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燕婷:從《甄嬛傳》到《繁花》,臺灣人為何愛看陸劇?
【文/劉燕婷】
2012年,陸劇《后宮甄嬛傳》在臺首播,引發了輿論的廣大回響,不僅完結篇收視率沖破臺灣“華視”多年紀錄,諸如“賤人就是矯情”等名句更是風靡全臺,書店還涌現大量結合《甄嬛傳》與心理學的出版物,就連后妃口中的“東阿阿膠”都一夕聲量大漲,成為各方詢問的保健品。
10年之后,《甄嬛傳》熱度不減,不僅各大頻道年年重播,八大電視在2019年推出YT頻道“八大劇樂部”時,也選中《甄嬛傳》進行上架,并自2022年起推出了“過年馬拉松直播”:在年假期間循環播放76集《甄嬛傳》,約2.3天就能播完一輪,一直播到年假結束。這種安排在當年就吸引到超過1萬人上線觀看,并在2023年突破3萬,今年則直接創下最高6.1萬人在線觀看紀錄,且從2月6日至18日所累積的總觀看數達721.9萬,聊天室訊息總數也超過227萬則。
更有趣的是,網友還持續為《甄嬛傳》開發諧音梗、時事梗,例如代指安陵容的“Jo ma 容”(安陵容的角色設定擅長制香)、諧音“無比惡心”的“5b2c”,還有播到“滴血驗親”橋段時,聊天室滿滿一排的“盧秀驗”,明顯是在呼應近期的“臺糖瘦肉精”事件,諧音梗與時事梗一次滿足。
如果跳脫娛樂場域,從更宏觀的視角觀察前述現象,就可以發現《甄嬛傳》的熱潮迭起,并不只是單一陸劇的特別表現,而是臺灣觀劇生態的十年巨變。
過年期間,臺灣再現甄嬛熱。(《后宮甄嬛傳》劇照)
陸劇為什么在臺崛起
回顧陸劇在臺發展史,基本上是與臺劇的衰落史同步開展。
1990年代,臺劇風靡兩岸,《婉君》等作品在大陸引發廣大回響,兩岸合拍的《還珠格格》更是收視亮眼;2000年開始,臺灣進入偶像劇的黃金年代,這些劇的劇本架構雖有強烈的日劇日漫感,卻不妨礙臺灣開展自我風格,于是從初期的《麻辣鮮師》、《流星花園》、《斗魚》、《王子變青蛙》到巔峰期的《命中注定我愛你》,臺式偶像劇不僅風靡全東亞,也捧紅了一批臺灣歌手與演員,例如F4、飛輪海、5566、183 Club、楊丞琳、張韶涵、陳喬恩、王心凌、安以軒等,都是當年的小熒幕常客,有不少人視歌兩棲,且在大陸、日韓、東南亞都有一定知名度。
但2008年《命中注定我愛你》后,臺灣偶像劇便進入停滯期,與此同時韓劇崛起,陸劇的表現也轉趨強勢,背后有兩大原因。
“便利貼”女孩陳欣怡的故事當年也掀起了一股便利貼風潮,也是臺灣電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劇照)
第一,臺劇的制作成本有其上限。臺灣省政府在1993年開放有線電視合法化后,臺灣的頻道數量迅速躍升為全亞洲最多,廣告市場被嚴重瓜分,節目的制作成本當然也越來越低。
以當年收視最高的《命中注定我愛你》為例,一集新臺幣300萬元的制作成本已算非常高;但質量精致的韓劇,平均一集制作費都要新臺幣1000萬元以上,紅遍亞洲的《太陽的后裔》更是一集高達2700萬,明顯比臺劇高出不少。
逐漸市場化的陸劇當然也是如此,以《甄嬛傳》為例,其制作費平均一集新臺幣650萬,是一般臺劇的三倍有余,該劇的制作發行更由北京藝術文化中心一肩扛起,確保了拍攝過程的資金籌措、發行之后的海外銷售,2018年的《如懿傳》制作成本更是高達每集新臺幣1500萬元。
第二,陸方的高薪高片酬,讓大量臺灣影視人才轉赴大陸發展,無形之中推動了臺劇的進一步衰退,以及陸劇的進一步升級,而這一現象基本也是中國崛起的展演:中國的經濟發展帶動了兩岸的薪酬條件逆轉,影劇產業也連帶發生巨變。
起初,臺灣團隊只是偶爾支援陸方拍攝,接下來便有越來越多影視從業人員轉赴大陸工作,從臨演、基層工作人員到主要創作者,層級逐漸上升,原因也很直接:同樣職缺在臺薪水少得可憐,在大陸卻有好幾倍報酬。
演變至今,臺灣知名演員基本都已赴陸發展,臺灣影視團隊也從為陸代工,變成直接融入大陸公司與團隊。以《甄嬛傳》為例,劇中不少重要角色來自港臺,包括由香港藝人蔡少芬飾演的皇后、臺灣藝人劉雪華飾演的太后、臺灣藝人李天柱飾演的太監蘇培勝。
蔡少芬在劇中飾演皇后。(《后宮甄嬛傳》劇照)
整體來說,臺劇的早年成功,很大程度是以其先發優勢,大吃華人影劇市場的紅利,畢竟從臺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到美國,這一市場蘊藏了大量潛在觀眾;但當這個市場出現陸劇這個強勢競爭者,身靠數倍制作與營銷資源,產出作品也持續進化升級,臺劇顯然就無法再維持過往江山,更因自己與大陸的同文同種,而發生了大量人才西進的現象,讓本就資源有限的自己更加捉襟見肘。
這是臺劇與韓劇競爭過程中不曾出現的場景,但在兩岸場域卻是大勢所趨、難以逆轉。
單單清宮劇這個領域,臺灣的《新月格格》、《還珠格格》曾經風靡兩岸與東南亞,但2000年開始,臺灣便無法再拍出類似規模的作品,倒是大陸清宮劇從1990年代開始便不斷推陳出新,包括強調君王養成與權謀的《雍正王朝》、走戲說風格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化用穿越元素的《宮鎖心玉》與《步步驚心》、演繹宮斗的《后宮甄嬛傳》《延禧攻略》與《如懿傳》。
《延禧攻略》當年紅遍大江南北。(《延禧攻略》微博圖片)
而陸劇的崛起不只取代了臺劇的海外板塊,也大幅進入臺灣觀劇市場。
《2014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電視產業》就已顯示,臺灣自制各式連續劇只占播出時數的42.76%,外來劇(包括日劇、港劇、韓劇、大陸劇)比例近年來都超過50%。
AGB尼爾森統計自2008年統計至2017年的數據也顯示,陸劇在臺灣電視播出的總時段比例從2008年的11.1%逐年上升到了2016年的30.3%,2017年也有27%的播出比例,且有不少是在戲劇臺的八點檔黃金時段播送。
臺灣“文化部”的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在臺播送許可案一覽表統計也顯示,在臺播出陸劇自2012年到2017年間,每年平均能有45到60部通過審核,若再加上OTT(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的平臺)平臺上播送出的戲劇與綜藝節目,一年會有超過200部登臺。
而針對陸劇在臺崛起現象,臺灣省政府當然有過反制,例如在2015年12月三讀通過的《廣電法》修正案,便規定無線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的戲劇節目中,必須有一半以上是由臺灣自制。但其中所謂“黃金時段”的定義卻相當模糊,以至法規出臺9個月后,“華視”還堂而皇之在八點檔播送《羋月傳》,引發了民進黨立委質疑。且從結果來看,這些掣肘顯然不能阻止陸劇在臺壯大。
根據臺灣“文策院”2021年發布的臺灣電視產業調查報告,2020年臺灣電視劇全時段與黃金時段,陸劇的播出時間大幅超過臺劇。且臺劇的輸出就像農產品,極度仰賴大陸市場,例如觀察2020年臺灣電視產業海外收入,單是中國大陸占比就高達56.67%;海外版權收入部分,電視節目與影集,陸方占比有近四成,網絡影音內容占比也有三成。
這一現象當然引來民進黨立委抨擊,但臺灣省政府也只能回應稱,“臺劇會善用國際OTT平臺,開拓東南亞市場”,至于實際成效如何,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孫儷在《羋月傳》中飾演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后(秦宣太后)。(《羋月傳》劇照)
- 原標題:劉燕婷:從《甄嬛傳》到《繁花》,臺灣人為何愛看陸劇?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劉惠 
-
民進中央:建議加大教育捐贈的稅收減免力度
2024-02-28 15:48 -
近3000件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館新館下周開館
2024-02-19 14:05 考古 -
原來年味在這道文化大餐里……
2024-02-11 22:17 -
“苦惱的不是圖案不夠多樣,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太過于豐富”
2024-02-11 07:27 春晚 -
“我代表泰國人民,向所有中國游客發出最誠摯的邀請”
2024-02-01 14:34 -
我“嘉”年貨帶回家,親戚家的小孩都饞哭了
2024-01-30 11:22 愛申活·暖心春 -
何立峰:通過調研認真解決上市公司發展中面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
2024-01-29 19:00 -
書生在官場的365天,建了座“不網紅”的圖書館
2024-01-27 14:31 觀察者頭條 -
去年國外撤回大量中國學者論文,教育部:開展高校撤稿論文自查
2024-01-04 15:46 -
這次,他們要為“男聲”正名!
2023-12-29 13:03 -
破譯一個字獎10萬元的甲骨文“懸賞令”,公布第二批獲獎名單
2023-12-02 22:52 -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考古取得新突破
2023-11-29 11:30 考古 -
7名干部集中輪訓期間到私企內部食堂違規吃喝,官方通報
2023-11-10 11:40 廉政風暴 -
《無窮之路3》走進新疆西藏,“想對西方觀眾說,百聞不如一見”
2023-11-05 13:51 文化 -
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揭曉!中國作家獲獎
2023-10-21 22:50 -
陳吉寧胡和平龔正出席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活動
2023-10-20 10:16 -
于和偉對話《堅如磐石》觀眾:別帶偏了,黎志田還是壞人
2023-10-05 21:07 中國電影 -
“天時、地利、人和”,《這就是中國》越講越精彩
2023-09-19 11:30 這就是中國 -
歐美藝人回歸中國演出市場!西城男孩上海震撼開唱
2023-09-10 11:47 -
守正創新,東方衛視持續探索融合發展新業態
2023-09-09 18:17
相關推薦 -
“他,殺死了美國司法” 評論 63五角大樓“緊張”:一旦他下這種命令,該如何應對? 評論 169這個對華“鷹派”,即將回鍋? 評論 158“歐洲人付錢,中國人建造,當然全歸功于中國” 評論 167直接安排10萬億元! 評論 279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