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汽大眾否認油車產線停產?老牌車企難以繞過的轉型陣痛
-
張家棟zhangjiadong@guancha.cn
(文/張家棟 編輯/張廣凱)
繼上汽大眾在6月傳出關停第一工廠的傳聞后,大眾在國內的另一家合資車企,也傳出油車產線即將停產的信息。
日前,據國內媒體平臺汽車之家報道稱,一汽-大眾多條燃油車生產線或將面臨停產。在產量收縮的影響下,一汽-大眾或將針對幾大工廠基地之間調配人員。
該消息稱,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一汽-大眾便開始為負責寶來傳奇生產線的員工進行崗位調整,其中一種是前往一汽-大眾的佛山工廠支援,在6到7個月后或重新調回長春,支援期間,工作日每天可額外獲得65元的補助;另一種是繼續在該生產線工作。
不過,8月6日不少一汽-大眾相關人士向媒體表示,并未收到相關信息,也有內部人士則稱:停產油車產線是謠言。
如果從整體銷量來看,大眾在中國或許還并沒有走到需要關停燃油車產線的節點。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一汽-大眾累計銷量達到83.8萬輛,同比下滑2.8%;上汽大眾則售出53.2萬輛,同比下降0.1%。
大眾在國內的兩家合資公司雖被比亞迪超越,但相較于去年相對穩定的銷量,證明了大眾目前災害銷量的穩定,也側面表明其油車產線停產或許確實是“謠言”。
但從中國車市的趨勢來看,“停產”雖然未必是大眾這位“話中人”,卻更象征著眾多老牌合資車企們的市場壓力與抉擇。
自今年中國市場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大幅提速以來,以傳統燃油車為主的合資品牌便表現出了一致的滯后性,銷量難以爬升帶來的產能壓力,迫使眾多車企不得不通過裁員、減產甚至是停產的方式關停工廠,以渡過轉型的陣痛期。
停產與裁員
回顧近幾個月來的減產與裁員信息,大眾停產的消息又似乎顯得不那么“空穴來風”。
自今年5月起,江蘇悅達起亞有限公司(下簡稱起亞)便通過內部通知,告知為實現電動化轉型,業務及人員結構需要整合,該公司安排管理崗員工分批次輪休,第一批輪休時間長達一年。彼時有員工向媒體抱怨稱,輪休僅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公司,頗有逼迫員工主動辭職的意圖。
同月,福特中國也曝出裁員信息,裁員人數超過1300人。對此,福特中國的回應是:“對于福特汽車來說,中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市場,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在華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始終不變。公司正在打造一個更加精簡、靈活的組織結構,將資源投入到具有優勢的核心業務上,努力實現在華業務目標”。
今年6月,上汽大眾旗下子公司——上海汽車變速器公司也開始裁員。而更早有征兆的,是去年11月以生產手動變速器為唯一業務的大眾汽車變速器(上海)公司關停清算,大眾中國方面表示“公司正有序推進員工安置計劃的制定及落實”。
同為6月,北京現代位于河北滄州的工廠也在多家工廠關停、轉讓后,正式停止生產。知情人士稱,北京現代將只保留第二和第三工廠,以滿足目前的銷量需求。
在隨后的月份里,廣汽三菱在通過官方發布致全體員工的公開信,稱受市場轉型影響,銷售遠未達預期,該公司已正式進入臨時停產階段,并將根據實際情況優化人員結構。
廣汽豐田則裁員近千人;東風本田工廠由雙班改為單班生產,這也是東風本田近8年來首次因“業績原因”放假。
相比多年前的風光無限,如今老牌合資車企們“停的停、關的關”,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問題顯而易見:未能跟上中國市場的轉型步伐。
一步慢步步慢
如果與上述車企相比,如今兩家大眾合資公司在中國市場還能夠保住銷量的最大原因,或許正是源于其對待電動化相對積極的態度。
盡管到2020年底才推出首款基于純電平臺打造的電動車,但大眾依然是合資品牌中對待電動化最積極的一位。
截至目前,大眾在華共推出了5款ID.系列電動車,市場表現也從最初的難以破千,逐步走向萬輛月銷,受到國內消費者的認可。今年7月,大眾ID.3單月訂單首次破萬,展現了其在市場中日漸清晰的定位。
雖然其銷量上升是受到了一定的降價影響,但相比于同樣降價的日系純電車型,ID.更為完善的產品體系,以及大眾在營銷層面對中國新生代車企的效仿,最終令其銷量遠超其他合資品牌。
回到整個新能源市場,即便是在合資企業中反應迅速的大眾,也無法與理想、蔚來、埃安這樣的新勢力企業相媲美,更不用說是在國內新能源市場呼風喚雨的比亞迪、特斯拉兩位領頭羊。
簡而言之,一步慢步步慢,當眾多合資車企仍尋求在三電領域追趕中國品牌之時,自主品牌們卻已經在激烈的市場內卷中,掀起了“智能化與混動技術”比拼的浪潮。
所以,縱然豐田BZ 3已經用上了刀片電池;以ID.為首的合資電動車們續航里程也越來越實,可相比自主品牌的新技術對攻戰,合資品牌們下定決心的電動化動作,仍舊顯“慢”。
從銷量來看,6月銷量環比增長18.5%的廣汽豐田,較去年同期卻下滑13.5%;半年銷量上,也相較去年同期下滑9%。更為夸張的東風日產、東風本田、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等車企,則同比下跌超過30%。
反觀快速擁抱市場變革的自主品牌,在6月整體銷量則高達120.5萬輛,同比增長21.2%,市場份額來到53.1%。
繞不過的陣痛期
相比于新勢力車企,合資品牌的最大缺陷,集中在其冗長的決策鏈。
以大眾為例,盡管國內兩家大眾合資公司均有著一定的整車工程研發能力,但源于對德國大眾全球化的統一性,其產品在核心技術與推出節奏上仍依賴海外公司的輸送。
面對動力系統、配置快速變革的時代,新興車企僅需1-2個月便能夠調轉的方向與戰略,對于合資品牌來說,或許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這種對市場的響應速度,是合資車企當下的致命傷。
換句話說,在電動化、智能化高速變革的中國市場,研發與營銷體系獨立的重要性甚至遠高于單個轉型決策的對錯。
當消費者無法從產品端感知到外資技術時,其反饋到市場與品牌層面的結果,只有合資電動車難以增長的銷量,以及被國產新能源不斷蠶食的燃油車市場。
所以,從今年開始,我們能夠看到大眾不惜在國內投入巨資,對三電系統和智能網聯相關供應鏈進行整合:一只手牽小鵬、另一只手還要撩智己;即便冒著“得罪”南北大眾的風險,也要打造出安徽大眾這一專攻“新能源”的新合資廠商。
我們同樣能看到寶馬宣布對中國研發體系進行升級,從而強化其電動化技術和在華戰略決策;豐田將在華最大研發基地“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以期打造電驅時代下的研發體系中樞反哺全球市場。
上個周末,蘭博基尼賣掉了自己的最后一臺內燃機跑車,超跑品牌的“出走”,也被看作是內燃機全面讓步電動化的訊號。
進一步將目光放在中國市場,內燃機車型讓出“C位”其實早已被看作是時間問題。在此前提下,以燃油車銷量為重點的傳統合資車企們,終要迎接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陣痛期。
如此來看,早早轉變決策,階段性地減產燃油車工廠,轉換更多精力去進軍新能源領域,或許對于那些看重中國市場的合資品牌而言,并非壞事。
畢竟,市場留給燃油車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 責任編輯: 張家棟 
-
全系四驅,奔馳調校:騰勢 N8 正式上市
2023-08-07 18:05 -
賽力斯成立AITO問界事業群,獨占問界品牌?
2023-08-07 18:00 -
“不造車”的華為,和奇瑞合作推出純電轎跑
2023-08-07 17:44 -
獲近5億元補助扭虧后,江淮又拉國資進軍自動駕駛
2023-08-07 16:21 觀網財經-汽車 -
豐田也要“跟風”投資中國技術了
2023-08-04 18:59 觀網財經-汽車 -
奇瑞銷量發力,難掩腰間的尷尬
2023-08-04 16:43 觀網財經-汽車 -
降價10萬難救市,北汽新能源7月銷量環比暴跌70%
2023-08-04 16:26 觀網財經-汽車 -
功成拂衣去,中國智駕頂尖人才開始反哺英偉達了
2023-08-03 19:37 -
寶馬半年凈利下滑50%,在華增速不及海外
2023-08-03 18:23 觀網財經-汽車 -
比國內貴17萬元,極氪劍指歐洲
2023-08-03 18:10 觀網財經-汽車 -
7月新能源銷量大增163%,長城終于追上來了?
2023-08-02 18:14 觀網財經-汽車 -
新款嵐圖FREE即將上市,搭載百度Apollo高階智駕
2023-08-02 18:09 -
吉利新能源,支棱起來了
2023-08-02 13:59 觀網財經-汽車 -
純電新勢力的春天到來?蔚來小鵬月銷量大漲
2023-08-01 19:25 -
極氪7月交付超1.2萬輛,創歷史新高
2023-08-01 17:44 觀網財經-汽車 -
吉利銀河L6將首搭自研AI大模型,可主動搭訕、哄娃
2023-08-01 16:05 觀網財經-汽車 -
求“穩”的奔馳EQE SUV,能否重新詮釋純電豪華?
2023-08-01 13:46 觀網財經-汽車 -
空懸在中國普及,靠一家新勢力
2023-07-31 19:40 -
碩博比例超60%,3萬多應屆生入職比亞迪
2023-07-29 11:13
相關推薦 -
-
她又來:我們憑啥給中國“割地”? 評論 35“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評論 121“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評論 100“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評論 130中國最重要的事是,不能總看美國的眼色行事 評論 109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