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前后全國或達感染高峰,無癥狀感染者到底有多少?
進入12月的第三周,全國多地迎來“新十條”發布后的第一波感染高峰。這種判斷更多來自人們的切身感知:身邊激增的感染者和醫院發熱門診前的長隊。
“這次新冠疫情的感染高峰不是一般的高,是疫情海嘯。”12月19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癥醫學科主任王廣發談及北京疫情形勢時這樣說。他預計北京在接下來一到兩周內會迎來重癥高峰。多位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強調,北京的第一波感染高峰比預想中“來得要快”。
12月23日,青島市衛健委主任薄濤介紹,當前青島新冠感染發病高峰期還未到來,正處于高峰來臨前的快速傳播階段。監測數據推測,青島每日新增感染量為49萬人~53萬人,“明后天會在此基礎上以10%增速增加”。
東莞市衛健局同一日發文,新冠感染高峰日益逼近,根據數字模型預測結合專家評估判斷,東莞感染者正以每天25萬~30萬人的規模增長,且增速越來越快。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多地近期預測,第一波疫情高峰可能在明年1月左右到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12月22日表示,上海疫情預期一周內達到感染峰值。
取消大規模核酸檢測后,因為缺乏準確數據,這些預測也存在著不確定性。12月21日,山東省疫情指揮部宣布,原本預計明年1月出現的高峰可能提前到12月底到來。
專家提醒,面對來勢洶洶的奧密克戎海嘯,老年人最好不感染或是錯峰感染,重癥高峰到來前,各地要提前發出預警,讓醫院做好準備。而在監測有限的情況下,各地是否真的知道:第一波感染高峰何時會到來?
圖片2022年12月24日,上海,曹楊老百姓“家門口”的發熱診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診室,于近日升級為發熱診間,以進一步響應廣大居民的發熱就診需求。圖/視覺中國
春節前后全國或達到“感染高峰”
近日,“發燒指數”一詞頻上熱搜,大數據專家結合百度搜索指數、經過復雜計算后預測出不同城市第一波疫情的達峰日期,數據平臺“數據團”12月23日的最新預測顯示,全國最早達峰的城市是河北保定,已于12月14日達峰,疫情仍處高位的北京也于12月17日達峰,預測累計感染比例達到48.4%,上海、深圳、廣州幾大千萬人口城市緊隨其后,在12月21日剛剛達峰。
一位長期進行疫情模型預測的數據專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發燒指數”對疫情的發展趨勢有一定參考價值,近期各地的“發熱”搜索量均出現突增現象。它其實是“谷歌流感趨勢”(GFT)預測系統的一個初級再版。GFT采用了40多個指標,涵蓋面非常廣,比如發熱、咳嗽、抗生素等,后來還是被證明高估了實際感染數。“冬季新冠和流感疊加,這些發熱者未必都是新冠感染者,也可能只是得了普通流感,或有一些頭疼腦熱的癥狀,因此需對其保持警覺。”
一位安徽三甲醫院感染科醫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發燒指數”只在疫情早期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后期幾乎失效,“多數人出于擔憂,可能在前期已經搜索過了”。他認為,各地真正的感染高峰肯定會在“發燒指數”高峰之后。
在疫情形勢嚴峻的北京,很多市民這周的普遍感受是“身邊的人大多已經陽過或陽康了”,記者采訪北京幾家三甲醫院發現,醫院第一波“倒下”的醫護基本從12月19日這周開始陸續返崗,之前兩周的人員緊張情況有所緩解。多名醫生反映,其所在醫院的醫護感染率至少達到了60%~80%。
圖片2022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區廣安體育館內的簡易發熱門診,消毒員正在為場地消毒。圖/視覺中國
北京目前是否已達到感染高峰?
北京衛健委最新數據顯示,12月21日,全市發熱門診接診患者6.5萬人次,較近日接診高峰7.3萬人次減少11%,發熱門診就診需求總體趨于緩和。就在10天前的12月11日,涌向各醫院發熱門診的患者還只有2.2萬人次,但這已經是在此一周前的16倍。北京一家主要收治輕癥和普通型患者的二甲醫院醫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上周醫院發熱門診平均每天接診300人次左右,這周已降至100人次。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流行病學家對《中國新聞周刊》推測,北京感染發病人數應該已經達峰,但重癥和危重癥還在繼續增長,還沒有到最高點,三級醫院還要經受二三十天“非常非常艱難的苦日子”。
這一輪北京疫情的增長速度超乎很多人預期。這位流行病學家分析,疫情一旦失控,上升曲線會非常陡直,各國情況大都如此。假設傳播指數是10,防控措施松動時有1000人感染,三天后,就會有11000個感染者。但由于市民和社會單位為了自保而調整人際接觸,比如減少到崗率、減少出行、不出去購物聚餐等,實際傳播數會比10要低不少。盡管如此,感染速度仍會很快,累積感染人數在不太長時間里就會達到很高水平。
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因為缺乏具體數據,很難評估北京的準確疫情走勢以及目前是否真的已達峰。在前述數據專家看來,考慮到奧密克戎的致病性,按重癥率0.1%估算,北京目前的感染率還到不了70%。“現在感染的主要是醫護、快遞、青壯年、打工族等”,老年人的感染高峰還要一段時間才會出現。
根據前述數據專家的模型預測,2023年春節前后,全國疫情會形成一個“真正高峰”,不同地區有所差異。總體而言,在春運期間會迎來感染小高潮,1月31日后開始緩慢下降。“在1月31日這個節點,也就是春節之后,全國平均感染率可能達三分之一,全國ICU床位需求峰值集中在12月20日到明年1月15號之間,也就是說,這期間各地可能會面臨醫療擠兌高峰,必須要提前做好準備。”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指出,中國今冬疫情會經歷“一峰三波”:從12月中旬到1月中旬將是第一波疫情,以城市為主,會慢慢上升;第二波是1月下旬到2月中旬,是春節前的人員流動造成的第二波疫情上升;第三波是2月下旬到3月中旬,春節后返崗返工。他估計,今冬人群感染率在最終會在10%~30%。
醫療機構抗原陽性未納入確診報告
專家指出,由于每日公布的確診數字太少,已無法反映真實世界的疫情傳播趨勢,因此很難對感染高峰進行準確預測,“現在只能大概估算,通過一些其他數字對參數進行校準,比如抽樣調查結果。”前述數據專家說。
他指出,國家在12月17日已將抽查感染率的任務布置下去。目前至少有江蘇、河南、山東、四川、廣東、廣西、黑龍江等十余個省份啟動了居民新冠感染情況問卷調查,問題包含近期是否有發熱、咳嗽、流鼻涕等癥狀、癥狀持續時間,以及近期是否進行過抗原檢測等。通過問卷方式粗略估算出當地新冠感染率后,數據會統一上報給國家疾控局。“但問卷中列出的很多癥狀表現難以與普通流感區分,除非自己剛自測過抗原陽性,否則很難說一定是新冠,因此這些感染率只能作為參考。”他說。
陸蒙吉指出,國內現在仍應通過核酸或抗原檢測重點人群的方式監測每日新增感染人數,因為新冠感染發展到重癥的時間差有一周,而死亡數字會更加滯后,至少要等到2~3周以后。如果單用重癥、死亡人數作為預警,預警發出時,此前一周已感染的人已可能轉化成重癥。因此,對確診數字的監測,是判斷醫療擠兌何時會發生的重要信號。
“這個問題早已在新冠疫情早期得到澄清,全球有能力進行監測的國家,一直堅持統計新增感染者,直至今天也沒有變。德國目前的核酸、抗原檢測力度有所降低,但最近一周每日監測到的新增確診數字仍接近三四萬。”他說。
在國內宣布不再統計無癥狀感染者數據的當天,12月14日,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主任李群介紹稱,無癥狀感染者、輕癥患者及疑似病例,特別是自測抗原陽性人員居家治療,無需去醫療機構就診,相關信息無法納入醫療機構填報數據中。他強調,下一步國家將繼續以中疾控信息系統網絡直報為主體,做好醫院就診病例的監測和報告。同時,依托全國流感樣病例監測系統,加強養老機構、精神病院、福利機構等重點機構聚集性疫情的監測和報告,為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這兩周來,全國不少醫院已不再要求急診和發熱門診的醫護、患者測核酸。前述安徽三甲醫院感染科醫生說,“就在不久前,醫院還規定,若發現新冠核酸陽性人員,需及時報告疾控部門,現在都在鼓勵大家不去測核酸,改為測抗原,這樣也就不用報了。”
前述知名流行病學家表示,目前,醫療機構的抗原檢測陽性者未納入確診病例報告,而核酸檢測大為減少,故上報病例數很少。此外,現在國家仍按甲類傳染病管理新冠,因此醫院要在發現確診病例后兩小時內上報,但大量接診人數使得醫療機構無法完成報告,“這可能也變相鼓勵和放任了醫療機構不報告。”
他建議,近期應把報告時限要求調整為二十四小時報告,抗原和核酸檢測陽性者均按確診病例上報,醫院也應提高核酸或抗原檢測率。
多位專家提出,參照國外經驗,中國應盡快將抗原檢測陽性者納入國家每日的確診數字統計并及時公布,否則將難以掌握疫情基本的傳播情況。
疫情監測做得較好的新加坡,早在今年1月剛面臨奧密克戎沖擊時,衛生部就把抗原檢測結果納入確診數據。第一波疫情中,從2022年1月21日至3月11日,新加坡本土病例超過60萬,其中近50萬確診是抗原陽性。近期公布的每日確診數字中,80%以上來自抗原檢測。“在香港,約有60%~75%確診病例發現自抗原檢測。”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為了確保抗原結果能及時、準確上報,金冬雁建議,中國應在國家層面搭建統一的申報系統,“當然現在先從各地開始也是一種探索”。目前,北京、浙江、遼寧、湖北等多省市都已上線了抗原申報平臺,但抗原結果僅作為一種出入憑證,與核酸結果“在出入公共場所時有同等效力”。
金冬雁補充說,從國家層面納入抗原檢測結果,意義不僅在于對疫情更好監測,也可規范勞工何時返崗,“如果確診后了,你的老板還要求你上班,你怎么辦?沒有官方權威的抗原認證,就會鼓勵人們帶病返崗,那豈不是擴大了病毒的傳播?”
在香港,截至目前,連續兩次抗原陰性仍然作為感染者解除隔離的條件。近日,多地公布了復工返崗規定,并未強調返崗前進行核酸或抗原檢測。在作為“疫情放大器”的醫院,北方某市一位三甲醫院護士長對《中國新聞周刊》說,12月初‘新十條’發布后,醫院最初要求所有感染醫護要連續兩次抗原陰性后才能返崗,現在復工不用做任何檢測,感染后一般5~7天就自行返崗,急診醫護感染三天后應復工,“發熱門診醫護很多都是帶著燒工作”。
陸蒙吉提醒,各地還應有一定量的檢測,不能太少,尤其是醫院現階段一定要加強檢測,而不是減少或放棄檢測,從德國經驗看,面對傳播力極強的奧密克戎,醫院如果堅持檢測,“院感還是防得住的”。他說,“德國院感控制相對比較好,只出現了局部院感,奧密克戎到來后,醫院和養老院暴發的大規模感染事件沒有超過疫情早期”。
病毒性肺炎是重癥的重要信號
12月16~18日,北方某市一家三甲醫院的急診科病房里,出現了十余位死亡的患者,幾天前,還只是個位數。死者多是有基礎病的高齡老年人,其中一些有多年的慢阻肺、冠心病等病史。“他們都是新冠抗原陽性,很多病人因為等不到120救護車,來醫院之前已經在家耗了三四天,到急診后已經出現嚴重的肺部感染,有的甚至已經呼吸衰竭。”該醫院急診科醫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們沒想到重癥的壓力來得這么快。”
隨著重癥高峰的到來,死亡數字也在增長。近期,國家衛健委明確了新冠死亡標準。12月20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表示,由于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呼吸衰竭為首要死亡診斷,歸類為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死亡;因其他疾病、基礎病,比如心腦血管疾病、心梗等疾病導致的死亡,不歸類為新冠導致的死亡。
他同時強調,從臨床實踐中也看到,目前奧密克戎毒株感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基礎病,真正直接死于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呼吸衰竭很少。
前述公衛專家說,死亡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導致。在臨床中,找到一個純粹因新冠肺炎導致的死亡,其實是很困難的,大部分死去的老年人都有一些基礎性疾病,感染新冠后,誘發基礎病突然惡化,比如心衰加重,然后最終死亡。
陸蒙吉介紹,德國的死亡報告表述為“與新冠相關的死亡事件”,也即感染新冠后死亡。研究表明,新冠感染后會給人的機體帶來不同層次的傷害,比如心血管損傷、心臟功能障礙、血液凝固問題、形成血栓、造成多系統炎癥反應等。
新冠死亡歸因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國際上目前主要采取兩種統計方式:一種是將陽性確診后28天內所有死亡都納入新冠死亡;另一種是新冠直接或間接導致死亡,即新冠在死亡中有所貢獻,但不一定是直接死因。美國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美國對死亡的統計非常謹慎,美國疾控中心(CDC)列出了一系列可能導致新冠死亡的各種因素并提供了相應的標準指引,還會在事后重新審視、測算死亡數據,因此一般在半年后才會將數據公布。
“是否直接死于新冠病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死于新冠大流行’,如果沒有新冠大暴發,這個人可能不會死。醫療系統真正要減少的,應該是這部分超額死亡,如果你不把它叫做新冠死亡,可以叫做次生災害。”前述公衛專家說。在他看來,目前的感染基數過大,即使病死率很低,也可能造成大量超額死亡。
多位醫生建議,無論國家對確診、死亡的統計標準如何,在醫院層面,仍應重點監測多項能反映重癥趨勢的指標,做好自我預警。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郭威對《中國新聞周刊》,同濟醫院一直在監測發熱門診每天收治的新冠感染人數,其中肺部有炎癥的患者有多少、基礎病患者有多少。
他強調,對病毒性肺炎的監測直接關系到今后醫院需要多少重癥資源,因為肺部感染后可能造成呼吸衰竭,這也是一個提前預判重癥高峰、死亡高峰的重要信號,“而不是等到病人都進了ICU,再去看需要多少張ICU床位,這時候肯定來不及。另外,如果這兩天突然一下肺部感染的患者數量激增,也可能說明新冠病毒發現了變異,短期內在某個區域出現了一個傳染力強、致病性也強的毒株。”
在他看來,現在醫院的重點要轉向提高重癥救治能力,因此監測方向是反映到醫院終端的重癥趨勢,除上述幾個重要指標,還應及時統計線上門診每天處理的患者情況。
不排除出現致病性更強的毒株
監測各種疫情數字,實質上是為了科學地認知新冠病毒。
最近,很多“陽了”的年輕人發現,隨著感染者激增,他們感染后的癥狀并不像以前想得比感冒還輕,發燒39℃以上、喉嚨吞刀片、嚴重鼻塞、全身疼,這些癥狀都很普遍。
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組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曾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2月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感染奧密克戎后,無癥狀感染者、輕型感染者占90%以上,重型和危重型的比例比較低。
但前述公衛專家提出,90%以上的無癥狀、輕型感染者中,真正的無癥狀占比到底有多少?據他個人觀察,身邊的感染者中至少有一半的人會發燒、咳嗽或嗓子痛。
中華預防醫學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疾控中心原副主任馮子健在此前的講座中談到,目前數據表明,奧密克戎感染以后,發生無癥狀感染者比例在50%以上,還有接近50%的感染者雖有咳嗽、咽痛、頭痛、流涕、發燒等癥狀,但比較輕微。“這個數字可能是相對準確的。”前述公衛專家說。
張文宏團隊在“華山感染”公號發文分析稱,由于不再核酸全檢,無癥狀的比例無法得知,當感染基數龐大的時候,比例很高的無癥狀會被“忽略”,仿佛每個感染者都會有很難受的癥狀。
國家藥監局疫苗及生物制品質量監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室主任陸家海對《中國新聞周刊》建議,應盡快在全國不同地區啟動流行病學調查,對近半個月內各種因新冠感染引起的臨床特征,進行深入地流行病學分析,比如,有多少是真的無癥狀,各醫院感染病例是多少、有多少是老年人、多大比例接種了疫苗、重癥臨床特征有具體哪些表現,感染后引發心血管問題的患者有多少,新冠與不同次生疾病間關系是什么,及時公布調查結果,引導大眾正確應對,“這才是‘新十條’后,各地應真正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陸蒙吉認為,新冠病毒的致病性是相對的。他分析,在奧密克戎出現之前,原始毒株進化的趨勢主要朝著傳播力增強、免疫逃逸性增強的方向突變。這個過程中,“因為很多人有了免疫力,看起來病毒變異后對這部分人群的致病性越來越小,但對缺乏免疫屏障的人而言,病毒的沖擊力是越來越大的。”
在德爾塔之后,奧密克戎的出現是非常特殊的情況,學術界目前對它為何產生仍有討論和爭議,和阿爾法、德爾塔相比,奧密克戎的免疫原性已截然不同,有30多個位點突變,“僅從關鍵片段看,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不同的病毒”。幸運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它對下呼吸道的侵入減弱,致病性要弱于德爾塔,這也為各國放開提供了時機。
不過,陸蒙吉警告稱,從長期來看,病毒進化的一個基本規律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致病性逐漸減弱,但不排除未來一定不會出現傳播力更強、同時致命性更強的突變株。實際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群針對奧密克戎形成免疫力,奧密克戎的傳播會趨于弱化,不排除德爾塔卷土重來的可能性,“德爾塔目前還沒有徹底消失,只是在局部地區小范圍傳播”。
現在,他最擔心的是,在中國還沒建立起足夠免疫屏障的老年人中間,當病毒在短期內指數級傳播時,很容易篩選出一些新毒株。他建議,未來不僅要監測與重癥率、死亡率等與致病性相關的數據,也要密切監控病毒的變異,按一定比例抽檢陽性樣本并做序列分析,尤其要重點關注接下來三個月第一波高峰期間,各地是否在傳播中出現了致病性更強的變異株。
(記者:霍思伊)
- 原標題:春節前后全國或達感染高峰,無癥狀感染者到底有多少?
- 責任編輯: 房佶宜 
-
上海:鼓勵引導外來務工人員留滬過年
2022-12-25 07:34 -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8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
2022-12-25 07:22 聚焦三農 -
北京:千方百計降低病亡率
2022-12-24 22:06 抗疫進行時 -
廣東省運會假球事件16人被問責,省體育局局長被免職
2022-12-24 21:53 中國足球 -
新疆伊寧縣發生一起井下坍塌事故,18人被困
2022-12-24 20:24 -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舉行,習近平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
2022-12-24 18:23 觀察者頭條 -
李家超:香港與內地爭取明年1月中前通關
2022-12-24 17:01 香港 -
東莞:每日新增感染者達25-30萬
2022-12-24 16:43 抗疫進行時 -
倒賣防疫物資的縣委書記,出鏡懺悔
2022-12-24 16:12 廉政風暴 -
各地方艙醫院現在怎么樣了?
2022-12-24 15:39 抗疫進行時 -
寧都起義最后一位親歷者,109歲老紅軍趙世新逝世
2022-12-24 15:11 -
今日14時開始售票!新成昆鐵路12月26日全線貫通運營
2022-12-24 13:26 高鐵世紀 -
全球首架C919自12月26日起開始100小時驗證飛行
2022-12-24 12:48 中國大飛機 -
中央財辦副主任:我國經濟已挺過了最困難時刻
2022-12-24 11:04 觀察者頭條 -
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今天開考,報考人數474萬
2022-12-24 08:51 中西教育 -
呼和浩特醫療機構全面取消查驗核酸結果
2022-12-24 08:08 抗疫進行時 -
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今日開考
2022-12-24 07:56 中西教育 -
國家郵政局:各寄遞企業不得在部分地區停止服務
2022-12-24 07:45 -
民政部要求做好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醫藥保障工作
2022-12-24 07:37 抗疫進行時
相關推薦 -
“中國真出手怎么辦?企業緊張研判…” 評論 25“德國特朗普”仍有幻想:挨美國打,先別還手… 評論 93要么續約,要么賠錢!斯洛伐克威脅報復 評論 105中方黑客盯上“美方制裁名單”?外交部駁斥 評論 30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評論 101最新聞 Hot
-
“中國真出手怎么辦?企業緊張研判…”
-
“僅用15年,中國就達到這一驚人成就”
-
福山拱火:美國沒法部署足夠軍力阻止中國,得拉上日本
-
俄方明說:只有美國贏了
-
胖東來公布員工結婚執行標準
-
馬斯克“炮口”轉向英國:重新選舉吧
-
“墨西哥此舉是針對中企”
-
“鉆不了了,寶貝,鉆不了了”
-
“顧問苦口婆心地勸,拜登仍決定否決日鐵收購”
-
九成純電動,“首個停售燃油新車的國家將誕生”
-
特朗普:我為什么要放棄TikTok?
-
“德國特朗普”仍有幻想:挨美國打,先別還手…
-
巴勒斯坦學者:關于加沙的聲音少了,但我們不是簡單的傷亡數字
-
用戶集體起訴Siri“偷聽”, 蘋果愿賠“9小時利潤”
-
馬斯克捐贈1億美元股票,直說了:年終稅務規劃
-
特斯拉歷史首跌,比亞迪緊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