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散逸:兩會提議不要只盯著個稅起征點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楊散逸】
今年又有代表在兩會提出涉稅提議,毫不意外的又是提高個稅起征點。
其實我國的稅制很不完善,相關立法欠缺很多,也有很多漏洞與缺點,個稅起征點可能是其中最不重要的問題之一吧。
個稅本身在稅收當中比重就很低,繳納個稅的人數占人口比例很低,只不過這些高收入白領掌握了話語權,所以讓人產生了個稅起征點很重要的錯覺。
人們如此津津樂道于起征點,甚至壓倒了原本的術語——免征額,筆者在這里權且遵從日常說法。
從稅收收入來看,2021年1月27日財政部發布了我國2020年全年的財政收支運行數據, 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3352億元,其中個人所得稅13872億元,個稅占稅收比例為7.57%。
由于沒有公布個稅的各稅目明細收入,還無法精確計算“起征點”的具體影響,但是涉及起征點的綜合所得只占個人所得稅9個稅目中的四個,可能涉及的金額都不到全部稅收收入的5%。
從納稅人數上來說,這里涉及中國稅務部門最神秘的數據——個稅納稅人數。
目前比較近的個稅納稅人數信息有兩個,一個是2015年3月9日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接受京華時報專訪時提到:“現在交個稅的人很少,只有2800萬人,占整個人口總數的不到2%。”
另一個是2018年8月31日程麗華副部長說“僅以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到每月5000元,即每年1.8萬元這一項因素來測算,修法后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占城鎮就業人員的比例將由現在的44%降至15%。”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我國城鎮就業人口是42462萬人,也就是說,那次修法使個稅納稅人從18683萬人減少為6369萬人,減少12314萬人。
起征點僅僅提高了每年1.8萬元,個稅納稅人數就只剩三分之一。但是新增的專項扣除如果父母過六十,一娃上學,有房貸這種最普通的工薪族每年就可以增加專項扣除4.8萬元。所以在專項扣除下,個稅工資薪金所得還有多少納稅人呢?就算再僅僅減少三分之二,那么可能只有2123萬人的工資薪金需要繳納個稅,占全國14億人口的1.5%。
此外目前的個稅負擔真的重到必須改革嘛?如果一個中年人父母過六十,一娃上學,有房貸,那么其年薪十萬都還是不納稅的。即使年薪15萬這種北上廣深平均工資一倍,全國人均收入4.5倍的收入,在6萬免征額、4.8萬專項扣除后全年繳納個稅僅1680元。
真正稅負重的是少數高收入白領,但是這種高收入人群也是稅收進行二次分配的主要對象,個稅超額累計稅率的設計就是為了向他們多收稅。
所以個稅起征點僅僅涉及不到5%的稅收收入和大約1.5%的人口比例,卻占據了稅收在公共傳播中絕大多數的聲音,只能說明是繳納個稅的人聲音大而不是個稅需要改革最為迫切。
那么為什么個稅這種占稅收收入少,納稅人口比例低,大多數納稅人稅負并不重的稅種,卻會在社會上形成話題呢?
我覺得核心問題還是大量拿著死工資老老實實納稅的人看到周圍好多套房子收租的拆遷戶們,每月百萬流水的小商人們,每年幾十萬費用報銷的經理們,從買車到吃飯全部走公賬一月幾千工資的老板們,這些人都比自己富有卻都不納稅。不患寡而患不均,當這些寒窗苦讀十余載后又996的打工人,看到自己的辛苦錢要納稅而大量食利階級卻不納稅時,自然會有怨氣的。
個人覺得,對這些不公平的現象提出治理意見,可能才是兩會上更重要的議題。
美國早年也和咱們一樣稅收管理薄弱,個稅都是工資稅,中產階級必須誠實納稅但真正的有錢人反而不納稅。甚至連愛因斯坦都吐槽過:“世界上最讓我難以理解的就是個人所得稅,撒謊的人不用繳納而誠實的人被課以重稅。”但是美國通過金融信息監控和稅務局舉證責任倒置建立起了一套低成本的嚴密體系,使其得以將個人所得稅作為第一大稅種來支撐財政運行。
全面金融信息監控就是對所有企業和個人的金融信息與其對稅務局申報的信息進行比對,如有不符,稅務局就可以對該信息進行調查甚至可以直接根據金融信息核定追征納稅人稅款。
這也是國外并不使用發票的原因,有全部的現金流信息根本不需要發票作為報銷憑證,自己打印一個收款單(invoice)入賬就行了。
同時由于現金使用率低及有相關監管限制,個人支出也必須在收入和貸款合計的范圍內,否則同樣會被信息監控發現。這也就是《絕命毒師》里的老白放一車庫現金不敢使用,非要開一個可以收取小額現金的洗車房才能洗白資金的法律背景。
目前全球推行的CRS就是這種全面金融信息監控的全球版,其對存款、股票賬戶、分紅型保險、信托、個人投資等各個方面的金融信息都要求金融機構收集,然后向該賬戶持有人的居民國進行數據交互,已達到在全球對金融賬戶設施監控的目的。
然而我國稅法對稅務機關獲取金融信息是這樣規定的:
標簽 個稅-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陳軒甫 
-
受海外債市暴跌影響,中國2月外匯儲備下降57億美元
2021-03-07 14:04 中國經濟 -
李小加:建議創建“滴灌通”,將全球過剩流動性引入中國中小企業
2021-03-05 22:59 2021兩會 -
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司法解釋,3日起施行
2021-03-05 18:08 -
去年超額完成城鎮就業1186萬人,今年1100萬為何“壓力很大”?
2021-03-05 18:04 宏觀經濟 -
2021兩會 | 中化寧高寧:保障糧食安全、打贏種業翻身仗
2021-03-05 16:28 2021兩會 -
2021兩會 | 新希望劉永好:豬芯片是當前豬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2021-03-05 15:37 2021兩會 -
曲線入職米哈游被判賠百萬,兩名騰訊前員工違反競業協議遭起訴
2021-03-05 10:59 大公司 -
周延禮:建議推動衍生產品統一立法
2021-03-05 10:15 -
美專利巨頭故意妨礙小米起訴,武漢中院發首個跨國禁訴令
2021-03-04 22:04 上市公司 -
上海將建設世界級“東方芯港”
2021-03-03 18:40 上市公司 -
中興通訊確認:已成立智能汽車電子產品線
2021-03-03 17:50 上市公司 -
全球芯片緊缺,美媒稱中芯國際將成“大贏家”
2021-03-03 12:02 上市公司 -
“十四五”中國要從“顯示大國”變為“顯示強國”
2021-03-03 09:44 上市公司 -
“美國半導體技術從領先到落后中國大陸,只相隔110英里”
2021-03-02 17:07 上市公司 -
聯想楊元慶:建議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
2021-03-02 15:59 2021兩會 -
全球食品價格飆升:印尼豆腐貴了30%,俄羅斯白糖漲了61%
2021-03-02 09:33 -
2020年城市GDP50強:6城超2萬億,江蘇占9席
2021-03-02 06:44 中國經濟 -
華為鴻蒙掌舵人王成錄:真正的第一,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第一
2021-03-01 21:42 華為 -
國新辦將發表《2020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
2021-03-01 16:09 -
工信部稱中國稀土賣出土的價格,稀土板塊大漲
2021-03-01 14:27 上市公司
相關推薦 -
“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評論 24“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評論 103中國最重要的事是,不能總看美國的眼色行事 評論 80“后果太嚴重了,鳥擊不能成為事故的直接原因” 評論 196“美國最底層三分之一已花光所有” 評論 233最新聞 Hot
-
“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
美法院裁定:特朗普性侵成立,賠她500萬美元
-
兩周內三項協議“對抗”中國,“更像給美國的短期信號”
-
美財政部竟又賴上中國,還列為“重大事件”
-
阿薩德政權為何垮臺?拉夫羅夫點名美國
-
俄前國腳前線陣亡:因販毒入獄,參軍減刑
-
他后悔了
-
“連續三年低于更替水平”,2024年越南生育率創新低
-
“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
“沙姆解放組織”領導人:敘利亞可能4年后舉行選舉
-
“后果太嚴重了,鳥擊不能成為事故的直接原因”
-
他也跳出來:對抗中俄前線,哪能光靠狗拉雪橇…
-
“澤連斯基在12月提出了一個荒謬的建議......”
-
美媒圣誕節也沒閑著:看看中美這對比趨勢…
-
他“譽滿天下”,卻曾“謗滿美國”
-
俄專家:“以德服人”,中國是認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