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林肯也憋不住了:我通常避免評論最高法院的裁決,但這一次……
-
周弋博沖沖沖!
【文/觀察者網 周弋博】
當地時間6月24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下簡稱“最高法院”)以5:4的結果推翻著名的“羅訴韋德案”判決,否認對女性墮胎權的憲法保障,全美乃至國際社會為之震驚。
25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布聲明稱,自己作為外交事務負責人,通常會避免評論最高法院的裁決,但這一次確實“不吐不快”,故明確承諾“國務院將繼續全力致力于幫助提供生育健康服務,并在世界各地促進保障生育權利”。
另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消息,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格林菲爾德稱,最高法院作出了“一個殘酷、黑暗和危險的決定”,“這個決定使我的國家成為世界發達國家中的一個異類”。
除此之外,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領導人均在不同程度上反對最高法院的裁決結果,認為這將嚴重影響女性權利。不過,也有保守派人士堅稱,拜登政府官員在“世界舞臺上譴責最高法院”的行為既“不尊重法治”也“蔑視民主”,外國領導人也沒資格對此進行說教,因為“這是美國國家主權的問題”。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截圖
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對“羅訴韋德案”作出歷史性判決,首次承認女性墮胎權受憲法保護。
而在時隔49年的今天,該判決被5名保守派大法官以多數意見推翻,這也意味著美國有26個州勢必或極可能制定嚴格的“墮胎禁令”。
其中,有13個州存在所謂“觸發法”,即一旦羅伊訴韋德案被推翻,將立即制定法律,取消墮胎權。
這一結果不僅震動了整個美國社會,也讓向來支持保障女性墮胎權的拜登政府與民主黨著急上火。
6月25日,布林肯在推特發布聲明稱,“作為國務卿,我通常避免評論最高法院的裁決。但今天(最高法院)推翻‘羅伊訴韋德案’的決定在全世界和我們的雇員中,引發了可以理解的質疑和擔憂。”
“因此,讓我明確表示:在本屆政府領導下,國務院將繼續全力致力于幫助提供生育健康服務,并在世界各地促進保障生育權利。這個部門將盡一切可能確保我們所有的雇員,無論他們住在哪里,都能獲得生育健康服務。”布林肯表示,“我們絕不會動搖這一承諾。”
據福克斯新聞網消息,格林菲爾德也加入了抨擊最高法院的行列。她表示,最高法院剝奪了數百萬美國人既定的、基本的、憲法規定的墮胎權利,“這是一個殘酷、黑暗和危險的決定。”
“羅伊訴韋德案不僅保護了隱私權,還重申了性別平等的基本原則。我曾到訪過世界各地為女性權益而奔走。現在,這個決定使我的國家成為世界發達國家中的一個異類。”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美國總統拜登也曾在最高法院的裁判公布后直言,這將使“美國倒退150年”,同時承諾將采取“所有適當的合法權力”來捍衛女性的生育權利。
拜登還在推特發文稱,殘酷的事實是,推翻“羅訴韋德案”對貧窮婦女和女孩的打擊最大。
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在推特發文表示,從今晚(24日)開始,美國回到了50年前,將有數百萬女性失去已有的醫療和生育保健服務。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也稱這項裁決是“極具侮辱性,是對女性的一記耳光”。她怒斥由共和黨控制的最高法院實現了“黑暗、極端的目標”,“剝奪了女性的權利并危及她們的健康和安全。”
6月24日晚,美國總統拜登就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一事發表講話
除了美國領導人與高級官員,這起事件也讓國際社會感到震驚,多國領導人也先后表態反對最高法院的裁決結果,其中還不乏美國的盟友。
“來自美國的消息非常可怕。”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稱,“我的心與數百萬即將失去墮胎權的美國女性同在,我無法想象你們現在的恐懼和憤怒。”
“任何政府、政客或男人都不應該告訴一個女人她的身體能做什么與不能做什么。我希望加拿大的女性明白,我們將永遠支持你們的選擇權。”
福克斯新聞網指出,雖然加拿大并未將女性墮胎權明確寫入法律,但該國最高法院于1988年通過判例的形式使墮胎合法化。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推特發文稱,“墮胎是所有女性的基本權利,我們必須保護它。我想表達我對美國所有女性的聲援,她們的自由在今天被美國最高法院侵害了。”
今年2月,法國將允許終止妊娠的法定期限從12周延長至14周。
德國總理朔爾茨也在推特上稱,“女性權利正在受到威脅,我們必須始終如一地保護她們。”
在德國,懷孕前12周或遭受性侵女性的可以墮胎,只不過要接受“墮胎前咨詢”,即保證女性在決定墮胎時了解相關風險。
英國首相約翰遜直言,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是“一大倒退”,“我一直相信女性有選擇的權利……這就是為什么英國有這樣的法律。”
英國已于1967年實現女性墮胎合法化。根據英國政府的數據,在2021年,居住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女性有約21萬次墮胎記錄,這也是自墮胎合法化以來的最高數字。
“我們不能把任何權利視為理所當然。”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說,“社會成就總是有倒退的危險,而捍衛它們其實是我們的日常。女性必須能夠自由決定自己的生活。”
今年5月,西班牙通過了一項法律草案,允許16歲至17歲的女孩在沒有父母同意的情況下墮胎,但該法案還需要經過議會批準程序才能生效。
今年3月,特魯多(左起)、拜登、朔爾茨、約翰遜、馬克龍在布魯塞爾參加七國集團峰會
不過,在保守派人士看來,無論是拜登政府還是國際社會,都不應該抨擊美國最高法院。
美國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的“瑪格麗特·撒切爾自由中心”主任尼羅·加德納就認為,美國高級官員抨擊最高法院裁判的行為,“在根本上就是反美的(fundamentally anti-American)”。
“美國官員在世界舞臺上為美國最高法院的決定道歉,這絕對是一種恥辱。”加德納稱,“這是對美國法治的完全不尊重,是對美國民主的蔑視。”
“所有這些對美國的譴責,大部分來自拜登政府,這反而積極地幫助了美國在世界各地的敵人。”加德納強調,外國領導人就最高法院裁判對美國進行說教是越界的,因為“這是美國國家主權的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加德納是英國保守派評論員,曾擔任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的助理,目前為福克斯新聞網和英國《每日電訊報》撰稿。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在抨擊最高法院的同時,也不忘直接或間接地將“罪魁禍首”指向共和黨與前總統特朗普。
25日,拜登在推特發文稱,“均由同一位總統任命的大法官一致推翻了司法的天平,廢除了這個國家女性的一項基本權利”。
目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保守派與自由派的比例為6:3,而在特朗普就職總統之前,這個數字還是5:3(時任大法官安東尼·肯尼迪為中立派)。
在推翻“羅訴韋德案”的裁判意見中,6名保守派大法官中的5名均表示贊同,分別為裁判文書的攥寫者塞繆爾·阿利托,以及附議的克拉倫斯·托馬斯、尼爾·戈薩奇、布雷特·卡瓦諾和艾米·科尼·巴雷特。
這五名保守派大法官均是由共和黨總統任命的,其中阿利托由小布什任命,托馬斯由老布什任命,剩余三人均由特朗普任命。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責任編輯: 周弋博 
-
盧卡申科:立陶宛封鎖加里寧格勒無異于“宣戰”
2022-06-26 09:56 歐洲亂局 -
拜登簽署控槍法案,加強對21歲以下購槍者背景調查
2022-06-26 09:38 美國槍擊案 -
普京:將向白俄羅斯提供“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
2022-06-26 09:21 俄羅斯之聲 -
美國會警察逮捕2人,紐約逮捕25人
2022-06-26 08:35 美國一夢 -
中國將向阿富汗提供5000萬元人道主義援助
2022-06-26 07:56 中國外交 -
俄軍已完全控制烏東重鎮北頓涅茨克
2022-06-26 07:49 烏克蘭之殤 -
美國白宮:拜登不支持擴大聯邦最高法院規模
2022-06-26 07:18 美國一夢 -
“若爆發三戰先轟炸倫敦,世界威脅來自盎撒人”
2022-06-25 22:46 俄羅斯之聲 -
好家伙,希臘官媒開始教人怎么偷油了
2022-06-25 21:12 -
伊朗南部5.6級地震,致1死31傷
2022-06-25 20:56 伊朗局勢 -
又來抹黑:中俄走近很危險,要防中方襲擊關島
2022-06-25 20:08 中美關系 -
阿富汗地震致1500死,中方如何援助?外交部回應
2022-06-25 19:23 阿富汗 -
嘴上都是主義,心里全是生意?
2022-06-25 17:59 美國政治 -
迪士尼網飛等都出手了
2022-06-25 16:28 -
美英日澳新又搞了個“新群”
2022-06-25 16:08 中美關系 -
“可見這不適用于被北約轟炸的國家”
2022-06-25 16:04 -
王毅介紹中方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重要舉措
2022-06-25 15:52 -
91歲的默多克,又離了?
2022-06-25 15:18
相關推薦 -
-
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評論 56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評論 150他談中東問題強扯中國:影響力增強,卻不愿跟我們合作 評論 198“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踢走中國,但最終會發現…” 評論 63以色列或打擊伊朗核設施?拜登:不支持,但… 評論 175最新聞 Hot
-
“在這個世界中,美國不是穩定的錨,而是需要防范的風險”
-
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
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
“‘生兒育女’后,馬斯克政治立場快速轉變”
-
以色列或打擊伊朗核設施?拜登:不支持,但…
-
“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踢走中國,但最終會發現…”
-
以軍首次報告陣亡,真主黨:造成以軍大量傷亡
-
“中概股暴漲已讓空頭血虧70億美元,損失慘重”
-
他談中東問題強扯中國:影響力增強,卻不愿跟我們合作
-
美印拒絕后,日本防相、外相:現在沒有在推進
-
美副總統辯論聚焦國內政策,涉華議題成少數“例外”
-
俄軍已控制烏東一重要城鎮,是“烏軍防御支柱之一”
-
瞄準石油設施?“將對伊朗發動重大報復”
-
上任當天,她被20多名美議員集體警告,事關中國
-
他倆正討論著“伊朗空襲可能性”,襲擊來了
-
“外資重返中國,對沖基金創紀錄涌入甚至都不選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