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林:銀行和券商牽手 大象會踩死螞蟻?
關鍵字: 銀行金融機構興業銀行證監會銀行發放券商牌照興業銀行收購華福證券華福證券自打銀行被某高官說成弱勢群體后,銀行股偏不信邪,就在A股市場上不斷翻云覆雨。3月9日周一銀行股大漲券商股遭拋棄,12日周四銀行股再次強勢爆發,此間,一條段子廣為流傳:銀行在券商面前嬌滴滴地說,我好像懷了你的孩子,銀行紅著臉,券商卻duang的一下,臉都綠了。
個中原因正是監管部門稱正研究向銀行發放證券牌照的利好消息,而興業銀行擬購并華福證券的消息似乎也在印證這一政策的出臺就在眼前。3月6日,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落實“國九條”的有關要求,在現行法律框架下,研究證券期貨業務牌照管理制度,以及商業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有關制度和配套安排。
事實上,銀行證券混業經營早已不是新聞。五大行都有自己的證券子公司,平安早早集齊了金融牌照,而大量金融控股集團也手握銀行和券商牌照。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而是否直接給銀行發券商牌照,要看混業經營究竟以什么模式進行。
一般來說,混業經營有兩種模式:一,“持股模式”:目前,混業經營主要以“金融控股集團”的方式進行。銀行可以通過收購或新設券商子公司獲得證券業務。按照強大的銀行是新郎,嬌小的券商為新娘的比喻,就是新娘還繼續從事自己的職業,但新郞當掌柜,掌管財務大權;
二,“持牌模式”:若銀行可以獲準自己經營證券業務,則意味著“全能銀行”模式成為一個選項。即同一個法人實體,同時持有兩個牌照,經營兩種業務。相當于新郎新娘合二為一,1+1=1,合成全能將軍,銀行證券業務通吃。
從全球金融業發展歷程看,混業經營乃大勢所趨,但究竟銀行券商哪種牽手方式更適合中國呢?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分,分久合”。在最早的時候,“全能銀行”是銀行在自然狀態下的模樣。在那美好的舊時光里,銀行一邊經營存貸款,一邊承銷股票債券,有閑錢還能炒炒股。
1930年代的大蕭條之后,美國人認為混業經營是大蕭條的原因,銀行與證券開始分業經營,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當然,以德國、瑞士為代表的少數國家仍然堅持并完善了“全能銀行”制度。
1990年代后,混業經營的浪潮重新席卷全球,美國1999年發布《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為標志性事件。而重新回歸的混業經營已經改變了原來的模樣,以“金融控股集團”為主要模式。
“全能銀行-分業經營-金控集團”是全球金融混業經營的主流演化路線圖。我們現在看到的全能銀行,在歷史上也一直是全能銀行(如德意志銀行、瑞士信貸等)。而從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時,金融控股集團是全球一致的選擇。
持股是主流
金融控股集團成為主流的混業經營選擇,有其道理:
市場自然演化的結果
當混業經營的浪潮來臨時,企業們的反應常常比監管部門更快。在嚴格的牌照管制下,先行的金融機構會尋求與其他類型金融機構的股權關系,力圖搭建出金控集團的雛形。因而,當監管部門真正考慮混業化時,順應這種潮流就成為很自然的選擇。在金控集團已經具備雛形時,監管層再推“全能銀行”既沒有必要,也帶來額外的轉化成本。
風險傳染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所稱“在風險隔離基礎上”,在全能銀行模式下其實很難實現。通過設置獨立的事業部,也許可以隔離操作風險。但證券業務上的虧損仍然會影響到銀行業務的安全性。而金控集團模式中,不同業務使用不同的法人主體,具有天然的風險隔離作用。
不同的組織結構、企業文化
證券公司的文化迥然不同于商業銀行,相信同時在券商與銀行工作過的同志會有體會。證券業務需要快速的反應能力、靈活高效的決策機制、高度強調個人成就的工作氛圍、梯度很高的薪酬福利、簡單靈活的組織結構。——而這些都不同于大銀行的現狀。從這個角度來看,銀行的證券業務不論是與原有部門混同,還是建立專門的事業部,都不是最佳的選擇。
規模差距極大
從規模角度看,證券業務的規模遠小于銀行業務。中銀國際分析師孫潔妮的報告顯示:2013 年五大行的券商子公司平均貢獻了凈利潤的0.3%,其中貢獻最高的為1.25%。如果兩者同處一個法人實體,則證券業務在銀行高層決策與基層工作中都容易被邊緣化。
大象會踩死螞蟻嗎?
“全能銀行”相比“金控集團”并非好主意。新聞發言人所稱“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應當是指銀行可以申請設立子公司經營證券業務,仍然是金控模式,只是讓銀行獲取券商子公司變得更容易。而即使全能銀行政策真正成行,大銀行仍有較大概率會選擇成立單獨的券商子公司,有點類似銀行普遍設立獨立運營的信用卡公司——全能銀行政策很可能無效。
無論如何,金控集團仍將是主導的混業經營模式,這一點并沒有改變,銀行經營證券業務,仍然將以“持股”為主,而非“持牌”。
有人會擔心,銀行證券混業的持續推進,是否會如“大象踩死螞蟻”那樣擠壓券商生存空間?事實上,這在過去沒有發生,在可預見的未來應當也不會出現。
在當下的中國,銀行系券商在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但并未有特別的優勢。下表是2013年銀行系券商規模指標的排名
從表中可以看出銀行系券商如下特點:
規模靠前,利潤未必
在全國100多家券商中,銀行系的券商規模都不算小。最小的中銀國際也排名28。但規模并不代表收入和利潤。其營業收入、凈利潤排名,均不超過(甚至大幅低于)總資產、凈資產的排名。說明銀行系券商雖有規模支撐,其效率可能反而更低。
另外,雖然銀行系券商規模較大,但在前10名中依然只占三席,依然給其他券商留下了很大的空間。非銀行系的老牌券商如海通證券、國泰君安、銀河證券等,仍然具有很高的市場地位。
融資融券尚可,投行、資管較弱,經紀業務劣勢
在投行、資管業務方面,“銀行系”的背景可以帶來項目資源,但這種資源遠非決定性的,并不能讓銀行系券商跑贏。
在融資融券領域,“銀行系”的背景能發揮關鍵性的作用,便利了券商快速大量低成本獲得資金,用于證券融資業務。但這種關鍵性的優勢,僅僅能讓銀行系券商在該領域的收入排名,與規模排名持平。
而經紀業務與券商是否有資金雄厚的股東、是否有許多項目資源,關系不那么大,“銀行系”的特性在此難以發揮作用。
從銀行和券商業務的類別來看,二者有很大差別。銀行業是間接融資,業務主要發生在表內,需要提供強大的信用背書吸收投資人的資金。因而,規模就成為銀行強弱的決定性因素。
而證券業是直接融資,大部分業務不進入券商的資產負債表,投資人直接與融資人產生合約。券商無需過分依賴自身的信用資質,規模在此就失去了決定性的意義。而資本市場更需要券商具備專業高智的團隊,靈活快速的反應機制,創新進取的文化——而這些特性在規模過大的金融巨獸中難以出現。因而,銀行系只在“融資融券”這一必須入表的業務上表現尚可,也就無需奇怪了。
不僅在中國“大象踩不死螞蟻”,在美國也是如此。雖然在美國金控模式的混業經營已經發展了多年,花旗銀行、JP摩根等金融巨獸也都已開始深入開拓投行業務。但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前,美國5大投行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證券、雷曼兄弟、貝爾斯登仍然是投行業的佼佼者。而后來,雷曼和貝爾斯登也并非死于銀行之手,而是因太過復雜的衍生品游戲,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可以說混業經營后,美國的高盛仍然是高盛,而中國的海通也仍然是海通。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蘇堤
-
“下調存量房貸利率,理論上對居民和銀行都是好事” 評論 263年超越西方30年? 評論 82嚷著阻擋“中國沖擊”,美企也被擋出去了… 評論 159央行: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統一房貸最低首付比例 評論 247騙保問題基本查實,無錫虹橋醫院已停業 評論 411最新聞 Hot
-
“以安全內閣已同意每天加大行動力度”,伊朗:不會無動于衷
-
杜羅夫向法方“屈服”了
-
全球排名第一,“納米發電機之父”離美回中國任職
-
“中國文化出口的‘罕見’成功案例,但好萊塢還沒意識到”
-
“美國西部,電車續航沒300多公里不敢上路”
-
嚷著阻擋“中國沖擊”,美企也被擋出去了…
-
伊朗總統在美國發聲:以色列想刺激我們參戰,但…
-
“與中國差距太大,美國追不上”
-
眼紅中國主導這一領域,美國又“搖人”
-
“以色列根本沒受到有效壓力,國際社會集體失敗”
-
美企CEO:中國都這么做了,美國再不效仿…
-
“隨著中美競爭加劇和更多安全問題外溢,烏云籠罩天際”
-
又發癲,美反華委員會稱“中國用美國納稅人的錢,發展軍事技術”
-
央行: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統一房貸最低首付比例
-
“巴西近期或宣布加入‘一帶一路’倡議”
-
捷克總統:烏克蘭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