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藍:“北極星黎明”創造了歷史,中國的太空旅游業務要加速趕上了
最后更新: 2024-09-16 17:51:56【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藍】
這幾天,馬斯克和他的太空行動再次成為熱點。
美國東部時間9月12日6時12分(北京時間18時12分),在SpaceX堅韌號龍飛船上執行“北極星黎明”任務的美國億萬富翁艾薩克曼和SpaceX工程師薩拉·吉利斯相繼出艙十分鐘,完成了有史以來首次“平民太空行走”,再一次創造了歷史。
“北極星黎明”任務直播畫面,艾薩克曼出艙時刻(圖源:SpaceX)
北極星黎明自9月10日發射后創造了一系列記錄:
·人類在地球軌道上到達的最高點(1408公里)。前記錄為雙子星11號飛船1966年創造的1373公里。
·薩拉·吉利斯和安娜·梅農成為有史以來離開地球最遠的女性(1408公里)
·史上首次“平民太空行走”
·地球軌道上高度最高的太空行走(738公里)
·史上最輕便艙外宇航服投入使用
很多報道引用外媒說法,稱它創造了阿波羅計劃以來的最高紀錄。其實特定時間段內的記錄很難稱為記錄,尤其是全球質疑阿波羅登月的也大有人在。用“地球軌道”說法更嚴謹。
“北極星黎明”龍飛船在1400公里高度拍攝的畫面(圖源:SpaceX)
就在這次歷史性太空行走當天,這艘龍飛船和其他三個航天器上的宇航員共同創造了另一個新紀錄。北京時間當天凌晨發射的聯盟MS-26飛船上的兩名俄羅斯人和一名美國人、中國空間站上三名中國人、 國際空間站上六名美國人(含波音飛船兩名滯留宇航員)和三名俄羅斯人,加上執行北極星黎明任務的四名美國人,太空人口有史以來第一次達到了19人!
太空人口從零增長到19,人類花了63年多,詳見下表:
細看上表,你可能會發現,太空人口記錄在1995年至2021年間停滯了26.5年之久。是中國空間站和龍飛船的出現,太空人口增長才取得了突破。這也反映出,中國和馬斯克已經成為目前世界載人航天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中國載人航天是近幾十年國力不斷增強的結果,其發展路徑和當年美蘇的舉國戰略頗為類似。那么,馬斯克的SpaceX又是怎樣異軍突起的呢?
如果你關注SpaceX 20年來的成長經歷,你會發現它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商業思維引導下的持續創新。SpaceX涉足載人航天的結果是,很多傳統的東西被打破,新的理念取而代之。我們不妨盤點一下。
載人龍飛船(圖源:SpaceX)
總體設計是載人龍飛船的最大創新。它是率先實現7座可復用大兩艙設計和推式逃逸-動力著陸一體化推進系統的載人飛船。不過,動力著陸和滿座飛行因NASA的謹慎和缺乏需求暫時沒有實現。事實上,只有能覆蓋發射全程的推式逃逸算是SpaceX的創新,大兩艙和動力著陸是前蘇聯計劃的“超級聯盟號”(又名曙光號)飛船的首創概念,但它因新技術眾多、蘇聯解體、資金枯竭等原因無疾而終,最終在近20年后由載人龍飛船加以實現。
載人龍飛船單體穹形玻璃觀察窗太空實拍(圖源:SpaceX)
載人龍飛船的無整流罩發射、非加壓貨艙、激光3D打印發動機、半包圍式艙壁太陽電池陣、單體穹形玻璃觀察窗、觸屏式儀表及操作面板,以及各種新材料的使用等等都不屬于顛覆式創新,有些還是航天時代初期用過但后來淘汰的設計。這些局部創新或微創新恰到好處地應用到龍飛船上,使得它明顯區別于其他飛船,從而呈現出種種科幻色彩。
這次商業太空飛行所使用的艙外宇航服也秉承了馬斯克一貫的商業思維。和傳統艙外服相比,它取消了便攜式生命維持系統,功能做了大幅簡化,大量采用了新材料和智能技術,從而成為有史以來最輕便、最時尚的艙外宇航服。對于太空游客來說,出艙的目的不是工作而是體驗,不需要遠離艙門,也不需要使用工具,更不需要耗費七八個小時。一根供氧供電臍帶比昂貴笨重的“生命背包”更合理。這個時候,做減法也是創新。
圖5 SpaceX宇航服(左為艙內服,右為艙外服)(圖源:SpaceX)
值得一提的是,北極星黎明機組發射時也穿著這套宇航服,意味著這套艙外服輕便得能當艙內服來用。下一步,SpaceX計劃將它發展成艙內艙外通用宇航服并用于國際空間站機組。這又是一個突破。未來,無論是載人龍飛船還是SpaceX宇航服,仍在不斷演進。我們拭目以待。
推動SpaceX載人航天技術不斷創新的動力不是創新本身,而是商業邏輯,是滿足需求、降低成本、提高用戶體驗這些核心目標。技術只有適用才能體現價值,被淘汰的老技術在新的條件下,也有可能成為最優解,例如發動機并聯。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但要做到并不容易。需要跳出舊思維的框框,在大膽激進的同時保持理性和對自然規律的敬畏。這就是為什么SpaceX能脫穎而出并繼續傲視群雄的原因。
回到載人航天的話題。星辰大海一直是人類極致和浪漫的夢想。但在現實中,普通人和太空之間的距離就跟星辰一樣遙遠。商業航天需要足夠大市場的支持才能蓬勃發展。載人航天的困境在于,無論科研、軍事、通信遙感等商業應用其實都是偽需求,因為除了需要人參與的醫學研究,使用無人航天器都比宇航員在太空實施更簡單、更安全、成本更低。載人的理由不充分,偽需求不能帶來真正的商業價值。
只有一種載人航天應用是無法用無人航天器來替代的,那就是太空旅游。太空旅游自2001年起步以來,已經有20多人次進行過軌道飛行,44人次參加過突破卡門線(100公里)的亞軌道飛行。目前來說這仍是一個高端小眾市場,但潛在用戶基數巨大,價格的降低將會導致市場規模指數擴大。太空旅游才是商業載人航天得以成立的理由和未來的核心業務。
2001年丹尼斯·蒂托成為第一位太空游客(圖源:NASA)(圖源:NASA)
數據表明,2000至2009年,聯盟號飛船每個座位價格2000萬至3500萬美元,太空游客數是8人次。2010至2019年,俄方坐地起價,價格猛漲到8500萬美元,游客數降為零。2020至今,由于低價的龍飛船加入,不到5年,太空游客已達14人次,其中龍飛船12人次??梢妰r格對市場規模的影響。
根據多家市場公司給出的信息,太空旅游市場2023年全球規模約為8億美元,預測2030至2034年增長到40億至120億美元(各家數據有差異)。雖然規模仍然有限,但增長率十分亮眼。未來,如果星艦級別的可復用航天運輸工具趨于成熟,單座價格降低兩個數量級至數十萬美元,那么市場將會迎來爆炸性增長。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戴蘇越 
-
海拔4800米!我國搭建星地通信“高速路”
2024-09-15 14:40 科技前沿 -
填補國際空白!清華大學發布突破性成果
2024-09-14 14:15 科技前沿 -
新規征求意見:AI合成內容不得惡意刪除、篡改、隱匿標識
2024-09-14 10:46 人工智能 -
通天徹地!心智觀察所第二屆線下沙龍聚焦無人駕駛
2024-09-13 10:19 心智觀察所 -
象帝先的悲歌,國產GPU如何“打井自救”?
2024-09-13 08:31 心智觀察所 -
波音“無人飛船”返回地球
2024-09-08 08:41 航空航天 -
我國監測網首次開展預警小行星接力追蹤觀測
2024-09-08 07:14 航空航天 -
刷新認知!1.2億年前月球還“活著”
2024-09-07 15:18 科技前沿 -
“祛魅”英偉達:華為昇騰與谷歌TPU
2024-09-05 08:17 心智觀察所 -
全國首個!伏羲一號投產,可正面抗擊17級超強臺風
2024-09-04 17:10 國企備忘錄 -
應用前景廣闊!我國科學家實現全固態電池材料新突破
2024-09-04 10:01 能源戰略 -
開發成功,純度超99.99995%!我國團隊攻克關鍵技術
2024-09-04 07:34 科技前沿 -
獨家對話生成式AI之父:中國將在幾年內縮小差距
2024-09-03 08:22 心智觀察所 -
上海:到2026年直播電商零售額力爭達到6000億元
2024-09-02 17:10 上海觀察 -
世界最大水下盾構隧道開掘:穿越黃河,全長5755米
2024-09-01 21:12 -
國內首次!成功制備,核純度大于99.9%
2024-08-31 21:48 科技前沿 -
“蛟龍號”從約4700米深海帶回5種生物
2024-08-29 07:16 -
在這迷人又壯美的科學領域,“中國玩家”能奮起直追嗎?
2024-08-28 14:18 心智觀察所 -
俄羅斯,會比中國先造出EUV光刻機?
2024-08-26 08:18 心智觀察所 -
美國長臂管轄的軟肋被我們找到了?
2024-08-25 09:20 心智觀察所
相關推薦 -
美西方歡呼“勝利”,哈馬斯迅速任命代理領導人 評論 237央行兩項新工具今日實施!“預計還有降準降息” 評論 91辛瓦爾死了,以色列下一步怎么走? 評論 615“以軍已打死哈馬斯領導人辛瓦爾” 評論 408最新聞 Hot
-
美西方歡呼“勝利”,哈馬斯迅速任命代理領導人
-
中企拿下!“這下歐盟要尷尬了”
-
美智庫最新報告:這樣做,中美能共存
-
“哈里斯已經籌集到10多億美元,但她還想要更多”
-
央行兩項新工具今日實施!“預計還有降準降息”
-
耶倫強詞奪理:可不能獎勵中國
-
臺灣家長慌了,臺當局要把學生送上戰場?
-
“人們已經受夠了,希望他下臺”
-
美軍方操心:武器給了中東、烏克蘭,臺海出事可咋辦
-
辛瓦爾死了,以色列下一步怎么走?
-
朔爾茨:將繼續提供武器,幫助以色列“自衛”
-
被曝光后,“他明顯惱怒了”
-
中國邀請哥倫比亞,“美國急了”
-
美國首次出動B-2轟炸胡塞武裝,“對伊朗的警告”
-
特魯多一句話,被印度抓住了把柄
-
南非強硬要求臺當局:月底前把“代表處”遷出首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