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首部海外維和紀錄片《藍色防線》:戰士們自己拍了350小時素材
最后更新: 2020-09-17 17:40:57【采訪/觀察者網 徐蕾】
“一發炮彈打到我們1號院的2號哨樓。”
“我們這個步戰車被火箭彈給擊中了。”
“有沒有滅火器滅火器?”
這是真實的場景,它很遠,因為我們生長在和平的國度;但它又是如此近,因為在那里奮戰的人,是中國軍人,也是兒子、丈夫、爸爸……
即將在9月18日上映的《藍色防線》,是中國首部海外維和戰地紀實電影,記錄了我國維和部隊在南蘇丹的真實經歷。該片歷經5年跟蹤拍攝,橫跨中國和非洲大陸,真實展現了我國第一支成建制維和步兵營,在南蘇丹的戰火紛飛中保護當地難民營安全的故事。
觀察者網采訪了《藍色防線》的導演劉欣,通過她對拍攝、制作的講述,看到真實又殘酷的影片背后,對人性、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與關懷。
觀察者網:點映場很多觀眾都感動哭了,你對于觀眾反應有預期嗎?
劉欣:還是有一定預期的。但實際上做片子的初衷也不是為了賺大家的眼淚。片子本身的情緒張力是比較大的,其中也有軍人的克制跟隱忍,所以我一直覺得我們在創作手法上,很多時候是在壓抑觀眾的觀看情緒,而不是在釋放。這種壓抑的感覺會更讓人難受。
我也看了一些評論,大家會下意識地把《藍色防線》跟《紅海行動》,包括《戰狼》去對比,我是覺得,確實《紅海行動》和《戰狼》都是有那種明顯的哭點,或者說情緒釋放的一個點,但可能《藍色防線》比較不同的是,它一直在壓著。
除此之外,劇情片可以通過人物和情節的設置來讓觀眾在觀看中壓制或者釋放情緒,但紀錄片是基于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這個世界里有各種的條條框框相互牽制著,就像兩位烈士犧牲后戰友想沖上去干一仗,這本是一個樸素的人的情緒,但作為維和軍人他們不可以也不能這樣做。所以我一直認為我關注的其實是一個個體的內在和外部世界的沖突,外化形式可能是一個軍人他先是一個人,有人的喜怒哀樂,也有家庭的愛和牽絆,但是他又是一個軍人的身份,在很多情況下他不僅要壓制一些情緒,甚至還要割舍一部分情感。進一步推進就是一個維和部隊到達一個陌生又充滿沖突的國度里,維和的初心與冰冷的“維和三原則”之間的沖突。正是這種情緒張力的不斷外化,推進著這個片子的敘事。(維和三原則:當事國同意、中立、非自衛或履行授權不使用武力)
觀察者網:您剛剛講到《戰狼》跟《紅海行動》,我看的時候也想到關于海外行動的一些電影,比如像美國就拍了挺多的,《黑鷹墜落》之類;像韓國,前幾年有一部把維和行動當偶像劇拍的《太陽的后裔》,也是刷了一波軍人熱。所以也想和您聊下《藍色防線》作為一個紀錄片,在題材、拍攝上,跟上述一些片子不一樣的地方。
劉欣:對,我想在剛才的回答之上更貼合你的問題補充一些。因為咱們這個片子其實還有非常大的“機緣”。我起初拿到的是350小時左右維和步兵營內部的素材,這些素材都是由戰士自己拍攝的,從第一批到第三批跨度三年的時間。從創作層面,這種視角的獨特性是我之前從來沒有在其他片子里看到過的。
觀察者網:這個我看的時候一開始也挺好奇,很多地方很危險,你們攝制組怎么樣跟著拍?原來都是戰士拍的?
劉欣:對,是士兵自己。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在整個敘事上,完全是以軍人的視角。這樣一個選擇對于我個人來講也是因為我父母是軍人,我的成長過程中跟他們有很多意見相左,或者價值判斷相左的地方,我也是通過這個片子更理解軍人這個群體,更理解我父母了。
本文圖片均為預告片截圖
觀察者網:我注意到片子中有幾幕,維和士兵在和難民營的孩子互動,比如說跟他們一起看報紙,教他們中文,還有好像是打太極拳?
劉欣:對,是教武術。
觀察者網:這些畫面還挺溫馨的,跟后面一些殘酷的鏡頭比,相對來說是很溫柔的。所以平常沖突比較少時,這是戰士們的日常嗎?
劉欣:你可以這樣理解。我做這個片子之后,也對維和這個事情產生了一些想法上的改變。比如說我們之前覺得維和一定是國家行為,或者國際行為,但看似一個很大范圍的國家行為,最終真正實施的是每一個個人。到這個片子里,就是每一個士兵。所以我跟維和士兵們聊天發現,可能因為中國現在整個社會條件相對比較好,所以他們對于一些基本人道主義的判斷標準相對較高。而且他們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孩子,當他們到了南蘇丹,看到跟自己孩子年紀差不多大的孩子,因為喝不到水或者吃不到食物變成皮包骨的時候,會產生作為一個人本身的憐憫心。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會覺得這些戰士特別可愛,他們不是在機械地執行任務,而是真的把自己的一些情緒融入到這里,然后跟這里的人打交道,這是人跟人之間非常本性的一種連接。
觀察者網:對,我對片子里一句話印象挺深的,說“那邊的人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那邊的孩子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希望”。
劉欣:這是姚道祥說的,因為他的孩子預產期就是在7月11號,所以他很自然地會想到這些。他知道他的孩子即將出生在國內,是和平的,但是南蘇丹這些孩子怎么辦?所以到最后看似是一個國家、國際行動,實際上全都是個體的情緒交融,這是當時我蠻觸動的一點。
觀察者網:片子的高潮是2016年7月,政府軍跟反政府軍沖突升級。很多人看到這里戰士受傷、搶救,最后有人犧牲的時候,特別感動,特別心酸。現場應該比鏡頭展現的更殘酷一點,有沒有鏡頭沒有展現的細節?
劉欣:在救援過程中,絕大多數素材是用了的。個別的沒有用,是因為擔心烈士的家屬看到會受不了。我們在整個拍攝過程當中,也完全沒有考慮去觸碰烈士家屬這個點。因為2016年到2019年初,已經過了三年,其實人家可能慢慢從傷痛中逐漸走出來,并且開始有新的生活了,并不太想消費或者說重新刺痛他們。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盡量去把事情敘述清楚,但是不要去觸碰一些可能會讓他們非常難過的畫面,這是當時一個原則。
觀察者網:打電話通知家屬戰士犧牲的那一幕,特別壓抑。
劉欣:對,楊樹朋(注:犧牲戰士)的老婆麗娜,當時不是第一次知道消息,最開始是微信給她發的。我印象中我看了微信截圖,當時麗娜就是說了一句,大概意思是,沒有太糾著這件事在問,而是說現在在打仗,希望其他所有將士平安。我當時看到瞬間,完全哭得不行了,那天晚上都沒有太睡得著覺。所以后來有人問我,對于打電話橋段會不會感動哭,我仍然會很感動,但是我覺得力量已經沒有第一次看到麗娜截圖時那么強了。我覺得不光是軍人,包括他們的親人家屬都是一起承擔這種付出、犧牲的主體。
當時也有考慮要不要把微信截圖那一段加進去,后來還是覺得應該克制一點,我們自己知道就好,所以在處理上還是盡量把握分寸。
觀察者網:我們知道拍攝歷時5年,您剛剛也提到,收到的影像資料非常多,但是最終片子不到兩個小時。對素材選擇上,是因為2016年沖突最激烈,所以就選擇了那個時間段?
劉欣:可以這樣認為。我們當時拿到的350個小時素材是跨度3年的,相當于3批維和步兵營的素材。2016年沖突是比較大的,但實際上,片子里面第一批跟第三批的素材我們都有涉及,只不過敘述的主體大家可能看不出來,因為全都混在一起了。主要還是想說清楚整個維和步兵營的形象,稍微可能會更多關注2016年那一場交火。但是整體上,我們前半部分還是需要讓大家知道一些基本信息,比如說我們為何為什么要去維和?我們現在講的維和跟其他維和的不同在哪?維和到底是什么?面臨的危險跟沖突在哪?正是因為前面鋪墊得比較好,所以大家在看2016年的時候不會有那么多疑惑,如果前面講的不清楚,大家就不會在情感上或者理性上進入后面的故事敘事。
觀察者網:拍攝后期的局勢是不是比2016年有所緩和,維和士兵在那邊相對安全一點?他們主要工作有沒有變化?
劉欣:之后進入相對平和的階段,主要就是把2016年交火期間的難民進行安置跟疏通,再往后更多的是一些人道主義援助,比如義診。他們仍然會執行一些武裝護衛的任務,就像片子里放的長巡(長途巡邏)之類,然后保證這個地方的糧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幫他們打水。那邊的水質量非常不好,這點還蠻艱難的,打來很多水都是需要發放給難民的,留給步兵營自己的水非常少,每人每天是定量的。
更多是人道主義的一些援助,包括魯成軍,他兒子所在的小學跟當地的一個小學進行了一些藥物上的捐贈。還有女兵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去接觸婦女跟兒童。因為如果都是男兵的話,南蘇丹整個的文化,尤其是性別文化相對還是比較保守。我們既然過去維和,肯定要尊重當地的一些風俗習慣。之前有剪進去一個橋段,我們的女兵跟聯合國其他工作人員一起給南蘇丹難民營里的夫妻進行性別平等的教育宣講。因為南蘇丹的婦女是蠻辛苦的,不僅每天照顧家里做家務、工作量很大,而且容易被家庭暴力。這些之前我們有想去講,但是因為片子的容量有限,如果講太多碎的東西就很容易分散掉注意力,還是決定拿掉了,但如果有機會,還是希望把這些都說出來。
觀察者網:紀錄片比起電影會更小眾一點,拍維和行動又很耗時耗力,過程非常危險,當初為什么想做這樣一個紀錄片呢?
劉欣:我覺得這個可能跟我前幾個項目不太一樣,前幾個偏作者型,自己操控度比較大。當時我看了內部很多素材,直接就覺得基本在市場上是沒有看到過的,而且可能有一些甚至是涉密的。當時就本能地覺得,這個題材是非常難得可以觸碰到。
第二個就是這些士兵拍攝的素材很打動我,我看到了能把它做好的可能性。
第三個就是我一直想去講的一個,個體跟外在的沖突。我是2017年回的國,在之前我一直覺得,好像社會或者世界的發展趨于和平了,和平了70年。大家都從比如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變成了國際主義,好像國家跟國家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了,我們都成了世界公民。但2017年特朗普上臺之后,突然讓我意識到好像不是這樣的。所以我當時也有去反思,當時所在的美國跟我成長的中國這兩種體系、文化、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最終還是決定回國,因為內心是更認可,所以才會回來。
我認為如果不去討論人的權利跟義務,沒有邊界地強調個體的自由是沒有價值的,這也是當時我特別想做這個片子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和一個士兵聊到關于個體對于自由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兩種選擇。我問他說,咱倆是同齡人,你選擇成為一名軍人服從于一個更大的集體,我選擇更多擁抱我的個性,你怎么看待我這樣的人?他跟我說,我弟弟和你是一樣的,都喜歡去張揚個性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也有分歧,但我現在越來越理解兩種選擇都值得被尊重,而且我會認為我的選擇或者說可能的犧牲是為了讓你和我弟弟這樣的人活得更好更自由。
我當時聽了之后挺受觸動的,所以我特別想表達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每個人的選擇對于這個時代的發展,對于國家對于社會的發展都是有不同維度的作用,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禮記》里有一句話,叫: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說這個天下是人人所共,我們要共同去保護、維護它。2020年疫情開始,所有人都意識到這句話的重要性,中國人傳統的哲學觀之中就帶有這樣“大同”的理想。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時代,尤其是意識形態沖突加劇的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更應該被關注,或者說其實更是一種終極關懷。
觀察者網:我們正好聊到人類命運共同體,聊到個體、外在,國家、國際,義務、責任。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關注中國對國際責任的承擔,這類電影、紀錄片也越來越重要了。所以在制作過程中有沒有特別考慮,要怎么去呈現除了軍人個體之外,中國在國際上的角色?
劉欣:沒有刻意去考量或者著重呈現這部分。因為我一直都覺得維和這個事情的高度本身就是一個終極關懷,而且這個片子客觀存在的主要背景就是我們國家派出第一支常備成建制維和部隊。就像我剛才說的,看似是一個很大的行為,但實際上會落實到每一個個體,然后每一個個體之所以會做出選擇,跟個體所在的國家社會,包括我們成長起來的中國文化里面傳統的天人觀是很有關系的,所以我不需要刻意地去考量。假如我目的性較強地去思考和呈現這一點,那片子可能做出來,你們看到的就會窄。所以我寧愿它是一個更發散的,更偏終級關懷的東西。
創作上,我之前幾個片子也都有用到"新聞線"的手法。考慮到維和是一個國際行為,所以肯定要去還原2016年的國際局勢和輿論氛圍。這就是為什么加了很多新聞內容去進行這一方面的背景營造。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蠻有趣的一點。我們維和部隊沒有撤退并且在內戰情況下保護了當地難民,這件事情我居然只找到CGTN在說。可能國際新聞就上升到一個國力的競爭、國際輿論的競爭,一個話語場的問題。所以當時我真的覺得,好吧,既然你只有CGTN,我就只放CGTN。雖然是我們自己的媒體來報道,其他國家不愿意報,但是我把它完整地放在這。這條新聞線索也有點暗示了我們國家在國際輿論場的一個弱勢情況。
觀察者網:對,其實像我平常做國際新聞,會發現很多這種情況,有一些事情西方媒體會選擇性無視。我們也一直在做這件事情,想要把一些被西方弱化的聲音說出來,我們認真地去報道它,就是把這種聲音說出來。
編后記: 9月14日,聯合國難民署公布,在過去8個月里,大約25448名南蘇丹難民已經從鄰國返回家園。最新數據顯示,自2017年11月以來,自發組織返回南蘇丹的難民總人數為326481人,其中2018年9月簽署恢復和平協議后返回的難民為205795人。南蘇丹正努力從戰亂中恢復,但距離和平還有很遠的路要走。維和部隊也還在那里堅守著。
《藍色防線》全片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真實、殘酷,但又極具溫情。通過對導演的采訪,了解全片拍攝、制作背后的故事和考量后,更加理解了影片對于人的關懷、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責任編輯: 徐蕾 
-
煙臺警方回應“鮑某某案個別民警執法不規范”
2020-09-17 17:31 基層治理 -
充分發揮人大在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李強在這個會上提要求
2020-09-17 17:23 上海觀察 -
安徽通報“鮑某某案”中韓某某戶籍年齡變更違規問題,12人被處理
2020-09-17 17:14 廉政風暴 -
鼻噴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 有何不同之處?
2020-09-17 17:10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情牽三湘 習近平在湖南的那些暖心瞬間
2020-09-17 16:43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
與總書記一起重溫“半條被子的溫暖”
2020-09-17 16:37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
美國司法部起訴5名中國公民,外交部回應
2020-09-17 16:08 中美關系 -
全球新品首發集聚,中外企業分享“雙循環”機遇
2020-09-17 15:59 上海觀察 -
字節跳動稱關于TikTok交易需中美兩國批準?外交部回應
2020-09-17 15:55 -
上海:從線上工博看5G應用第一城
2020-09-17 15:51 上海觀察 -
外交部:將根據形勢發展作出必要反應
2020-09-17 15:42 中美關系 -
鮑某某律師執業證書被吊銷
2020-09-17 15:31 依法治國 -
公安部:決定對鮑毓明驅逐出境
2020-09-17 15:25 -
兩部門:現有證據不能證實鮑毓明構成性侵犯罪
2020-09-17 15:10 -
鮑毓明涉性侵養女案調查結果公布
2020-09-17 15:07 依法治國 -
“中國潛艇之父”鄧三瑞因病逝世,享年91歲
2020-09-17 14:33 -
哈爾濱2名司機因變道起爭執,一人被鈍器毆打致死
2020-09-17 13:47 -
字節跳動:簽署最終協議需中美雙方批準
2020-09-17 13:31 大公司 -
法庭輕判15歲暴徒,港律政司申請復核成功:改判勞教
2020-09-17 13:21 香港
相關推薦 -
受中國影響,澳企要在稀土加工業務上發力了 評論 4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58“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92“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42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