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穆蘊秋、江曉原:早期的月球想象:科幻還是科學?——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一)
【導讀】 人類很早以前就開始思考:在浩瀚的宇宙中,其他天體上會不會有生命,是不是有文明?這些問題既是無數科幻作品的基石,也吸引了歷史上許多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們。
不過,這些科學家是不是“不務正業”?科學與科幻的邊界在哪里?科幻是否能推動科學的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穆蘊秋,與該院首任院長、交大講席教授江曉原此前梳理了關于地外文明的主要“科學幻想”和科學探索,相關成果于近日出版。觀察者網科普作者岑少宇就這本新書《地外文明探索——從科學走向幻想》與兩位學者聊了聊。
【采訪/觀察者網 岑少宇】
觀察者網:這本書是以穆老師的博士論文為基礎的。應該說,2004年研究開始時,人類對地外文明探索的熱情,與巔峰時期相比已經大幅消退。當時為何選擇這一切入點?
有沒有覺得,既然探索地外文明已經不那么熱了,是時候做個“階段性總結”了;還是說,更多地由兩位對科幻的興趣推動。
江曉原:我那時候想把對科幻的科學研究學術化,學術化的指標之一,當然是發學術文本了,當時我已經發了若干篇文章。那學術化的下一個指標,是要弄一個博士學位出來,所以要找一個人做這個課題的博士論文。
穆蘊秋那時候是我的在讀博士,她看過好多科幻電影,看電影比我還資深,所以建議她來做這個課題。她考慮了一陣之后,就決定做這個題目。
但要真的做科幻的題目,還得考慮學術性,而不是考慮冷的熱的,有些熱的東西,它是很難學術化的。
相對來說,地外文明探索它是一個能學術化的,即使在今天的天文學前沿中,地外文明探索仍然是有一席之地的,選它來做,學術化會有保障。
穆蘊秋:我來稍微補充一下,因為科學史這門學科下面其實分很多方向,而歷來最強的就是天文學史這個方向。
其實我當時做科幻,一開始進到這么一個大方向里以后,不知道做什么,很長一段時間也是很迷茫的,因為有那么多科幻。最后找來找去發現,地外文明探索這個東西和天文學史這一塊的接口是最緊密的。
論文做出來以后,還面臨一個審稿的問題,要有學科的“合法性”,如果和科學史本身的專業聯系不是很緊密,那要出問題的。而地外文明探索,一下子就可以和天文學史結合起來。
觀察者網:距離我們最近的月球,肯定是人類最先集中想象地外文明的地方。伽利略和開普勒都曾“放飛自我”,想象月球的場景,探討是否存在生命。伽利略選擇“對話”的形式(《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以下簡稱《對話》),開普勒選擇“夢”的形式(《月亮之夢》)來展開,是不是意味著在他們的年代科學與科幻其實已經有了某種區隔?
江曉原:不能這么說,那個時代根本就沒科幻。科幻這種概念或者說產物,在伽利略和開普勒的時代是不存在的。只不過在今天已經有了科幻概念之后,我們會覺得開普勒的《月亮之夢》那個作品是科幻。西方有些人還把科幻追溯到更早的時候,比如古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
《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圖片來源:wiki
觀察者網:但他們是不是有意選擇了一個“非正式”的文本呢?即使當時沒有科幻的概念,但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存在著形式、內容等等差別巨大的兩類作品,一類不那么正式的,接近于我們現在理解的科幻,另一類文本更為正式的,接近于現在理解的科學?
穆蘊秋:伽利略的腦子里面沒有任何“科幻”的概念,這是確切無疑的。他為什么會在《對話》里討論月亮上適不適宜居住這個問題?對他來說這個問題是很嚴肅的,因為他是第一個拿望遠鏡指向天空看月亮的人,然后他就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在伽利略這里,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科學問題。
開普勒寫《月亮之夢》其實也是一樣的,但開普勒風格跟伽利略不一樣,它有一些神秘主義的道道在里面。后來人們再回頭去看《月亮之夢》,有些學者把它作為科幻開山之作的備選。我們通常認為第一部科幻小說是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而在西方,很多人認為《月亮之夢》才是正宗的第一部科幻小說。但是討論月亮上的生物之類,對開普勒來說也是很嚴肅的,并沒有說把它看成一種“科幻”。
1634年版與2017年再版的《月亮之夢》,Somnium是拉丁語的“夢”,圖片來源:wiki和亞馬遜
江曉原:那個時候,人們心目中科幻和科學探索之間是沒有界限的,他們是非常認真地在討論月亮上的人、火星上的人,甚至太陽上的人,不會認為是非正式的。他們這樣討論的時候,沒有科幻的概念,其實就是當作科學前沿問題在討論。
這一點是我們在書里想強調的。因為很多現代人認為,如果當時他們在想這個東西,他們就是在做科幻,實際上在那個時代這些不是“科幻”。
觀察者網:現在的界限已經很明顯了,對普通讀者來說,或許很難回到過去的語境里看他們的老作品。
穆蘊秋:可以說是現在人為的區隔。給你舉兩部經典著作的例子,作者來頭都很大,一個是法國的弗拉馬利翁的《大眾天文學》,另一個是紐康的《通俗天文學》。
弗拉馬利翁的《大眾天文學》,第四篇《行星世界》,圖片來源:catawiki
這兩位天文學家在寫大眾科普讀物的時候,非常認真地來討論月亮上是不是適宜居住,月亮是不是另外一個小地球,它是不是和地球類似。
在他們寫書的時候,這就是一個科學問題,后來我們國內引進這兩本書的時候,出版社都把有關章節刪掉了。為什么刪?因為覺得兩個名頭那么大的天文學家討論這樣的問題很荒誕,留在他們的經典著作里,感覺會損害他們的形象,所以干脆把它刪掉。
觀察者網:那么對現在的很多科學家來說,會不會因為時代背景的變化,自己在心里也有了科幻、科學這樣明確的區隔?有意識地去回避某些內容?
江曉原:今天的科學界,即使在他們自己心目中,科學和科幻已經有區隔了,但是這仍然不排除,人們事后發現某些科研活動和科幻之間的界限仍然是不清楚的。
特別現在什么腦科學、人工智能里頭的很多前沿理論探討,在未來可能又會被視作科幻,這個可能性仍然存在。這與你腦子里有沒有把這兩個東西區隔開,沒有必然關系。
觀察者網:在書里還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占了很大的篇幅,就是《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編造關于月亮生命的新發現。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確實去南半球觀測了,但《紐約太陽報》借這個由頭,連載了大量編造的內容,“躥升為美國報業界一顆閃亮的新星”。這里面好像就體現不出本書想要強調的科學與幻想之間的良性互動,感覺科學只是被單方面地利用了一把……
江曉原:你這個感覺我覺得是對的,因為媒體就是要利用別的事物的,一直到今天,媒體也仍然毫不猶豫地把科學當作利用的對象,這個是正常的。
《紐約太陽報》最初的月亮騙局報道,宣稱赫歇耳在好望角的觀測有了大發現。圖片來源:hoaxes.org
觀察者網:我們觀察者網沒有這樣的利用吧……
江曉原:你應該有才對,沒有就不對了,這是正常現象。媒體就是找各種資源加以利用,科學當然也是資源之一,用一用沒關系。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陳軒甫 
-
華為WATCH GT3攜高原血氧監測發布,運動健康服務逐漸“全能”
2021-11-17 21:05 -
TCL華星趙軍:2-3年內,將在OLED領域與韓企同場競技
2021-11-17 20:08 科技前沿 -
中國科技的家底是什么?
2021-11-12 11:30 -
中國手機市場的難,realme真我的敢,雙11再現千萬銷量品牌
2021-11-10 10:22 大公司 -
臺積電已向美提交芯片供應鏈信息
2021-11-08 11:44 大公司 -
歷史性一步!中國女航天員首次太空出艙
2021-11-07 20:05 航空航天 -
神舟十三號乘組今晚首次出艙,預計持續6小時
2021-11-07 19:05 航空航天 -
5G+醫療,GE醫療張軼昊:為醫療資源不均、就醫難打開新局面
2021-11-06 18:50 醫學 -
神舟十三號乘組已做好出艙前準備
2021-11-06 13:44 航空安全 -
工信部:加快智能芯片、操作系統等攻關
2021-11-05 16:09 科技前沿 -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將擇機出艙
2021-11-05 16:06 航空航天 -
百度“知識增強的跨模態語義理解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
2021-11-03 21:14 大公司 -
一箭雙星!我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二號02組衛星
2021-11-03 16:39 航空航天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今天揭曉
2021-11-03 07:52 -
“最萌大國重器”投用!
2021-11-02 22:00 高鐵世紀 -
中國科學家成功證明凱勒幾何兩大核心猜想
2021-11-02 16:29 -
長二F遙十三末級殘骸已再入大氣層
2021-11-02 10:17 航空航天 -
兩部門:17家國家大學科技園“較差”,要整改
2021-11-01 21:25 中西教育 -
北郵深研院與天儀研究院共建“天算星座”,明年擇機首發
2021-11-01 16:43 航空航天 -
最輕“國之重器”發布加強版,怎樣吸引更多人使用?
2021-11-01 15:41 科技前沿
相關推薦 -
“中國實力增強,美軍在太平洋從霸權轉向分散生存” 評論 42布林肯承認“開打前就給了”,俄方回應 評論 159央行宣布將擇機降準降息,“擇機”以何為標志? 評論 162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評論 199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評論 166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