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陳品:臺灣好渴,如何走出缺水困境?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許陳品】
“湖水碧綠”的日月潭成了土壤龜裂、雜草叢生形成的“大草原”,著名的景觀意象“九蛙疊像”也現出全身,有生之年系列又可以再添一筆。
自2020年迄今,臺灣全年未遭臺風侵襲,原本的雨季沒有迎來充沛的降水,導致2021年初的嚴重干旱,中南部多個水庫即將見底。
為何年均降雨量高達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降雨量2.6倍的臺灣島,會出現半世紀以來如此罕見的嚴重旱情?從明末鄭氏政權到21世紀的臺灣,又是怎么和大自然“搶水”呢?
大旱導致日月潭干涸,九蛙疊像現出全身。圖片自臺媒
米糖相克,種甘蔗阻撓水利開發
自17世紀荷蘭人、西班牙人陸續東來,在臺灣南、北部分別建立殖民地后,發覺臺灣島上的漢人極少、缺乏耕牛,而為數較多的原住民,經濟活動以采集和狩獵為主,水利設施可以說是等于零。
為榨取臺灣的地力以獲得原料與農產品,荷蘭殖民者招募閩南地區漢人入臺開墾,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抵臺的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在巡察臺灣期間寫下的《臺海使槎錄》云:“蓋自紅夷至臺,就中土遺民令之耕田輸租,……其陂塘堤圳修筑之費、耕牛農具耔種,皆紅夷資給”。
這些“陂塘堤圳”即水利設施的統稱,多集中在荷蘭人殖民的臺南至彰化一帶,清道光年間的彰化知縣周璽、李廷璧在修《彰化縣志》時也稱:“紅毛井:在東門外半里許。泉有數穴,味亦清甘,但吝于出。汲者每環井以俟其出。故老相傳:以為紅夷故井云”。由于當時漢人多蔑稱荷蘭人為“紅毛番”,故迄今仍留下諸如“紅毛井(埤)”、“荷蘭井(埤)”等老地名。
清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在臺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后,為了響應其他南明政權在大陸持續進行“反清復明”戰爭,以及后方近20萬軍民的糧食供應穩定,鄭氏政權修筑許多小型水塘以利于土地開墾。
然而,受限于臺灣夏季常有暴雨的天氣型態,加上修筑材料和技術落后,簡便的筑堤圍水時建時毀,規模都不甚大;其次,鄭成功之子鄭經繼位后,趁著吳三桂等人發動三藩之亂時積極配合、起兵西進,使得屬下軍民人民浮動,無心長久經營臺灣島。
再者,雖然漢人帶來了精耕細作的先進耕作技術,但在臺灣尚未普及、地力難以持久,移耕、棄耕、游耕現象非常普遍,修建大型固定式水利設施被認為不符合經濟效益。
更重要的是,甘蔗作為當時臺灣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種植時用水量少,且多種在沙土相兼的土地里,不太要求充足的水利灌溉系統,況且18世紀蔗糖利潤非常豐厚、優于稻作,造成“糖斛未出,客人先行買走;糖一入手,即便裝袋”的搶手局面,農民爭相種植需水量不大的甘蔗,從而排擠了水稻田面積的增加。缺乏修建水利設施的誘因,在清朝統治臺灣前,極度仰賴雨水的“看天田”仍居于絕對多數。
清康熙年間興修水利達到高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采納施瑯的建議,收復臺灣,而康熙年間,正是臺灣南部嘉南平原水利開發的高峰期。由于鄭氏政權已亡,清廷遂開始研究“沿海展界”,讓過去受“遷界”、海禁令被迫遷往內陸的居民復歸故土,并正式“開海”、廢除海禁,準許百姓對外貿易,自由往來沿海地區和兩岸,這也吸引了本就在福建、廣東一帶生活困難的農、漁民遷居臺灣,使臺灣島上的人口快速增加。
然而,才經過短短12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臺灣人口暴增,竟使臺島出現明鄭時期未有的缺糧危機。1691年至1695年任職福建分巡臺廈道道員高拱乾就已發現:“雖此地之暖甚于內地,然一年之耕種僅止一次收獲。總因多風多雨,播種、插秧每有愆期,故十年難必有五年之獲。加以從前蝗蟲之后,繼以颶風,稻谷斂收,鮮有蓋藏。”顯示臺灣雖然氣候溫暖、物產種類多樣,但受臺風、蝗災以及暴風雨的侵襲,作物一年僅一獲,歉收情況普遍且嚴重,一旦糧食供給跟不上人口倍增的步伐,糧價水漲船高,平添動亂的危險。興修水利,促進糧食增產達成自給自足,也就成為清代臺灣地方官的主要施政目標。
臺灣府諸羅縣知縣周鐘瑄觀察到,除了陂(筑堤潴水)、圳(疏鑿溪泉)、潭或湖(地形深奧、源泉四出)等水源之外,當地還有一種僅打雷下雨時才會有水的“雷公陂”(又稱涸死陂),相當不利于水田的灌溉與耕種,于是他積極提倡修建水利設施,甚至自掏腰包捐銀近百兩、捐谷近二千石,幫助民眾筑陂開圳32處。
總計康熙年間全臺有81處水利設施興筑,光嘉南平原就有74處,占比超過九成。而整個清代在嘉南平原修的水利有122處,康熙年間所修就占61%,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到了雍正年間,由于蔗糖生產過剩、供過于求,致使價格低落,原先依賴種甘蔗獲利的資本家轉種利潤更高的水稻,大大鼓動了耕作水稻的風氣,對于水利設施的需求也愈加緊迫。
建成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曹公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據臺灣史學者蔡志展統計,清代臺灣先民們共修筑了966處水利設施,但水利開發速度遠遠仍趕不上耕地開墾增長,種植的作物仍以旱作為主,農田以旱田居多,水稻也必須配合雨季栽種。只是,臺灣特殊的氣候條件卻使旱澇不均的問題愈加顯著。
臺灣夏季盛行西南季風,也為中南部帶來不少雨量,故有80%的降雨通通集中在夏季(5月至9月),夏天洪水肆虐的情況并不少見。歷史學家曹永和指出,清代嘉南平原水災數量超過50次,占全臺水災三分之一以上;歷史學者徐泓在統計清代臺灣天然災害時也表示,若不將颶風帶來的水患計入,清代嘉南平原水災就達63次之多,等于平均3年多就發一次大水。
到了冬季時節,盛行風向轉為東北季風,中南部位處中央山脈背風側,12月至翌年3月的降雨極為稀少,一但梅雨的鋒面晚到、未至或雨量稀少(空梅),就會形成今日嚴重的旱情。清代嘉南平原發生大旱30次,就占整個清代臺灣旱災記錄的63%。
清道光年間,鳳山知縣曹謹在體察民情后發現,在自己上任的前一年,臺灣南部大旱、顆粒無收而糧價飛漲,造成“匪徒造謠搶奪、各糾眾起事”,而根本原因在于“邑治田土,多乏水源;淋雨則溢,旱則涸”。為解決“看天田”的缺水問題,曹謹親自下鄉巡視田畝,并通過地方仕紳說服迷信風水而對修水圳多加阻撓的民眾,最后修成新、舊兩圳(曹公圳),共有90條圳路,乃清代官方主導的最大規模水利工程,遍及高屏的平原地帶,灌溉面積達4,582.5甲(4,444公頃),直到日本殖民臺灣、當局建成桃園大圳、嘉南大圳之前,曹公圳的灌溉面積冠居全臺。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小婷 
-
白馬克:中國老百姓臉上都掛著笑容
2021-04-13 07:38 上海觀察 -
佛山交警通報“高速路口62萬車主違章”
2021-04-13 07:21 基層治理 -
云南新增1例確診病例,為緬甸籍
2021-04-13 07:17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沈陽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021-04-12 22:45 聚焦三農 -
中央巡視組原副組長董宏被開除黨籍
2021-04-12 21:15 廉政風暴 -
笑起來真好看 | 在梁家河,習近平當過掃盲班老師
2021-04-12 21:06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
“今天的主角,是英雄的湖北”
2021-04-12 21:02 -
第一株新冠病毒毒株由武漢病毒研究所分離并提交世衛組織
2021-04-12 20:29 新冠肺炎抗疫戰 -
官方通報外賣員被救護車二次碾壓
2021-04-12 19:19 -
“美國制裁正導致全球、全行業的半導體供應短缺”
2021-04-12 19:11 華為 -
今天,外交部向全球特別推介湖北
2021-04-12 18:48 -
上海市原市長楊雄同志逝世
2021-04-12 18:10 上海觀察 -
“我強烈感受到了充滿活力的希望和人類不可戰勝的力量”
2021-04-12 16:29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
“100天講述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 100個故事”今起推出
2021-04-12 16:29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
蓬佩奧曬了這張照片,臺灣政客又按捺不住了
2021-04-12 16:17 臺灣 -
拼多多發聲明處罰極兔:無特殊合作、無投資關系
2021-04-12 15:58 大公司 -
增量配網鬧“電荒” ,“無電可配”怪象蔓延
2021-04-12 13:58 能源戰略 -
巴西公布中國科興Ⅲ期臨床試驗最終結果
2021-04-12 13:56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海南省長主動回應三亞海膽事件:將深入調查,依法處置
2021-04-12 11:56 -
郭美美等人售有毒減肥藥案偵破,75人被抓
2021-04-12 11:17 依法治國
相關推薦 -
要收緊ASML出口管制?荷蘭新首相表態 評論 88“許多德國東部民眾將此視為變革機會” 評論 62“我要求美西方,允許我們用援烏武器打擊俄境內目標” 評論 275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評論 128最新聞 Hot
-
要收緊ASML出口管制?荷蘭新首相表態
-
涉及中國,美國二度推遲“重大貿易決定”
-
來真的,左翼聯盟“刺頭”推出彈劾馬克龍草案
-
“柯文哲在地下候審室過夜”,法院預計今晚開庭
-
俄羅斯給朝鮮24匹馬,“他最愛的品種”
-
哈里斯下場:特朗普不尊重圣地
-
武契奇:不會對人民撒謊,不太可能在2028年前入歐
-
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
巴西對X平臺下禁令,盧拉喊話馬斯克
-
全球AI換臉色情人物一半是韓國人!韓方找法方:要和“電報”談
-
委內瑞拉遭遇全國性停電,“反對派干的”?
-
柯文哲被當庭逮捕
-
遭遇“沉重打擊”后,烏克蘭撤職空軍司令
-
柯文哲被帶走調查,住所遭搜查數小時,走時說“我非常坦蕩”
-
“金磚鼓舞非洲:勇于挑戰西方霸權,不要怕被制裁”
-
馬科斯聲稱:重要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