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祖墀:王興和梁建章別多元化了 其實還有第三條路
關鍵字: 王興梁建章之爭美團王興攜程梁建章多元化專業化阿里巴巴騰訊【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謝祖墀】
近期,美團王興和攜程梁建章以及餓了么張旭豪,關于多元化還是專業化(以梁張的說法來看,“專業”應是“專注”的意思)的隔空交鋒,成了商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
王梁張之辯的焦點在于對于一家企業而言,走多元化之路和專注之路,哪個更好?
交鋒始于王興,王的核心觀點在于企業不應太多受限于邊界,應借助多業務發展和整合來釋放更多紅利。他帶領著美團以團購起家,到如今涉足餐飲、酒旅、電影、打車等諸多生活服務領域。
美團王興和攜程梁建章
梁、張的觀點則是多元化不利于創新,中國企業更應考慮專業而非多元化發展。兩人更稱世界上偉大的公司都是專注的。梁舉了GE案例,稱其多元化路線失敗,“美國的GE公司是美國最好的多元化公司,但是就連GE,近幾年的業績也不如人意。”
多元化的世紀爭論
王和梁張之辯的背后,反映了長期存在于廣大中國企業家心中的一個非常普遍的困惑,那就是對企業發展來說究竟多元化發展好,還是專注好。我們稱之為“戰略的困局”。
企業的“專注”理論在西方企業界和管理界又稱之為“核心競爭力理論”,即優秀的公司都應專注在自己有最強能力的領域內,不應隨便分散精力。
在現實里,企業的戰略選擇并不像到市場上買菜一般,不是選一、就是選二。每一種戰略路徑,都有其誕生的特定背景(Context)。不能輕易地說孰優孰劣,每一種戰略路徑下都有成功的企業,也有不成功的企業。不同的背景下會產生不同的戰略路徑,不可一概而論。
上世紀70、80年代,在歐美的企業界、特別在美國,多元化集團式經營很受歡迎。后來資本市場逐漸發現,這些集團中的業務與業務之間的協同性不是很強,開始對多元化集團式經營方式產生懷疑。
到了90年代初期,美國兩位著名的管理學者加里?哈默爾(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理論(Core Competence),基本上否定了多元化集團式經營方式,認為成功的企業都是應該按照其核心競爭力所處的領域去經營。
資本市場將此演繹為“企業必須要聚焦(專注),不應分散精力”。這個理論推出后迅速獲得企業的認可。至今,歐美主流的企業界還宗教式地遵循此理論。
每種戰略理論都與其大環境的背景有關,多元化集團經營流行時正值歐美經濟騰飛。機會多,企業自然就想什么機會都抓,“做大做強”變得理所當然。
到了90年代歐美開始進入調整時期,經濟增長放緩,行業與企業需要進行整頓和優化,因此于核心競爭力基礎在業務上聚焦不是沒有道理。但此理論只是考慮企業的內部能力,對外部環境變化幾乎完全沒有涉及。
中國的崛起和科技迅猛發展重塑新格局
全球宏觀環境在過去的5到10年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在中國呈現出了快速的增長,以及美國特別在西海岸創新科技的涌現帶來了新發展。在這樣的變化背景下,狹義的從企業既有的核心競爭力出發的所謂“聚焦”戰略就顯然不能完全指導企業的發展。
美國高速發展的企業如亞馬遜、谷歌、特斯拉以及中國指數級增長的企業阿里巴巴、騰訊等在過去10到20年的歷程中都呈現出不斷跳躍式的發展。
這些企業并不是單憑自己目前的能力來判斷他們戰略上要做什么,而是要看未來的機會是什么以及機會有多大、在機會和能力之間的差距有多少,以及要不要跳躍過去。
今天的背景和格局與以往不同。在新的背景下,有兩個巨大的驅動力在改變和重塑新的格局。
一是中國市場的崛起,中國市場的快速變化和復雜程度將商業社會的額外維度突顯了出來。以往的戰略分析框架已經不能完全解釋新的情景。
二是科技的迅猛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物聯網的逐漸成熟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提供了以往沒有的促進作用,在面對社會的痛點時,企業家被賦予機會去解決這些痛點。但同時這些機會點也帶來了威脅點,隨著其他競爭對手的介入,競爭態勢可以瞬息改變。
如果你的企業對此無動于衷故步自封,很可能代表著競爭優勢的消失。因此,一個非常動態、劇烈而快速的改變,帶來的也是無比巨大的機會和風險。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蘇堤
-
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