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農夫”的新活計
最后更新: 2022-10-21 14:52:25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需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的農業強國。在上海,正有一批年輕人甘愿回到郊區農村當農民,辛苦并快樂著,艱難又執著著。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人向智慧農業生產者、經營者華麗轉身,科技種田、綠色農業成為這批現代都市農人的新追求。
一 ,邊喝咖啡邊種田
“我一周感覺要工作8天。”35歲的王金悅笑稱自己是個“老農民”了,田里的活幾乎都拿得出手,“你看,我們大棚里剛種下上海青、生菜,還栽種了梨樹。但實話實說,種蔬菜的利潤很低”。他給農場起了個名字,叫“點甜”,寓意農業生產有點甜。
“2010年我從上海師范大學應用化學專業本科畢業。剛開始時,選擇了自主創業,跟朋友一起做互聯網旅行平臺。家里給了我一輛車,我把車賣了,作為創業的第一筆資金。我父親就是個地道的農民,家里承包地里的活都是他在操持。兩年后,我退出了創業,到市區一家網絡公司當起了白領,那段日子還算平靜,也蠻愜意的。”王金悅說,每次回到村里,父母親還有村里那些看著他長大的老人們,常常會在他耳邊嘮叨:“等我們死了,誰來種田啊。”
王金悅
“種田累,種田苦,種田沒出息,是我從小聽到大的一句話。跳出農門,也是老一輩村民對孩子的最大愿望。但是,眼看年輕人一個個地搬離了村子,誰來種田的問題,只要稍稍對家鄉有一點感情的人,不可能不去思考。”當他告訴家人想回家種地時,父親沒有多說話,但臉上的表情顯然是擔心多于高興,生怕他吃不了這份苦。其實,自從有了回村工作的念頭,王金悅就已經下定了決心,要做一個不同于父輩的現代農民。
從市中心驅車走中環、滬金高速,轉申嘉湖高速,再沿松衛公路一路往南,就到了金山區亭林鎮周柵村。“點甜農場”占地約400畝。“我一般早上4點半起床,大冬天時稍微晚起半個小時,5點多肯定到農場了,一直要忙到星辰滿天才回家,一周7天真的不夠用啊。”王金悅說,農場有40多個職工,其中20多個人是“坐辦公室”的,他的理想以及他正在費心費力做的,就是用電腦或手機完成全部的犁地、播種、施肥和收割等農活。20多個年輕人是他從全國各地招來的,組成了“點甜農場”的研發團隊,旋耕機器人、作畦機器人、播種機器人、澆灌機器人、除草機器人、收割機器人,本領越來越精細、能干的“種田機器人”被他們推向了市場。北斗導航系統和5G信號能夠讓這些機器人的行動誤差保持在5厘米以內,通過圖像識別和大數據算法,再復雜的農活也能做得像農家老把式那樣精準、到位。
王金悅說:“創業難,投身農業科技更是難上加難。剛入行時一沒資金,二沒技術,三沒客戶。我父母把在市區的一套兩室一廳房子賣掉了,給我作啟動資金。我們研發的第一臺‘種田機器人’是專做蔬菜無公害栽培植保的,金山區媒體報道了這項成果,沒想到市農科院慕名找到我,成為我們農場的第一個客戶,一下子收入10多萬元。這兩年,我們的‘種田機器人’已經遠銷世界各地,你看,今年訂單量的總值就達5000多萬元呢。”
這幾天,王金悅更忙碌了。“我一周有4天要去虹橋商務區,在那里租了5000多平方米的辦公場地,我考慮將來把技術和銷售部門都搬過去,畢竟那里離市中心近一些,更方便與國內外的客戶打交道。我們的研發團隊也要擴充到200多人,已經不斷有應聘的年輕人了。”他說,穿上西裝和皮鞋,坐在電腦前邊喝咖啡邊種田,已不是夢想。
二 ,持“新型農民證”上崗
“我喜歡穿高跟鞋,喜歡穿裙子,但現在連這樣的個人愛好也變成奢望了。一年到頭幾乎都是T恤衫、牛仔褲,這成了我的‘標配行頭’。”說這話的人叫張勤美,是上海御郊農業合作社的“大管家”。她從昔日的都市白領跳槽轉身為地地道道的現代農民。
今年秋分那天,張勤美成了大忙人。“一早,我們新場鎮舉行豐收節活動,各個農業合作社都拿出自己的招牌產品。我們社主推的陽光玫瑰葡萄特別受歡迎,活動開幕式一結束,就有人提出要到我們大棚里實地參觀。路很近,離新場古鎮才5公里。沒想到,呼啦啦開過去幾十輛車,足足有一二百人,買走了幾百斤葡萄。雖然葡萄已經快要下市了,但很多來參觀的市民連聲說,明年一定要趕早來。”張勤美說,合作社里的葡萄就像自己的孩子,長勢喜人了,豐收了,熱銷了,這是她最開心的時刻。但是,作為專業的葡萄種植戶,她的苦和累一般不向外人透露。
張勤美
“去年7月下旬,臺風煙花襲擾上海,狂風暴雨把我們好幾個大棚都吹掉了。那天早上天剛亮我就到了合作社,眼前的景象讓我一下子濕了眼眶。快要長熟的葡萄被吹得一粒粒在地上滾動,根本找不到能成串的。雖然有大棚,但遇到極端災害性天氣,根本扛不住。我們農戶還是得靠天吃飯啊。”她說,正是因為有苦有樂、有甜有咸,才構成了生活的多姿多彩。“我們有350畝地,200畝種葡萄,剩余的田里會栽桃樹、枇杷樹,還會在冬季搶種一些上海矮腳青、有機花菜等。5月份枇杷熟了,6月份開始摘葡萄了,到了7月份又要摘桃子了。區農協會是我們的后盾,我們還有品牌聯社,現在我們合作社的葡萄有個統一牌子,就叫‘浦東葡萄’。”
張勤美的家在新場鎮新南村,一座三層的小樓。家里的農活和家務事只能交給公婆了。“我們家五口人,公婆、我們夫妻倆,還有一個兒子。”剛過40歲的張勤美說,自從嫁到這個村里后,一直沒有下過田,更沒想到以后自己也會擁有“農民”的身份。“我中專讀的是財務,之前在市區一家公司做了多年的會計,也算是個白領吧。一個偶然的機會,跟著朋友去葡萄園,看到青色的、紫色的、黃色的、紅色的葡萄鮮艷誘人,再聽說種植葡萄市場前景看好,于是就踏入了這一行。”她說,自己是受老板委托負責這家合作社的經營管理,還拿到了鎮里統一培訓后頒發的“新型職業農民證書”。
2019年,張勤美進入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農民大專班”,這是專為滬郊農業生產經營者開辦的學歷教育班,雙休日全天上課,平時上網課,頒發國家承認的大學專科文憑。“現在必須要做個有知識的農民,才能把田地種好,把果樹栽培好,把農場經營好。信息化時代了,農民不僅要會拿鋤頭,還要會敲鍵盤上互聯網。”她說。
三 ,共享菜園打造新農人
80后的陳賢出生在奉賢農村,大學讀的是工商管理,畢業后自然就干起了“企業管理”。他說:“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從小房前屋后就是農田、魚塘、飼養場。我跟伙伴合開了一家養雞場,用的是我們臺灣地區的雞苗,也是當地的品牌雞,叫‘紅標土雞’。那時在久光、綠地等全市六七十家精品超市都有賣。雞的生長周期約100天,我們要保證每天銷售500只以上,所以存欄數就達到了5萬只以上。上海人很喜歡這個牌子的雞,因為它不是雜交的,品種比較純,體型也適中,出鍋時滿是雞肉的鮮香味。”
“幾年后,我又與合伙人辦起了‘岱柏農業合作社’。我是兩個大股東之一,另有12名小股東。”和陳賢交流時,他會不時地提及“一號文件”。他說:“早幾年,中央每年的‘一號文件’都是事關‘三農’的,當時我就覺得農民的好日子來了,投身農業的前景一定會非常好。”
從浦星公路一直往南,到團青公路再往東,就到了奉賢區青村鎮北唐村。“2013年,我們合作社到這個村包了500畝地種水稻。南粳46號是單季的優質稻,畝產在1500斤左右。一季稻子收割完了,我們就接著種一茬蠶豆,等豆子熟了也不用收上來,而是把它們都打爛到地里做肥料,接著種水稻。這樣純綠色的稻米,煮出來的米飯能不香,能不吃一大碗嗎?”
陳賢
最令陳賢津津樂道的是黃桃,在青村鎮解放村,他的合作社建了個350畝地的桃園。進入10月份,已經沒有一棵桃樹掛果了。他指著一片還未結果的桃樹說:“桃子是多年生植物,從育苗到采摘要4年,周期很長。2019年我們在苗圃里開始育苗,到了2020年1月,我們把樹苗引入果園,今年第一批黃桃正好上市。我們主打的是‘錦繡黃桃’,采摘期就是8月5日到25日這么半個月多一點時間,每只有6到8兩呢。當然,我們也有其他品種的黃桃,早一點的,6月下旬就可以采摘了,晚一點的,到9月下旬還能吃到。”沒想到,陳賢還是改良黃桃的能手。他說:“栽種桃樹最怕‘三老’。一是樹老,樹齡長到第15年,輸送養分的能力就要差很多,到了第18年基本上就結不出什么好果子了。二是人老,以前村里種桃樹的都是些老人再帶個把小工,3個人年齡加起來超過200歲,很多人根本不懂科技栽種。三是地老,果園不像稻田,可以每年幾次耕田犁地,但是,不讓土地有修復的機會,結出的果實也不會好吃。我入行后發現,桃樹都是呈‘開心’狀的,就是樹枝向兩邊橫向生長,很矮小也很密,不利于機械化施肥、除草。后來,我們就跟市農科院合作,請專家來指導,把樹形改良成Y形,讓它盡可能向上生長,這樣,樹與樹的間距也大了,在一排排桃樹間可以辟出作業道路。2019年我們建成了234畝的標準果園,接下去還將把128畝果園改為標準園。我們的奉賢黃桃已經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了。”
除了水稻和黃桃,岱柏農業合作社還有個公眾號,打理人是陳賢的妻子,也是被他拉來轉行當農民的。這個公眾號名為“星農人共享菜園”,理念是讓都市人體驗當農民的快樂,圓自己“有一塊農田”的夢想。他說:“我們在錢忠村里有600畝的蔬菜基地,是綠葉菜的市級標準種植園。我們為會員開辟了‘都市農莊’,采用認養模式,每戶20平方米,按季節栽種不同的蔬菜,可以托管給我們栽種、施肥、管理和收割,平時自己有空也可以一家人來當一天現代農夫,給莊稼澆澆水、拔拔草,過一天農家生活。每月我們會為會員配送2次蔬菜,有6到8個品種,七八斤重。”公眾號上有個最新推送:“星農人共享菜園迎來了一群活潑的小伙伴,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孩子們戴上可愛的植物發夾,開始了愛樂寶親子自然營——走近大自然為主題的戶外親子體驗活動……”
- 原標題:都市“農夫”的新活計
- 責任編輯: 黃濤 
-
以上海命名的這個獎,對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來說有何特殊意義
2022-10-21 14:46 上海觀察 -
黨的二十大主席團舉行第三次會議 習近平主持會議
2022-10-21 14:39 聚焦二十大 -
他們來自基層一線:見證時代發展,用平凡創造“不凡”
2022-10-21 14:38 聚焦二十大 -
軍事醫學與藥物化學專家陳冀勝院士逝世
2022-10-21 13:22 -
生態環境部:中國向國際社會的這一承諾,已超額完成
2022-10-21 11:48 聚焦二十大 -
生態環境部談中央環保督察:總書記親自審閱每一批督察報告、整改方案
2022-10-21 11:13 聚焦二十大 -
生態環境部:中國全面禁止洋垃圾進口,已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
2022-10-21 10:45 聚焦二十大 -
“中國成大氣環境質量改善速度最快國家”
2022-10-21 10:40 聚焦二十大 -
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第五場記者招待會
2022-10-21 10:00 聚焦二十大 -
國家衛健委:昨日新增本土158+638
2022-10-21 09:07 抗疫進行時 -
人民日報仲音: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2022-10-21 08:02 聚焦二十大 -
上海昨日新增本土無癥狀13例
2022-10-21 07:56 抗疫進行時 -
黨的二十大代表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022-10-21 07:24 聚焦二十大 -
女子衣衫不整坐在廣場草地上,警方通報
2022-10-21 07:21 網絡謠言 -
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2022-10-21 07:16 聚焦二十大 -
東北地區陸續開啟冬季供熱
2022-10-21 06:54 能源戰略 -
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第五場集體采訪
2022-10-20 20:23 聚焦二十大 -
中聯部:不會“輸出”中國模式,也決不接受頤指氣使的說教
2022-10-20 16:22 聚焦二十大 -
二十大報告里,上海讀到了這樣一本“賬”
2022-10-20 16:13 聚焦二十大 -
二十大時光 | 上海大學思政課教師: 辦好“大思政課”,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2022-10-20 16:06 聚焦二十大
相關推薦 -
他倆赴北卡最后沖刺,僅“幾步之遙” 評論 107伊朗最高領袖警告,美國:我們約束不了以色列 評論 123“非洲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國提供重要投資” 評論 53上萬個政治團體砸錢,2024美國大選已花費147億美元 評論 168觀學院直播廳:美國大選前夜透視 評論 50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