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政明:談到天眼低薪招聘時,腦海不禁浮現“青科”的臉
關鍵字: “天眼招聘難”背后的問題天眼年薪10萬難覓人才天眼招聘難科研人員科研人員待遇【文/觀察者網 聞政明】
科研人員的收入應該有多少,大概是現在全世界互聯網上不會褪熱的議題之一。
10月29日, 一篇《驗收在即,“中國天眼”10萬年薪難覓駐地科研人員》的文章在社交網絡掀起爭議。而且,非常難得的是,網友的意見幾乎達成一致:這樣的要求招不到人挺正常。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副經理兼辦公室主任張蜀新稱,這次招聘人數達24人,涉及數據處理、數據中心運營和通信維護等崗位,要求科研人才能長期在現場工作,英文水平良好,部分崗位還需擔任夜班工作。目前駐地人員只有20余名,此前曾公開招聘過一輪,但結果與預期相去甚遠。
相應的崗位待遇是:勞務派遣制,只有工作達相應年限、表現優秀才可入編;薪酬是工資加駐地補貼,每年10萬左右,但有點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扣除各項費用后,到手的恐怕還沒10萬。
根據網絡搜索,找到一份天眼FAST的招聘啟事,顯示報名時間是去年12月21日至今年1月20日。
招聘崗位包括譜線科學研究和數據處理1人,脈沖星科學研究和數據處理1人,數據中心運行維護1人,數據中心軟件開發1人,觀測助手3人,機械工程師1人,電氣工程師1人,電子工程師2人,控制工程師1人,軟件工程師1人。
以譜線科學研究和數據處理崗位為例,科研人員需要承擔的工作包括:開發譜線數據處理和觀測軟件,參加FAST觀測和調試,使用FAST和國內外其它望遠鏡進行譜線科學研究。
要求為:
具有天文學、物理學、計算機等相關專業博士學位;有天文基礎,熟悉射電望遠鏡組成和工作原理;有射電望遠鏡實際觀測和數據處理經驗,掌握Linux操作系統和Python、IDL等編程語言者優先;能熟練使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能勝任夜間值班工作,等等。
有一些偏技術類崗位,雖然只要求專科以上,但附加條件是需要一定年限的工作經驗,比如機械工程師,要在機械、電氣及液壓相關專業具備10年以上工作經驗。
其實不難預料,按這個要求和待遇,肯定會遇到尷尬:報名的,不達標,達標的,不報名。
另外這也不是天眼項目第一次因為招聘問題被推到輿論風口。去年8月5日,參考消息援引美國《新聞周刊》報道稱,中國開出120萬美元薪資條件聘請外國專家來運轉FAST望遠鏡。消息一經傳出,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便立刻辟謠稱,該院無相關招聘,相關報道嚴重失實。
一則失實的“高價”,一則骨感的廉價,也許讓很多人再次思考科研圈的收入和差距問題。
張蜀新認為,招聘難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單調枯燥、駐扎深山、隔期返家、缺少社交活動,尤其對年輕人顯得更困難。但招聘方也許更應該意識到的是,工作要求、付出與待遇之間的落差,才是科研技術人員望而卻步的主要理由。
天眼作為國家頂級科技大項,相信但凡熱愛天文、充滿志向的科研人員都希望能在這個基地工作成長,但問題是科研人員也得面臨“五斗米”等現實問題,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員。如果僅用夢想和沉淀來簡單衡量科研人員,似乎并不公平,也容易陷入道德綁架的危險,若能在求賢時也多體諒“仰望星空”的年輕人也不得不有“實地可踏”,恐怕更切實際。
科研人員應該掙多少?
作為全球領先的科研、教育和專業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曾在2015年11月發布《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白皮書》,報告稱中國具有世界上最多的博士生和科技人員,但同時科學家又苦于缺乏博士后研究人員和實驗室技術人員,因此引進人才是中國一直致力的事情。
該白皮書采訪1700多名中國一線科研人員后認為,除了科研環境對本土培養或引進人才造成制約外,生活環境也是重要因素,而這一點過去常被外界忽視。
施普格林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劉珺2016年在接受澎湃采訪時認為,不能讓懷有夢想的科研人員認為,如果將科研作為事業,就可能在收入和生活上作出巨大犧牲;很多人立志做科學家最大的初衷都不是要發財,而是對科學有恒久的好奇心,但他們的尊嚴和生活水平可以得到基本保障。
就在這次天眼招聘難題公開前幾天,中國科協發布了《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報告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過去幾年科研人員收入增加但收入滿意度持續下降。2016年科技工作者平均年收入為90985.5元,比2012年增長了22.7%,但對自身收入在當地相對地位的判斷呈持續下降趨勢。33.5%的科技工作者和認為壓力主要來源于經濟收入。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收入增長率不及同期其他行業人員平均工資的增幅,或是收入增長率無法趕上房價、消費品價格的增長率。
這一點在其他數據上也可以得到體現,比如,45.9%的科技工作者感覺生活非常幸福或比較幸福(比5年前調查增加8.4個百分點),影響因素主要是收入低、工作忙無法照顧家庭、照顧老人有困難、空氣質量差(19.1%)等。
相似的狀況也反映在2016年由“知識分子”策劃并聯合自然科研、中科院物理所等多家新媒體發起的《青年科研人員職業發展現狀調查》中。無論是本土或海歸青年科研人員都在生活、經費與成果、研究工作等方面陷入尷尬。
其中,將近九成的科研人員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近六成的每周平均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農民工監測數據,科研人員這一工作時長堪比農民工。這些時間主要用于實驗、閱讀文獻、撰寫論文、教學活動,但是,科研經費申請、報銷、項目匯報等行政工作占據了幾乎與教學同等長度的時間——都超過15%。
圖片來自財新網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工資收入。目前我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大多實行三元工資體系,即基本工資+崗位津貼+績效工資。按這個標準統計,科研人員平均月收入均高于2015年當地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
但不同單位提供的工資也有較大差異。以博士為例,《中國人才發展報告(2009)》指出,在公司企業工作的博士平均月收入最高,7184元;其次是在科研機構工作,4709元;第三是在政府或其他事業單位工作,4272元;最低的是高校,3932元。
另外,東部地區科研工作者的收入比西部地區高,但如果在面對買房、子女教育的大頭開支上,東部地區的壓力大于西部地區,尤其在北上廣等大城市。
解放網曾報道稱,上海2016年度首次“科學家月度座談會”上,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天全表示,“在座各位年輕人,除了上海科技大學的老師外,我想其他人的月收入都在一萬元以下。對于要在上海買房的人來說,生活還是比較艱難的。”也曾有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的研究員反映,天文臺除了房貼有點吸引力外,工資和績效獎都比較低,經常有技術骨干跳槽。對青年科研人員來說,他們還面臨申請科研經費的壓力,如果申請不到,就很難在單位立足。
但為什么這些人仍愿意埋首科研,這份報告提供的原因是,有60%以上的受訪者表示是對學術工作感興趣。
圖片來自財新網
當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基本收入外,科研人員還有一部分收入可能來自課題申報或成果開發。但目前國內的課題經費使用機制仍有很大制約,而在科研成果轉為實際產出時的利潤分配制度也十分模糊。
我國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縱向課題經費大多數只能用來購買儀器設備、材料,以及支付項目組臨時人員的勞務費和專家咨詢費。正式的科研人員不允許從中支付工資、獎金和加班費。而能夠支出的勞務費比例很低,往往在10%—15%。
由于沒有人頭費,大部分科研機構只能用提高收取房租、試驗用地費及材料費等方式,從科研經費中“劃撥”出部分經費(管理費),用于發放單位科研人員的工資及各種津補貼。
雖然這一限制是為了防止個別人員挪用貪污經費,但事實上帶來“曲線救國”的方式也沒有任何好處。
除了縱向課題外,也有一些科研人員爭取橫向課題和其他渠道的資金,但這些社會性課題大多是重復性或低水平研究。為了解決生活壓力,不得不去做這些真正想做的研究以外的東西。
因此,值得反思的是,雖然我們對科學家在購買硬件方面的資助可能比較寬松,但最終科研是要靠人的,完善資助條件、加大項目資金的靈活度,非常必要。
另外,面向學術新人的資助也不多。最主要的兩大基金是青年研究基金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前者約占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預算的20%,但每個項目在三年期限內只有24萬元,后者項目期限為兩年,能獲得5-8萬元。這些科研經費很多時候根本無法滿足需要,甚至連購買必要的實驗室耗材都不夠。同時,中國給頂尖海歸科研人員相對較好的待遇,以上兩點都有可能造成中國實驗室缺乏博士后、技術人員的問題。一些非常優秀的中國博士生可能會傾向于先去國外做博士后。
當然,科普也十分必要,如果能讓更多的普通人了解為什么國家在科研上投入這么多錢、成果在哪,也許可以發起更有效的跨界對話,讓科研人員獲得更多支持。
但,這可能真的是世界性難題……
事實上,就科技投入而言,中國足以排在全世界前列。但放眼世界,大家面臨著同樣難題:錢不夠花,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
截圖來自《自然》網站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朱敏潔
- 最后更新: 2018-11-03 11:47:51
-
分析師:330億美元收購紅帽,IBM實際承認在公有云領域失敗
2018-11-03 10:58 大公司 -
中芯國際張汝京:國內半導體材料和設備最薄弱也最有機會
2018-11-03 10:52 科技前沿 -
長征九號總師:未來發射重型火箭或無需塔架
2018-11-02 18:50 航空航天 -
遠望3號船完成北斗三號衛星海上測控任務
2018-11-02 16:20 科技前沿 -
全球手機三季度出貨量下滑3%:華為、小米逆勢增長
2018-11-02 10:12 手機 -
鋰電:沒有硝煙的產業戰場
2018-11-02 09:10 產業萬象 -
京東方業績下滑明顯,怪依賴政府補貼?
2018-11-02 08:08 IT新浪潮 -
中國芯片企業遭美限制后,“盟友”暫停合作
2018-11-02 07:15 中美關系 -
北斗三號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成功發射
2018-11-02 07:00 航空航天 -
俞敏洪:華為芯片中間一半專利都來自美國
2018-11-01 18:26 手機 -
進博會參觀全攻略④丨你要pick哪項“黑科技”?
2018-11-01 15:27 進博會 -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將首次集體亮相珠海航展
2018-11-01 10:35 航空航天 -
金立5.4億私募債違約 離職副總裁俞雷曾稱欠的錢都會還
2018-11-01 07:18 -
百度Q3營收282億 李彥宏:信息流是一大亮點
2018-10-31 17:07 大公司 -
準備破產重組?ofo辟謠
2018-10-31 16:27 商業 -
我科學家破解分枝桿菌能量代謝奧秘 對抗耐藥結核有重大意義
2018-10-31 13:44 醫學 -
中科院“第二糧倉”十三五重大突破項目培育出多個科技良種
2018-10-31 12:26 科技前沿 -
Facebook2018年第三季度凈利潤51.37億美元 同比增長9%
2018-10-31 10:23 -
科技早報|騰訊告幣應“抄襲微信” 新iPad Pro最高售價15299元
2018-10-31 09:58
相關推薦 -
“許多德國東部民眾將此視為變革機會” 評論 34“我要求美西方,允許我們用援烏武器打擊俄境內目標” 評論 232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評論 126巴西對X平臺下禁令,盧拉喊話馬斯克 評論 58最新聞 Hot
-
武契奇:不會對人民撒謊,不太可能在2028年前入歐
-
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
巴西對X平臺下禁令,盧拉喊話馬斯克
-
全球AI換臉色情人物一半是韓國人!韓方找法方:要和“電報”談
-
委內瑞拉遭遇全國性停電,“反對派干的”?
-
柯文哲被當庭逮捕
-
遭遇“沉重打擊”后,烏克蘭撤職空軍司令
-
柯文哲被帶走調查,住所遭搜查數小時,走時說“我非常坦蕩”
-
“金磚鼓舞非洲:勇于挑戰西方霸權,不要怕被制裁”
-
馬科斯聲稱:重要時刻
-
“若我當選,會讓共和黨人入閣”
-
“塞爾維亞軍隊首次裝備西方戰機”,向歐盟靠攏?武契奇回應
-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第二次到期,還能否續簽?
-
他拒絕參會后,韓國政府緊急增加6名女性嘉賓
-
“一個西方關鍵盟友要倒向俄羅斯”
-
空襲美國救援組織車輛致5死,以軍解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