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籍華人學者裴敏欣近日在CNN發表文章:《給奧巴馬的備忘便條——如何處理中國問題》,其中主要觀點是“主動接觸中國,化解中日危機”,其中提到“只要表現出尊重,就能和北京好好合作。”“此時此刻主動與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新政權接觸,還能暫時阻止因為日益增長的互相猜疑而引起的美中關系不易察覺的螺旋式惡化。”
閱讀
-
回顧過去60年中國的外交行為,我們會發現北京雖然言語氣勢洶洶,但介入沖突謹而慎之。中國領導人深知本國軍力有限,因為避免涉足必輸無疑的交戰。內部問題累積帶來的影響,未必是侵略性的,但肯定會造成行為的飄忽不定,讓中國的鄰國和國際社會既擔心又困惑。
閱讀
-
評論(3)
|
2012-02-16 15:50:01
自由價值觀是全球化的靈感來源和基礎,真正的問題在于中國能否在對自由價值觀持仇視態度的一黨專制下掃除這些障礙。
閱讀
-
評論(3)
|
2012-01-10 17:58:19
總的來說,在全球化的國際環境中,一個大國要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具有競爭力,必須擁有一套“與時俱進”的外交理念和價值觀,有強有力的民營的跨國公司,并有高度國際觀的高端人力資源。用這三個指標來衡量,中國適應全球化的能力顯得明顯不足。
閱讀
-
評論(5)
|
2011-12-06 16:10:15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沒有否定黨領導的合法性和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的情況下,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過去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我認為在一個框架下對過去所犯錯誤進行糾正的意愿和行為,是中國和前蘇聯之間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1956年當赫魯曉夫決定對斯大林進行全盤否定時,很清楚地宣布要對前任領導發動激烈的批評。中國決定不這樣做,不全盤否定毛澤東。我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制度繼續存在下來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閱讀
-
評論(0)
|
2011-10-10 16:30:53
作為歐洲經濟穩定的相關利益者,對歐洲施以援手是符合中國自身利益的。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10年中國對歐盟商品出口額高達3830億美元。因此歐洲發生衰退會令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減速。債務危機的金融后果也會令中國蒙受巨大損失。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中,有大約8000億美元投資于歐元資產。如果發生無序違約并因此造成歐元貶值的壓力,中國的投資就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價值縮水。
閱讀
-
評論(0)
|
2011-10-10 14:57:32
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剛當選美國總統時,北京方面以為他會在人權和貿易問題上采取強硬立場,但在國家安全方面不會。
閱讀
-
評論(0)
|
2011-10-10 14:57:24
大多數學者認為大衰退對中國的助益多于任何其他國家。英國資深記者馬丁?雅克已在預測,中國不久將統治世界。
閱讀
-
評論(6)
|
2011-10-10 14:57:15
如何才能讓一個習慣于搭便車人付車費?這是當前西方與中國交往過程中的挑戰。自從中國從上個10年再次以大國形象出現,很多西方人都希望中國能成為現有國際秩序的支柱,并對維系這一秩序發揮建設性作用。
閱讀
-
評論(0)
|
2011-10-10 14:56:09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史上,1979年的中美關系正常化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閱讀
-
評論(0)
|
2011-10-10 14:55:56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食品、大宗商品和房地產價格的不斷上漲,加劇了通脹的螺旋上升。一些中國分析師甚至指稱近期的自然災害導致農作物減產,加劇了價格的上漲。但推動中國的通脹恐慌的,是比不合作的天氣更為根本和強大的力量。
閱讀
-
評論(0)
|
2011-10-10 14:55:50
無論如何,把亞洲說成一個力量實體毫無意義,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更可能出現的情形是:一個區域參與者的迅速崛起將遭遇近鄰的警惕。
閱讀
-
評論(0)
|
2011-10-10 14:55:43
在失業率——尤其是大學畢業生和民工的失業率——大幅飆升之際,全球經濟衰退導致的中國經濟增速迅速減緩將嚴重考驗中國政府保持社會穩定的能力。
閱讀
-
評論(0)
|
2011-10-10 14:55:36
中美關系似乎又碰上了一道坎兒。首先,中國和巴基斯坦簽署了一項協議,這項協議同意中國幫助巴基斯坦建立兩個核反應堆,該事態使得華盛頓十分困擾。
閱讀
-
評論(0)
|
2011-10-10 14:55:25
對中國日益堆積的不良貸款的估計,似乎令許多人吃驚,尤其是因為人們認為,北京清理其不夠穩健的國有銀行的措施,已大大減少了不良貸款,也減少了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的風險。
閱讀
-
評論(0)
|
2011-10-10 14:54:50
回望歷史,大國崛起往往帶來沖突和戰爭。近來與西方國家的磕磕碰碰讓外界懷疑:中國的快速崛起會不會是“歷史循環論”的簡單重復?“和平崛起”的諾言可否真正實現?曾撰寫過《中國陷入困境的轉型》一書的知名學者裴敏欣就此提出“新常態”的論點。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