了一個可操作的解釋。
聽Roald Hoffmann講科學,最顯著的感覺就是:所有的科學道理都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如果有些道理不容易理解的話,那就是不適合他的理論研究的課題了。這時他就會說:這個問題很復雜。然后大家就會心一笑。因此,不是所有的科學道理都容易理解,但是只要是你真正理解的科學道理,你都能夠講得讓別人理解。
我們來重復一遍:只要是你真正理解的科學道理,你都能夠講得讓別人理解。這就是我從事科普工作的基本信念。
由此引出一件有趣的事。我沒有寫過定性分子軌道理論的科普文章,因為這不是一個普通人了解和感興趣的領域,只有化學和物理專業的工作者才會有興趣,但是在我科普任何其他領域的時候,無論是量子信息還是核聚變,Roald Hoffmann教授的思維方式都具有基礎的重要性。這就引到我前面說的“巨大的空檔”中的最后一點:科學的思維方式,跟具體的科學知識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我們國家在字面上很重視公民的科學素質,例如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經常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根據2016年的調查結果,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不過科技工作者都知道,這種數字僅供參考。因為現在的科學素質標準很大程度上過于粗淺,只重視對若干具體知識的掌握,難以表現科學的思維方式。我相信,理解質疑、證明、邏輯體系、判決性實驗等科學思維方式的比例,遠遠低于6.2%,——有沒有到1%我都很懷疑。
當然這是個很高的標準,發達國家公民達到這個標準的比例也很低。但我估計,總要比我們高一些。畢竟他們有幾百年的科技積累,用科技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已經很普遍了,而我們有太多的人還只熱衷于用道德、組織、文化等解決問題,根本沒有意識到科技的基礎重要性。你跟他講科技解決了一個什么問題,他習慣性地要懷疑一下,或者把這歸結到某個社會原因上去,總是不肯承認科技本身能夠解決問題。因此,科普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樹立科學的高大上形象,讓公眾形成有事找科學的思維模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離現代化就近得多了。
因此,讓我們來重復一下:在面向專家的技術性文章和面向群眾的過于粗淺而往往不準確的文章之間,我們的科普工作存在一個巨大的空檔,即面向那些值得科普的讀者,準確而生動地介紹科學原理和科學的思維方式。這就是我最重要的觀察。
最后,科普工作跟整個中國科技界的形象也有很大的關系。我所在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常務副主任羅毅教授,在2016年接受了澎湃的采訪,對媒體界進行了一番強烈的吐槽,非常有意思:
“我感覺我們的文化里面批評的成分太多,大家老是批評自己,其實我們這個國家的科學研究成就是世界公認的。你如果看英文的雜志,你就覺得中國的科學真是非常非常的好,你要看中文的報道,就一塌糊涂。我們覺得是一個非常非常奇怪的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媒體把很多很差的所謂做科研的人,當成了科學家,當成了中國科學的代表,然后用他來批判那些做得非常好的人。”
羅毅教授
我想,中國大多數科技工作者對羅毅老師的這番話都會有強烈的共鳴。基本的情況就是,中國科技界在社會上得到的承認遠低于應得的承認,這既不公平,對國家也非常不利。當然,現在也有部分群眾以為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超越美國了,進而以為中國的科學在歷史上也多么多么先進,產生了自大的狂想,這種民粹情緒對國家也是大害。
這些錯誤印象,都有待于我們的科普工作去矯正。事實上,我流傳最廣的文章并不是對量子信息或者任何領域知識的科普,而是一篇分析中國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文章,叫做《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結語
為科技界發聲,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客觀、全面、平衡地評價中國的科技和發展趨勢,準確而生動地向社會中堅介紹科學原理和科學的思維方式,這就是我們最需要的科普。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武守哲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37“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5“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2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