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撓米成:當機器通過看臉就認出你是誰,真的安全嗎?
關鍵字: 人臉識別人工智能AI身份驗證人臉識別風險網絡安全【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撓米成】
隨著iPhoneX中FaceID(人臉識別解鎖)功能的推出,人臉識別就開始火起來。如今,科技公司更是告訴我們“刷臉”將成為生活的日常:開設銀行賬戶、辦理酒店入住、小區門禁,手機解鎖、移動支付、肯德基點餐,人臉識別將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先不要激動,暢想還沒多久,24日發生的一幕似乎要澆上一盆冷水,在GeekPwn2017國際安全極客大賽上,90后女黑客“tyy”利用設備漏洞,僅用時兩分半就騙過了人臉識別系統,打開了門禁。
90后女黑客“tyy”現場演示
當美好的未來和殘酷的現實交織在一起,我們也不得不再次思考那個問題:當機器通過看臉就認出你是誰,真的安全嗎?
人臉驗證,真的更安全嗎?
至少專家是不看好的。“目前所有互聯網認證技術中,生物識別認證是最不安全的,”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會長談劍峰在媒體上公開表示。“有人認為,生物特征在自己身上具有唯一性,因此,生物識別認證技術應該是安全的。但很多人沒有想到,這種唯一性也意味著,生物認證信息一旦“丟失”就不可再生”, 談劍峰說。
從技術層面看,不管是人臉、指紋、聲音還是虹膜,這些人類的生物特征都不適合作為遠程身份驗證的安全密鑰,因為它們太容易被仿造了。無論你擁有的是志玲姐姐的臉還是鳳姐的臉,雖然在你自己看來這是獨一無二的物理特征,不可能被仿造被復制,但是對于計算機而言,這些特征就是一串0和1組成的數字,或者說,是一串密碼。而且,普通密碼不安全了不喜歡了,還可以重新改;但是生物特征信息被盜用后,不可能從物理上修改人的特征來修正密碼,因此無法再次使用。
而在眾多生物識別技術中,人臉識別又是技術風險最大的。虹膜、指紋等生物識別技術都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以在很長時間內保持穩定,也不易受外部干擾影響。而人的臉部特征則不然,有的人喜歡化妝、有的人愛佩戴飾品,這些都會使得臉部特征發生改變,除此之外,整容、受傷、過敏、年齡增長等因素都會對臉部的識別產生影響,成為潛在的技術風險。
人的臉部特征容易復制也是問題之一。目前,復制指紋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在某電商平臺輸入“指紋膜+打卡”就可以輕松找到若干賣家兜售可以在家DIY指紋套的材料,掌柜推薦的“豪華進口四人用”版本只要五十多元,可以供四個人制作用于欺騙指紋打卡機的指紋套。
而復制臉部特征同樣很有可能,這一點007等間諜大片中已經給我們演示了無數遍。相對于密碼、指紋等保密手段,人的臉部天天暴露在公眾之中,獲取起來更為容易。
除了電影,也有實操。去年8月,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從Facebook上收集到了一些人的照片,利用電腦合成和渲染后生成了平面化的3D模型顯示在手機上。隨后他們利用這個模型進行測試,發現有高達4/5的被測安全系統在55%到85%的被測時間內,都可以被輕松騙過。更重要的是,他們在Facebook上能收集到的照片非常有限,質量也沒有保證,有些還只是45度角的側臉。
雖然時過境遷,以iPhoneX的FaceID等為代表的識別技術已經宣布可以邁過“靜態識別”這一步,能防止照片及其他一些簡單復制手段的欺騙,但那些同樣技術精良的犯罪團伙,如果在未來推出像間諜大片中那樣逼真的人臉3D頭套時,臉部識別能否繼續保證安全?還要打個問號。
尼古拉斯·凱奇的電影《變臉》更是把臉都換了 你說能不能騙過人臉識別?
商用級的人臉識別可以被電腦合成的3D模型輕易騙過,個人信息數據庫更是各種犯罪分子攻擊的主要目標。由于“刷臉支付”主要通過手機拍照后進行數據傳輸。在傳輸過程中,也有可能受到黑客、病毒等攻擊,人臉信息在系統后臺服務器解析過程中,解析結果同樣可以被篡改盜。在本文的開頭,“tyy”就是利用設備漏洞,直接修改設備中的人臉信息,實現用任意人臉來“蒙騙”人臉識別系統,打開門禁。
更要命的是,如果“刷臉支付”被各家企業廣泛使用,那么各企業參差不齊的技術實力,使得人臉信息泄漏的風險直線上升。“我比較擔心的是,假設我們的面部特征以及指紋、虹膜等生物特征信息被廣泛應用,比如用于銀行支付等,而在這之前我們的生物特征數據已被各個銀行、手機廠商甚至不知名的APP廠商充分采集到,這個時候我認為才是風險最大的時候,”大成天下CTO黃鑫在9月份舉辦的2017第二屆SSC安全峰會上說。
黃鑫認為,風險主要來自于人們對自己生物特征數據的不夠重視,可能會讓別有用心的人隨便拖個庫(從數據庫中導出數據),就能把這些數據拿到手。“弱口令有問題還可以更改,指紋、虹膜這樣的生物特征數據就不是這么簡單了。在技術還不是非常成熟、運用前景還不是很準確的情況下,我和家人不會把自己的生物特征數據錄給不放心的廠商。”
作為網絡安全技術強國的以色列就發生過這種事情。2011年10月,以色列勞動與社會福利部就曾有900萬人(以色列到2016年的人口只有855萬,這些數據中包括已故公民的數據)的個人信息被一個軟件承包商竊取。失竊的信息包括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證件號和親屬關系等,并被放在一款名叫Agron2006的軟件上,銷售給需要不同信息的相關方。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趙曉明
-
“下調存量房貸利率,理論上對居民和銀行都是好事” 評論 233年超越西方30年? 評論 82嚷著阻擋“中國沖擊”,美企也被擋出去了… 評論 159央行: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統一房貸最低首付比例 評論 247騙保問題基本查實,無錫虹橋醫院已停業 評論 411最新聞 Hot
-
“以安全內閣已同意每天加大行動力度”,伊朗:不會無動于衷
-
杜羅夫向法方“屈服”了
-
全球排名第一,“納米發電機之父”離美回中國任職
-
“中國文化出口的‘罕見’成功案例,但好萊塢還沒意識到”
-
“美國西部,電車續航沒300多公里不敢上路”
-
嚷著阻擋“中國沖擊”,美企也被擋出去了…
-
伊朗總統在美國發聲:以色列想刺激我們參戰,但…
-
“與中國差距太大,美國追不上”
-
眼紅中國主導這一領域,美國又“搖人”
-
“以色列根本沒受到有效壓力,國際社會集體失敗”
-
美企CEO:中國都這么做了,美國再不效仿…
-
“隨著中美競爭加劇和更多安全問題外溢,烏云籠罩天際”
-
又發癲,美反華委員會稱“中國用美國納稅人的錢,發展軍事技術”
-
央行: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統一房貸最低首付比例
-
“巴西近期或宣布加入‘一帶一路’倡議”
-
捷克總統:烏克蘭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