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知青下鄉,公社辦學習班,開飯時每人一碗大米飯,一盆白菜肉片,肉是大肥肉,白花花的。我們喜歡挨著女生,想,上海姑娘,嬌氣的,挑肥揀瘦,一不高興,就把肥肉賞了我們。沒有想到,上海姑娘已經改造好了,端著藍花大碗,一只腳,還翹著,呼啦呼啦,風卷殘云。知青也是有階級的,但是到了農村,就都一樣了。
閱讀
-
我到鄉間,慢慢,從書本走進生活,也就悟得,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缺了哪一味,都不是生活,文人編的故事,只是故事。鄉人講禮,人跟著規矩走,但也不會讓規矩把自己捆死。變著法兒,把規矩松一松,松了,又緊一緊。一切都在日子里,那禮,在日子里,也活了起來。
閱讀
-
在臺灣,老呂是個有名的“統派”,我有時問他,因何而統,老呂說是文學,因了中國文學,使他知道自己是個中國人,所以老呂有點著急,老呂最有名的話就是,“在我死之前,讓我做一個中國人”。老呂認同北京。老呂說,他到北京,最喜歡的,就是到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的儀式,每次看,都會熱淚盈眶。
閱讀
-
到底怎樣去區別一個時代跟另一個時代之間的關系?某一時代和上一時代的關系,往往是這個時代要回答或回應上個時代的問題,包括上個時代的問題出現危機,這樣才建構成時代和時代間的關系。一個時代的問題積累到一定的程度,而且這些問題被危機化以后,一定會影響到另一個時代的出現和發展。
閱讀
-
評論(0)
|
2012-10-15 14:32:52
我愿意走進吳亮的這部“私人傳記”,不僅因為它也同時喚醒了我的少年記憶——盡管我們的記憶有相同也有不同——更重要的是,如果我要繼續堅執于我的左翼立場,那么,我就必須嚴肅地面對吳亮的這一“私人傳記”(也包括我的私人記憶),因為正是在吳亮的這一記憶中,恰恰暴露出了所謂“革命史”的另一面,這一面的重新閱讀并不怎么令人愉快。然而,恰恰是這一不愉快的記憶和閱讀,才可能使我們更深刻地反思歷史,否則,就是左派幼稚病。正是帶著這樣一種重新閱讀和反思的期待,我走進吳亮的這本《我的羅陀斯》。
閱讀
-
評論(1)
|
2012-07-23 17:15:44
進入現實并不是文學的最終目的,如果是這樣,那么近年來,我們并不少見那些所謂反映現實的作品,然而我們從來不會認為這些作品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寫作可能。不是說這些作品沒有揭示社會新的矛盾,而是說它們除了缺乏一種對現實的深刻的洞見和把握,在其敘事過程中,也隱約可見傳統的現實主義編碼方式的復活。因此,文學的最終目的仍然是如何通過一定的審美形式來“再現”現實。
閱讀
-
評論(0)
|
2012-07-23 16:50:11
能不能在另外一個意義上來談,文化研究其實就是關于文化政治的研究。我們現在談政治一般都是指國家政治,或者是從福柯而來的微觀權利、生活政治,在這么多的政治層面之間,我們能否討論一下文化政治。尤其在中國,我們不能僅僅關注所謂的文化工業,或者由文化工業生產出來的種種體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現象。
閱讀
-
評論(0)
|
2012-07-23 16:32:18
許,這就是九十年代小說的人文景觀,每個人依據自己的歷史、觀念乃至當下的經驗,作出各自不同的想象,而這些想象,因為一些重大事件的突然發生,乃至一個時代的突然到來,多少顯得倉促甚或暖昧不清。堅守顯得愈發地孤獨甚或悲壯,而隨波逐流亦不鮮見。更多的是迷茫、拆解,懷疑乃至自我懷疑。那種空洞的承諾由于自信心的缺乏,明顯減弱。而質詢不僅面對當下,同時返身向后,歷史再一次成為人的想象的依托,并在想象中受到篡改,以作為對抗當下寄托主觀情致的物的載體。
閱讀
-
評論(3)
|
2012-07-23 14:42:00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新中國就要走過六十個年頭,這六十年,以1976年為界,我將其分為兩個“三十年”。前一個“三十年”,既有“十七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又包含了十年“文革”的歷史,其間風云變幻難以盡書;后“三十年”以改革開放為始,再到市場經濟的合法性確立,復雜曲折之處,并不稍遜于前。這兩個“三十年”都在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刻痕,不了解這兩個“三十年”的深刻的政治內涵,我們實際上就很難真正理解整整一部當代文學史的艱難寫作。
閱讀
-
評論(1)
|
2012-07-23 14:12:35
“資本”娶了足球做老婆,生了個兒子可能是羅納爾多,也可能羅納爾不多,這里面的事情很難說。別以往“資本”是萬能的,有些“學人”老嚷嚷,好像招了個“資本”作女婿,就能日進斗金,生女當作麥當娜,生個兒子就成了比爾·蓋茨。“資本”身強力壯,但是花花草草的事情也多,能把事情辦好,也可能把事情做壞。世間萬物,哪有什么一成不變的定律。
閱讀
-
評論(0)
|
2012-07-23 14:03:54
底層,下層人民,對成功的渴望是最強烈的,因為他們已經被這個時代納入到了一個共同的結構之中。在這一改變過程中,自然會產生許多扭曲。這種情況是社會強加給他們的。他們什么資源都不占有,但又被卷入這個“成功”神話當中,那種焦慮和扭曲就表現得非常強烈。這就是文化殖民的結果之一。整個社會的主流文化都在拼命強調“成功”,但是下層又不具有“成功”的任何資源。急于改變自己,不改變自己就永遠處于社會的底層地位,就不能共享社會的財富。既是政治和經濟的殖民,又是文化的殖民。
閱讀
-
評論(0)
|
2012-07-23 13:46:39
對于當代文學批評來說,“文化研究”不僅僅是一種實踐,更多的,是一個話題。也就是說,人們關注的,已不僅僅是“文化研究”本身,而是“文化研究”向文學批評的延伸,可能會給文學批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甚至會不會導致文學批評向“文化研究”的徹底傾斜。而在這一話題的議論中,潛伏已久的某些觀念的分歧也漸次浮出水面。這些分歧大致包括:“文化研究”給文學批評帶來的究竟應該是什么?什么是“文化研究”視野中的“內部/外部”;有沒有“純粹”的文學以及文學批評;詩意和審美會不會因此而喪失;等等。而最關鍵的爭論可能會集中在“什么是文學性”這一問題上。
閱讀
-
評論(0)
|
2012-07-23 13:14:07
1980年代的文學批評,似乎正在受到批評史研究的質詢,在某種意義上,我并不反對這樣的質詢,因為只有經過質詢,批評才能更加深刻地進行和發展。但問題的另一面是,恰恰是1980年代的文學批評的實踐,才奠定了當代文學批評的公信力,并且留下了它的誠信遺產。因此,在討論今天的文學批評所面臨的誠信危機時,另一種尖銳的質詢也會同時出現:誰在揮霍,或者揮霍什么?
閱讀
-
評論(5)
|
2012-07-23 12:42:05
說實話,今天的中國人,還很少有人“仇富”,“崇富”倒還差不多。很多機構都做過調查,年輕人崇拜的,有幾個不是富人?比爾·蓋茨、丁磊或者張朝陽,這些數據是很能說明問題的。這幾年,知識分子編造的“神話”很多,現在“仇富”也可算一例,以我小人之見,“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怕什么呢?更何況,“皇帝不急急太監”,瞎幫什么閑呢。
閱讀
-
評論(1)
|
2012-07-23 10:49:29
在我的敘述框架中,“革命中國”只是一個比喻性的說法,使用這一說法,目的在于劃出一條它和“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之間的必要的邊界,盡管,這一邊界在許多時候或者許多地方都會顯得模糊不清。所謂“傳統中國”,我指的是古代帝國以及在這一帝國內部所生長出來的各種想象的方式和形態;所謂“現代中國”則主要指稱晚清以后,中國在被動地進入現代化過程中的時候,對西方經典現代性的追逐、模仿和想象,或者直白地說,就是一種資產階級現代性——當然,這也是兩種比喻性的說法——而“革命中國”毫無疑問的是指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之下,所展開的整個20世紀的共產主義的理論思考、社會革命和文化實踐。
閱讀
-
評論(1)
|
2012-07-20 16:34:30
今天看中國電視劇的生產狀況,我可以用四個字形容:雜草叢生。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因為你也看不到很多的郁金香,也沒有那么多牡丹,也看不到玫瑰花,就是一片雜草,長的很茂盛。雜草叢生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電視劇沒有奧斯卡,獎不存在,所以電視劇自由發展的可能性很大。今天對我們來說,分歧最大的可能還不是對中國現狀的分析,也不一定是對未來的評估,今天最大的分歧來自于中國現代史的內容。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