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調查:“中國行動計劃”引發的寒蟬效應仍在持續,超70%華裔科學家擔驚受怕
最后更新: 2023-07-06 12:13:48【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特朗普政府時期在學術界啟動了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雖然拜登政府上臺執政后宣布終止,但寒蟬效應仍在。
據香港《南華早報》7月6日報道,上周一份發表在著名國際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調查顯示,在“中國行動計劃”展開了三年多調查之后,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華裔科學家“覺得自己不受歡迎”,近四分之三(72%)的人“覺得自己作為學術研究人員不安全”,約70%的人“對美國政府調查華裔研究人員擔驚受怕(fearful)”。
報道提到了包括麻省理工學院陳剛案等案件,揭示了美國政府大搞政治操弄和違背法治精神,還指出這些做法已令學術界人人自危,同時也加速了華裔科學家的回流。
在諸如工程、計算機和生命科學等中美競爭的關鍵領域,科研人員的“恐懼和不安”更甚,特別是自2018年以來,選擇從美國回到中國的研究人員越來越多。而這些人中間,就包括今年6月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轉為中科院院士的孫立成和謝曉亮。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中國行動計劃”于2018年11月啟動,要求94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至兩起針對中國的訴訟,以防止中國“從美國竊取信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亦以該計劃為由憑空捏造“中國學術間諜”,大興冤案。2022年2月23日,美國司法部宣布終止特朗普政府期間啟動的“中國行動計劃”。
上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這份報告寫道:“然而,在正式取消‘中國行動計劃’這個名稱的同時,(美國)政府在應對華裔科學家所經歷的寒蟬效應方面,發生了多大程度的實質性變化?這方面存在疑問?!?
這項調查研究由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的五名美國華裔研究人員開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間進行,涵蓋了1300多名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或終身助理教授”等學者。
研究報告稱,到目前為止,至少還有150名科學家受到了調查,他們中間有24人受到了刑事指控,“還有更多的科學家受到了秘密調查”。
被稱為是“中國行動計劃首案被告”的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華人教授胡安明
約有70%的受訪者表示,“擔心美國政府調查華裔研究人員”,約有65%的受訪者對同中國開展的聯合研究感到憂慮。約有65%的受訪者將這種恐懼心理歸因于新冠疫情期間席卷美國的反華情緒,而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曾在非專業環境中受到過侮辱。
同時,五分之二的受訪者還對美國政府官員“頻繁攻擊中國政府或中國政策”感到不安。調查報告還稱,盡管總體上存在恐懼心理,但89%的受訪者表示“希望為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做出貢獻”。
《南華早報》指出,這一調查結果出爐之際,中美競爭正從地緣政治領域蔓延到科技領域,雙方都在尋求獲得頂尖科學人才,而美國則在拉攏其盟友加大遏制中國獲得先進技術的力度,包括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等領域。
調查發現,工程、計算機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經歷了最多的“恐懼和不安”,而這些領域都是不斷升級的“中美科技戰”的關鍵關注點,這些領域的科學家選擇從美國回到中國人數也在穩步增加,特別是自2018年以來,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報道提到,自“中國行動計劃”啟動以來,已有多名科學家放棄了美國國籍。今年6月2日,中國科學院學部網站發布關于孫立成(物理化學家)、謝曉亮(生物物理化學家)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公告: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孫立成、謝曉亮由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華早報》也在報道中提到了和“中國行動計劃”有關的一些案件,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麻省理工學院知名華人教授陳剛被捕。
資料圖: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陳剛教授
2021年1月14日,美國司法部稱,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然而,此后一年多里,對陳剛的審查發現,起訴書中的許多所謂“通中”的指控都站不住腳,美國司法部于2022年1月20日撤銷了對他的犯罪指控。
《華盛頓郵報》對此形容,陳剛案的撤訴標志著美國政府所謂“中國行動計劃”的“最引人注目的挫折”。陳剛本人事后也表示,原本他“還相信美國政府”。
除此之外,2021年9月,被稱為“中國行動計劃首案被告”的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華人教授胡安明,也已經被宣判無罪。
事實上,“中國行動計劃”中大量的爭議性訴訟不斷引發激烈反對。2022年1月,美國華人聯合會在美國聯邦司法部大門外組織示威抗議活動,要求立刻停止“中國行動計劃”;與此同時,還有192名耶魯大學教授聯名致函美國司法部部長,認為該計劃存在根本性缺陷。
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表示,無論是所謂的“中國行動計劃”,還是美國內甚囂塵上的反亞裔言行,都是美國內系統性種族歧視問題的體現,都反映出美國根深蒂固的社會頑疾。
汪文斌指出,美國上屆政府司法部門2018年啟動的所謂“中國行動計劃”大搞有罪推定、人為設置年度辦案指標,純屬政治操弄,違背美國自身倡導的法治精神,必將繼續遭到美各界有識之士的譴責和抵制。我們敦促美方有關行政部門認真傾聽美國各界的客觀理性聲音,摒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糾正錯誤做法,停止濫用司法力量滋擾打壓中國在美留學生和研究人員,為中美在科技、人文等領域的正常交流合作提供有利條件。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責任編輯: 熊超然 
-
“如果北約現在停止向烏運送武器,特別軍事行動將在幾天內結束”
2023-07-06 10:54 俄羅斯之聲 -
俄羅斯取締一美國NGO組織,指其破壞中俄管道建設
2023-07-06 10:39 -
“北約確認成立北約-烏克蘭理事會”
2023-07-06 09:55 烏克蘭之殤 -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今天在滬開幕,參展企業數量創歷屆之最
2023-07-06 07:36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
人民日報鐘聲:日方不應為強排核污染水找“護身符”
2023-07-06 07:31 日本 -
中方敦促美英停止在敘利亞境內非法軍事行動
2023-07-06 07:28 敘利亞內戰 -
俄稱擊退烏軍進攻,烏稱打擊俄軍目標
2023-07-06 07:03 烏克蘭之殤 -
要學越南?菲律賓:正審查該片
2023-07-05 22:38 南海局勢 -
“任何戰爭都能很快結束,方式無非兩種”
2023-07-05 22:38 俄羅斯之聲 -
關于核污水排海,他倆要私聊
2023-07-05 20:38 三八線之南 -
丁薛祥同歐委會執行副主席舉行第四次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
2023-07-05 20:33 中國外交 -
“中國周邊有313個美基地,各國會覺得誰威脅更大?”
2023-07-05 20:16 美國一夢 -
荷蘭也急了
2023-07-05 19:54 -
氣焰囂張!她還“感謝”上馬來西亞了
2023-07-05 18:27 -
“現實一點,可以先‘凍結沖突’再想辦法解決”
2023-07-05 18:05 烏克蘭之殤 -
俄副總理訪問俄日爭議島嶼遭日本抗議,扎哈羅娃回懟
2023-07-05 17:50 -
馬克龍都愣住:管年輕人,毒販居然更好使?
2023-07-05 16:16 -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日韓應明確表態不支持“臺灣獨立”
2023-07-05 16:12 臺灣
相關推薦 -
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評論 56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評論 150他談中東問題強扯中國:影響力增強,卻不愿跟我們合作 評論 198“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踢走中國,但最終會發現…” 評論 63以色列或打擊伊朗核設施?拜登:不支持,但… 評論 175最新聞 Hot
-
“在這個世界中,美國不是穩定的錨,而是需要防范的風險”
-
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
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
“‘生兒育女’后,馬斯克政治立場快速轉變”
-
以色列或打擊伊朗核設施?拜登:不支持,但…
-
“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踢走中國,但最終會發現…”
-
以軍首次報告陣亡,真主黨:造成以軍大量傷亡
-
“中概股暴漲已讓空頭血虧70億美元,損失慘重”
-
他談中東問題強扯中國:影響力增強,卻不愿跟我們合作
-
美印拒絕后,日本防相、外相:現在沒有在推進
-
美副總統辯論聚焦國內政策,涉華議題成少數“例外”
-
俄軍已控制烏東一重要城鎮,是“烏軍防御支柱之一”
-
瞄準石油設施?“將對伊朗發動重大報復”
-
上任當天,她被20多名美議員集體警告,事關中國
-
他倆正討論著“伊朗空襲可能性”,襲擊來了
-
“外資重返中國,對沖基金創紀錄涌入甚至都不選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