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少宇:談新冠,別再總盯著流感了
最后更新: 2022-03-24 08:49:28【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岑少宇】
疫情進入2022年,奧密克戎毒株在全球范圍大規模傳播。臨床醫生普遍認為,無論從致死率還是住院率來看,奧密克戎的毒性都要弱于德爾塔,更弱于疫情早期的毒株。
上周,《柳葉刀》雜志發布了關于奧密克戎毒性的大規模統計研究。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收集了從2021年11月29日到2022年1月9日的英國英格蘭地區新冠確診數據,總數高達151萬例多患者,其中106萬例多為奧密克戎感染,應該說能夠得出比較可靠的結論。
和德爾塔相比,感染奧密克戎的整體住院風險下降59%,就醫風險降低44%,感染后28天內死亡風險下降69%,充分印證了臨床醫生的“感覺”和一些小規模的統計。
在這樣的背景下,是否真能把奧密克戎當作“大號流感”,就成了一個在國內外都非常熱門的話題。
比如,英國的《金融時報》就煞有介事地發表文章,聲稱感染奧密克戎的致死率(IFR,infection fatality rate,也有用risk或proportion的)已經低于流感。只不過,它用來對比的數據是新西蘭流感……
為什么這么麻煩要用千里之外、總是被人遺忘的新西蘭?
因為它引用的新西蘭流感IFR是0.039%,那么英國呢?哪怕在2009年H1N1大流行的時候,9-12月也只有0.009%,6-8月只有0.005%。
顯然,拿英國的流感數據比,就不大好說是“大號流感”了,得說“大大大大大大……號流感”。
老牌媒體《金融時報》“從善如流”,受到批評后,馬上改掉了數據的新西蘭來源,但結論卻不變,計算出的流感數據范圍還是和新西蘭那個差不多,反正其中有需要估計的部分,繼續玩數據就行
暫且把《金融時報》玩弄數據的行為放在一邊,我們其實本來就不必過于糾結在新冠與流感的比較上。
首先,季節性流感和新冠都沒有什么將要“滅絕”的跡象,未來兩者很可能同時與人類共存。
即使新冠的致死性真降到和季節性流感一樣,也不意味著流行季的呼吸疾病死亡人數、對醫療系統的壓力就會回到過去,極可能仍大大高于曾經只有季節性流感的時候(當然會小于兩者的簡單相加)。可見,考慮“常態化”的情況時,單看新冠或流感的數據未必恰當。
真實世界數據應當可以看出這種疊加的壓力,但國內由于疫情管控得好,對此幾乎沒有一手的數據和體會;而海外由于疫情嚴重,新冠致死仍然大大高于季節性流感,大概也難以顧及真正的“常態化”是什么樣,還沒心思想這個“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的問題。
其次,流感并非什么“金標準”。
對于人類來說,防護疾病要付出經濟社會代價,避免疾病的損害也可以挽回可能的經濟社會損失,孰輕孰重,不同社會判斷標準迥異,對死亡人數的承受力也各不相同。
人類與季節性流感共存的事實,并不意味著它就是判斷人類能否與其他疾病共存的標準。只是恰好有這么個疾病,其傳播力、危害性、防治代價的組合,落在各個社會大致都能夠接受的范圍內。
每一起死亡,對個人、家庭、朋友來說都是悲劇,但從社會角度而言,這個“可接受范圍”不易估計,卻真實存在。其他傳染病在這些方面的組合,也可能落在“可接受范圍”內,并非要與流感一模一樣。
綜合上述兩點,在探討時一味比較流感和新冠的數據沒有多大意義。并不是說新冠的致死性降到流感水平,就必然要放松管控;同樣,也不是說,只要還沒降到流感水平,就一定不能放松管控。
放松的標準應該基于經濟、社會、醫學等等的綜合考量。由于新冠疫情形勢已可以分成“中國”與“外國”,評估經濟得失要包括國內外循環,變得非常復雜。即使只看醫學方面,也要考慮呼吸系統傳染病帶來的總體壓力、死亡人數的社會承受力、后遺癥的影響等等,絕非新冠PK流感就能概括。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被歸為新冠后遺癥的傳言、報道很多,但目前還沒有發現學界公認的嚴重后遺癥。患者如果得小兒麻痹癥致殘了,可以定傷殘等級,對社會生產、保障帶來的影響,也有比較成熟的衡量方法,但新冠最多的后遺癥只是乏力、氣喘、疼痛,很小部分的患者據稱有認知障礙等,準確評估這些癥狀對社會的影響并不容易。
而且,很多研究其實基于前期“更猛”的毒株,對奧密克戎的后遺癥研究仍不充分。但目前也沒有跡象表明,這個更弱的毒株,反而會產生更強的后遺癥。
第三,放開管控很可能是個動態過程,過于注重新冠和流感的“靜態”數據比較,反而容易誤事。
新冠的一大威脅是醫療資源“擠兌”。即使“后疫情時代”呼吸系統傳染病的各方面組合落在前面所說的“可接受范圍”內,成為一種“新常態”,但只要在從目前的“管控常態”向“新常態”轉換時舉措失當,依然可能造成部分地區醫療資源“擠兌”,導致不必要的損失。
跟蹤當前及未來主要流行毒株在占據優勢地位后的致死率、重癥率、住院率等數據固然重要,也要關注它們在蔓延過程中,對重癥率、住院率的影響,才能更好地制定動態策略。
進一步地,建模者是否能夠深入理解中國大城市、中小城市、農村社會在生活方式、醫療資源上的不同,對新冠在不同地區的傳播和“醫療擠兌”風險做出比較準確的估計,是頗具挑戰的“技術活”。
能落在中國“可接受范圍”的毒株目前還沒有出現,如果哪天出現了,主要數據也在國外,如何獲得準確數據?如何在模型中對接上中國國情?
難度不是一般的大。但如果這方面的工作沒有做好,那么為求保險,也就不得不進一步延后放開管控的時間。這些都遠遠超出目前輿論中常見的新冠與流感的數據比較。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陳軒甫 
-
“天宮課堂”第二課,圓滿成功!
2022-03-23 15:05 航空航天 -
“天宮課堂”第二課,15時40分開課!
2022-03-23 09:30 航空航天 -
科技部擬規定:不得向境外提供我國人類遺傳資源
2022-03-22 19:34 國家安全 -
釘釘宣布硬件全面生態化,開放音視頻、釘閃會、XR等多項能力
2022-03-22 15:50 -
中國生物滅活疫苗對老年人預防死亡有效率為85%
2022-03-20 15:28 抗疫進行時 -
“中國天眼”觀測到宇宙極端爆炸起源證據
2022-03-18 21:49 -
趙明:榮耀不會造車,將專注精力攻克國內高端市場
2022-03-18 17:46 大公司 -
長四丙成功發射遙感三十四號02星
2022-03-17 15:51 航空航天 -
第二次太空授課活動將于近期開展
2022-03-15 16:09 航空航天 -
大推力氫氧發動機,今年首次試車成功
2022-03-14 16:01 航空航天 -
我國首列全自主研發磁浮3.0列車完成調試
2022-03-11 07:26 科技前沿 -
中美等多國溯源新研究進一步支持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
2022-03-10 20:24 抗疫進行時 -
我國計劃2030年前后實施火星采樣返回
2022-03-10 14:44 航空航天 -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擬于2049年實現太陽系邊際探測
2022-03-08 19:50 航空航天 -
我國成第三個有能力自主探測全球重力場的國家
2022-03-08 16:29 2022兩會 -
中國探月工程總師:未來的月球科研站或有WIFI
2022-03-07 19:45 2022兩會 -
蔚來換電站,電動車的“加油站”
2022-03-07 10:13 科技前沿 -
楊利偉:十年內或將實現普通人進入空間站
2022-03-07 07:57 航空航天 -
一箭七星!銀河航天02批批產衛星成功發射,做什么用?
2022-03-05 15:57 航空航天 -
直擊MWC2022:IPv6+已經在全球實現了100+的商用
2022-03-03 13:46 大公司
相關推薦 -
中國政府就黃巖島領海基線發表聲明 評論 69“臺積電答應美方要求,急于向特朗普證明…” 評論 94“中國提議交換樣本,美方至今沒吭聲” 評論 495安排10萬億為地方政府減負,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么? 評論 180“他,殺死了美國司法” 評論 230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