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雅: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專訪北京大學法學教授蘇力
關鍵字: 依法治國共產黨瑪雅蘇力瑪雅:對國家來說,這是個兩難問題。發展太快了,容易引發人們心理上的不平衡;增長速度慢了,生活改善就慢,人們也會不滿。
蘇力:這是非常難的問題,不少西方學者做過這方面的研究。社會學家涂爾干就講,快速發展時期,人們貪得無厭的心理、不幸福感和挫折感會更大。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也講,最容易產生社會不滿以至于發生革命的時候,不是在改革之前社會最艱苦的時候,而是在改革后大約10年左右的時間,那是一個政權最容易崩潰的時候。事實果真如此,中國出現波折是在1989年,當時的蘇聯也是。
即使度過這個難關以后,人們的期望值仍然很高,而經濟社會的發展永遠不可能趕上人的期望值。從這個意義說,我認為經濟“新常態”的意義不在于經濟增長速度會放緩,而在于整個社會的其他因素都可能會改變,因此可能會進入一個相對和緩的時期。
瑪雅:增長速度變化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而人的現代化則是以后現代社會的物質財富豐富為基礎的。
蘇力:從這個意義說,“刁民”的出現是當下社會的產物,也是中國農耕社會的產物。農民有很多優點,但有些人缺點也很突出,比如在熟人圈子里很要面子,在陌生人當中就沒有多少自尊。現在不時有報道說老年人碰瓷兒。他摔倒了,別人去救他,他卻害人家,無恥到極點。對于這些人來說,人格是沒有價格的,一切都是錢。這種人在商界和其他各界也有,這反映出中國在社會轉型中人格需要重新塑造。
“刁民”現象也反映了當下中國社會競爭太激烈。“刁民”很可能是一代人的現象,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很多是失地農民,或者城市下崗工人,實際上是經濟轉型后沒有能力在這個社會中謀生,就以“刁民”的方式來獲得一些資源。比如要開奧運會了,政府給他1000塊錢,讓他趕快回家,他是靠這種方法來掙錢。而當他的下一代能夠在市場經濟中謀生,就不會再為一點小小的不公平去較勁。比如去年征1畝地15萬塊錢,今年20萬塊,那些有謀生之路的人可能就不會去鬧。因為鬧的成本很高,天天跑,一跑幾個月,甚至幾年,也未必有結果。但如果沒事可做,閑著也是閑著,那他就可能折騰。在這個意義上,“刁民”其實并不刁,他是理性的。當然,他是以犧牲自己的尊嚴來討要。
瑪雅:這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階段性的現象?
蘇力:我認為是這樣,隨著時間是會過去的。當一個社會富裕起來以后,下一代人的尊嚴感就會增強。所以你發現,在浙江、江蘇、廣東等相對富裕的地方,所謂“刁民”現象就少些。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腐敗。政府征地的補償款本來給夠了,但是被村干部貪污了。或者市里、縣里的干部尋租,低價征的地給了開發商,開發商再以某種方式回報這些干部。農民感到不公,感到冤屈,但沒有能力用其他更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只能以“刁民”的方式來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注意,才有可能討回公道。
從這個角度說,所謂“刁民”現象既是一種求生策略,也是一種反抗策略。而要解決這類問題,當然需要法制。毛主席當年講“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后來在“文革”中也講,小農經濟不斷產生資本主義。我當時看到這些話都不理解,共產黨領導農民革命,農民不是挺好嗎?這些年來我才慢慢明白了。這一代基層干部的貪污現象就是這個問題,因為生長在熟人社會,熟人抱團,有來無往非禮也,我給你一些利益,你給我一些利益。我把公權力帶來的利益給了你,你賺了錢給我一些回報,就成了利益交換;而我給你的利益其實是本該屬于其他村民的利益。一旦在這類問題上官員變得自覺起來,用公權力來為自己謀私利,就是嚴重的腐敗。所以說,反腐是第一位的,首先要讓老百姓恢復信心。
法律是工具,最終目的是人民的福祉
瑪雅:你提出,民生保障必須是制度性的,因為涉及分配正義的問題。要力求每個公民都能獲得,盡可能平等獲得,因此必須依據一定的標準和程序進行分配,這就必須以法律和制度方式來實現。如何認識法治建設對民生保障的意義,以及法治社會和福利社會的關系?
蘇力:這實際上是解決貧富差別、分配正義的問題。傳統農業社會人們的貧富差別不會特別大,因為大家都靠體力吃飯,不勞動者不得食,而人的體力差別不會特別懸殊。現代社會情況變了,主要不是靠體力,有時候甚至也不是靠智力,個人天賦和其他種種因素都可能變得重要起來。比如一個女孩子長得漂亮,她的生活可能就比特別勤奮的人要好,甚至比屠呦呦這樣有才華、有貢獻的人都好。一些女明星擺個姿態做廣告,收入就很可觀。另外創意也很重要。
甚至地緣關系都對社會財富的分配有重大影響。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人普遍比中西部地區的人財富多,這不可能全都是勤奮或智力的結果。中國不同于美國三面靠海,只有一面向海,如果人口和財富都向東海岸集聚,就必須考慮中西部會怎么樣。中西部地區要發展,那里的人民生活需要改善。因此國家一定要找到一個全社會基本能夠接受的分配正義原則,實行從長期來看公平且有效率的再分配。如果貧富差距太大,就一定會有人為富不仁、仗勢欺人,發生“你撞了我的狗,你得給我的狗磕頭賠罪”這樣惡劣的事。
瑪雅:如果那樣,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就變了。中央現在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習近平說,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
蘇力:這是很大的問題,也是很難的問題。中國是個大國,各地的自然地理條件、交通便利程度差別很大,因此中國社會財富公平合理分配的問題是人類以前從未遇到的難題。如何解決?就需要提出新的理論,需要新的制度實踐,甚至需要國家強制力來推行。但制度不是學者設計的,而是在社會生活中慢慢衍生出來的。學者要做的是在發現這個制度后,把它的道理講出來。比如,華為為什么能成功?華為的經驗能不能在更大范圍借鑒?這是學者應該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解決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是國家有錢以后縮小貧富差別的一個手段。從政治上說,也是凝聚民心的一個手段。民生問題很重要,弄不好也容易出問題,因此必須把握好“度”,否則國家會得“福利病”,不利于中國經濟社會的長期發展。但是再難辦,也一定要向前走,有效平衡各種利益,用制度去規范。因為這關涉國家的競爭力,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為其國民提供福利的競爭。
試想一下,如果中國在周邊國家中福利是比較好的,甚至有一天比香港、臺灣地區都好,那時候民心凝聚幾乎就是順理成章。因此民生問題是國家間政治、經濟、文化競爭的一種形式,特別是國民的忠誠度。但是道理懂了,實踐起來卻很難。中國這么大,人口這么多,財富總量一人均就不多了,因此難度非常大。
瑪雅:所以你認為,對中國來說,發展和改革還是首要任務?
蘇力:是的。但是我也認為,要把握好發展、改革與法治的平衡。發展與法治之間是有矛盾的。比如征地拆遷,如果發展太快,地價一年翻一番,許多人就會想,當初我再多熬一年就好了。這就容易引發不滿,影響社會的安穩。同樣,改革與法治之間也有矛盾。改革一個最大的特點是給大家創造機會。因為這個時候變動最大,機會很多,而規則不很確定,因此機會主義就多。機會主義多了,法治就很難建立,因為法治需要規則相對確定,法治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循規蹈矩。真正對法治比較有利的狀況是,國家經濟發展不是很快,政治和其他各方面的變動都比較少,法律制度就容易穩定。為什么中國古代社會講長幼有序、論資排輩?一個好處就是,大家的預期比較穩定。而現代社會變化急劇,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頻發,如果應對不當就會很不穩定。
法治與發展、改革的平衡,這是需要政治家去把握的問題。沒有一種理論可以說出,這種平衡精確在哪個點上。即使理論上可以說出,在實踐中也很難拿捏得當。這樣的問題是不可能得出一個非常明確、絕對正確的結論的,也不可能簡單遵循某個規則就可以確保萬全。這需要不斷探索、與時俱進,深刻理解中國當下最重要的問題,作出明智的政治判斷。因此永遠要明白,法律一定是工具,最終的目的一定是發展,是人民的福祉。所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佳靜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37“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5“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2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