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西北“暖濕化”,能重回漢唐嗎?
第二,暖濕化只是個趨勢,并不是每年都會逐漸增加,中間會有波動,在波動中增加。也不排除有些年份降雨量會變得非常少,這是需要考慮到風險,尤其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布局中應該考慮到這種風險。
第三,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西北地區暖濕化了,以后干旱就會減少。實際上這也是有一定誤區的,因為濕的程度還是比較有限的,而與之同時的氣候變暖帶來的氣候極端化,可能會使暴雨和干旱都更為頻繁。
第四,有些人可能會想,西北氣候濕化,西北地區的生態會整體全面改善。實際上,雖然生態總體上在改善,但改善區域主要分布在比較濕潤一些的區域,比如在祁連山和天山等高山區域,這些本身生態條件比較好的區域植被在改善。但是,在那些極端干燥的地區,降水作用實際上是很有限的,對生態本身沒有實質效果,反而溫度增加還會對生態造成不利影響。對于西北地區來說,生態在有些區域會有所改善,但是也有不少區域會變差。
第五,由于有些內陸河流流量湖面積和增加,有的人可能就會說西北暖濕化導致水資源形勢大好,這也有一定的誤區。目前西北地區內陸湖面積和河流流量增加,一定程度上有氣候變化導致冰川和積雪消融的貢獻,并不完全是暖濕化的貢獻。冰川和積雪消融相當于窮人花存款一樣,存款花完以后就變得更脆弱了,這是短期似乎有利,長期極端不利的情況
第六,最近一兩年西北旱區暴雨有所增加,有些人就認為是濕化的貢獻。這確實有一定濕化的因素,但是氣候變暖帶來的氣候極端化的貢獻可能更大。溫度增加,會造成大氣的可持水量增加,大氣中水汽累積時間會比較長,累積的過程就是不降雨的旱期,一降就是一場大雨。空中云的分布就相當于天上有個水盆,以前水盆小,裝滿了就倒下來,會比較頻繁但相對比較小。現在氣候變暖使水盆變大了,能裝更多水,會很長時間不降水,一降就是傾盆大雨;所以氣候極端化會使旱澇同時增加。
2021年夏,暴雨引發的洪水淹沒塔克拉瑪干沙漠(圖源:視頻截圖)
觀察者網:您提到的很多誤區,感覺跟很多人對氣候變化的誤區有些類似之處,尤其對于趨勢、具體影響的認識。您認為,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誤區?科學家應該如何增加與公眾的溝通?同時,公眾的理解誤區和輿論的側重點,有沒有影響到您的研究方向?
張強:首先,可能需要科學界本身把問題搞清楚,呈現出一個很科學的、全面的認識。如果你所述不全面或不科學,那么,有些不知道情況的公眾,就只能自己猜,所以首先要從科學上把問題搞清楚、搞透徹。我覺得科學家將科學問題研究透,再傳播給公眾和決策層,能夠促進對西北暖濕化有更科學科的認識。
我們研究這個問題,并不是說是受什么任務或者有什么課題資助;完全是作為西北地區的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科學良知,我們覺得,我們應盡我們之所能,盡量呈現出一些關于西北暖濕化的科學結論,回應社會關切,讓人們對這一問有更科學和客觀的了解。甚至到目前,有些問題,我們能夠說得相對比較清楚,但不是全部,有些問題仍然帶著神秘的面紗。。
應盡力避免由于沒有科學的結論,一些非科學的提法誤導了公眾甚至決策層。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把西北暖濕化研究透,我們團隊正在盡自己努力去做這方面的工作。
現在,需要科學家增強科學科普責任和技能,善于跟公眾、跟媒體要溝通,讓他們能夠把更好的認識和了解事實真相。這需要在語言上把科學中枯燥的、生僻的一些詞,用通俗的、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也就是要能引人入勝。如果公眾不愛聽、聽不下去,你的內容再準確,人們還是沒接受,你的科學觀點能讓公眾、媒體和決策層聽進去了,才能發揮實際作用,否則科學結論只能在科學家之間交流,對社會的作用就有限了。
這需要邏輯清晰、完整的科學敘事,不能在科普的過程中斷章取義,否則對事情的理解就變形了。完整的敘事能讓觀眾和媒體全面了解,從而把事實完整的傳播出去。
舉個反面例子,如果我只說西北地區暖濕化,比其他地方還突出,人們會認為,是不是降雨量比南方還強,那就誤導了。有些誤解是斷章取義造成的。我覺得,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不能跟風,尤其要堅持真理,要用科學的聲音來回答社會的關切。
觀察者網:但是斷章取義可能點擊量會非常高。
張強:科學傳播就是害怕斷章取義,可能有極個別媒體會有意這樣做,但我覺得不應該,應該有科學良知,給大家一個完整的敘事。當然,在科學完整的前提下怎么把敘事講的引人入勝,科普工作者在這方面要下功夫,要在科普能力上下功夫,不能要投機取巧,故意說些雷人之語;科學完整的敘事,同樣能把事能說得很精彩,也能吸引觀眾。
觀察者網:我幾年前在網上看到過,說在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50公里寬的通道,讓印度洋的水汽進入西北,西北就真的變成“塞外江南”了。這個設想可行嗎?
張強:我覺得這是個不可行的設想,起碼做不到。西北地區干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青藏高原的地形導致的,如把青藏高原去掉,夏季風就還會往北推一些,氣候條件肯定會,西北或許就不會這么干旱了。但這顯然是很不現實事情,青藏高原是自然界的造化,人定勝天是不可能的,只能適得其反。
該設想于電影《不見不散》中出現
再退一萬步說,即使把青藏高原抹掉以后,從氣候帶的分布,也許西部地區濕了,但也許我們國家東部地區就干了,其中的風險也相當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澤西 
-
突破100萬安培!我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記錄誕生
2022-10-20 19:50 -
上新!神十四乘組在軌拍攝祖國美景
2022-10-20 19:03 航空航天 -
歐洲航天局也“鴿”了
2022-10-20 17:08 觀網財經-科創 -
“創生之柱”最新圖像公布
2022-10-20 16:52 航空航天 -
最高推進時速1030公里!我國成功運行世界首個電磁橇設施
2022-10-20 14:50 科技前沿 -
中國天眼發現迄今宇宙最大原子氣體結構
2022-10-20 06:51 天文 -
國內推力最大真空型液氧甲烷發動機完成首次全系統試車
2022-10-19 21:47 航空航天 -
暴揍人類玩家,AI改變游戲未來?
2022-10-18 14:11 人工智能 -
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亟需“數字引擎”
2022-10-17 16:08 -
我國首個超高海拔光伏實證基地投產:解鎖青藏高原太陽能?
2022-10-17 14:21 能源戰略 -
外交部:中方衛星為中南美洲國家抗洪救災提供支持
2022-10-14 16:26 極端天氣 -
美國不打算重建阿雷西博望遠鏡
2022-10-14 16:04 美國一夢 -
當AI畫得越來越好,人類要有危機感嗎?
2022-10-14 15:44 科技前沿 -
水球變“懶”、扳手掉頭…“天宮課堂”第三課圓滿成功!
2022-10-12 15:55 航空航天 -
此次“天宮課堂”,將首次采用雙中繼衛星分別跟蹤
2022-10-12 07:29 航空航天 -
福建7500年前就有水稻種植,或自此傳到臺灣
2022-10-11 16:19 考古 -
Meta即將推出新VR頭盔,但自己員工都不想用?
2022-10-11 15:23 觀網財經-科創 -
長七遙六火箭運抵文昌,將執飛天舟五號
2022-10-11 14:50 航空航天 -
量子力學基礎研究,中科大團隊獲重要進展
2022-10-11 10:44 科技前沿 -
研究:月球可能在數小時而非千年內形成
2022-10-11 10:39
相關推薦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1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3“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20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