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若奪回參議院,將阻止拜登任命大法官
最后更新: 2022-06-30 09:03:42【文/觀察者網 周弋博】
自美國民主黨在2020年大選中大獲全勝,成功拿下總統職位與參議院后,美國聯邦政府三大機構已占其二,僅剩最難直接角力的最高法院仍然偏向共和黨。
當地時間6月14日,美國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肯塔基州共和黨參議員米奇·麥康奈爾(Addison Mitchell "Mitch" McConnell, Jr)在接受美國保守派媒體采訪時透露,如果他重新擔任參議院多數黨領袖,他將不會允許總統拜登在2024年填補美國最高法院的空缺席位。
此前,已有多位民主黨議員呼吁82歲高齡的最高法院自由派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Stephen Gerald Breyer)早日辭職退休,從而讓總統拜登和參議院相互配合,由另一位更年輕但同樣屬于自由派的大法官進行接替。
呼吁者暗示,若布雷耶在未來共和黨掌握總統與參議院時離世,則又會有一名保守派大法官接任空缺,導致共和黨在最高法院的優勢進一步擴大,于去年離世的前自由派大法官露絲·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正是先例。
麥康奈爾接受美國保守派媒體采訪The Recount電話采訪
在美國保守派媒體采訪The Recount的采訪中,麥康奈爾透露,如果共和黨重新掌握參議院,2024年時將不會允許總統拜登在填補美國最高法院的空缺席位。
雖然目前最高法院暫無大法官空缺,但麥康奈爾的態度表明,他不會允許拜登使出同特朗普在2020年一樣的操作——緊急任命新的大法官,擴大競選優勢。
事實上,在上一任民主黨總統奧巴馬的任期內,麥康奈爾也確實攔過民主黨一回。
2016年1月13日,前自由派大法官安東寧·格雷戈里·斯卡利亞(Antonin Gregory Scalia)去世,兩黨旋即展開大法官補位之爭。
當時,據奧巴馬的任期結束還有一年時間,但兩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希拉里早已展開競爭。
雖然奧巴馬提名梅里克·加蘭(Merrick Brian Garland)接替斯卡利亞,但當時還是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的麥康奈爾卻以選舉活動正在進行為由,拒絕舉行聽證會,中止了加蘭的確認任命程序。
當時,麥康奈爾在拖延理由中還引述了當然擔任副總統的拜登曾提出的“拜登規則”(Biden Rule)。
該規則源自拜登于1992年6月25日發表的一段公開演講,當時他擔任的還是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
該規則大意指,如果最高法院席位在選舉前夕出現空缺,總統應當等到選舉后任命替代人選。
拜登在當時還表示,如果總統無論如何要提名某人,"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應該認真考慮,在大選結束之前,不要安排提名確認聽證會。"
顯然,麥康奈爾試圖對民主黨來一波“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且這一手“拖字訣”,直接使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空缺持續到了特朗普上任后。
2017年4月7日,尼爾·麥吉爾·戈薩奇(Neil McGill Gorsuch)接替斯卡利亞,成為特朗普任命的第一位保守派大法官。
此時,除去處于中立派的前大法官安東尼·邁克萊德·肯尼迪(Anthony McLeod Kennedy),最高法院中自由派與保守派由此形成4:4局面,民主黨的優勢發生逆轉。
被特朗普任命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尼爾·麥吉爾·戈薩奇(左)
不過,在2020年10月,麥康奈爾又將四年前用過的“拜登規則”拋諸腦后,幫助特朗普在大選投票日的8天前,火速任命了保守派大法官艾米·科尼·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接任當年9月因病去世的自由派大法官露絲·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
如此一來一往,再加上特朗普在2018年10月6日任命的大法官布雷特·卡瓦諾,最高法院自由派與保守派大法官已然形成3:6局面,共和黨的優勢被進一步放大。
麥康奈爾這種“雙標之舉”自然讓民主黨人感到憤怒,時任參議院少數黨領袖的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指責稱,共和黨人竊取了最高法院的空缺席位,“這也是對他們所宣稱原則的一種嘲弄。”
而麥康奈爾在接受The Recount采訪時則解釋道,兩次事件的情況有所不同。
他指出,自己認為如果時任總統所屬黨派與參議院多數黨不同,則參議院不可能通過總統對大法官的提名,2016年時正是如此,但在2020年時,總統和參議院都在共和黨的掌控下。
也就是說,麥康奈爾認為,即便他在2016年時不去刻意拖延加蘭的確認任命程序,該任命也依舊不會得到參議院的通過。
美國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肯塔基州共和黨參議員米奇·麥康奈爾
當然,麥康奈爾計劃成立的前提是重新執掌參議院,而這在理論上并非難以實現。
美國參議院由50個州每州2位參議員組成,共有100個席位,每兩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
2020年參議院改選后,美國兩黨形成微妙局勢:共和黨議員占據50席,民主黨議員同兩位加入民主黨黨團的無黨籍議員(安格斯·金、伯尼·桑德斯)拿下剩余50席。
雖然從人數上來看,兩黨形成了五五開局面,但美國憲法規定,參議院議長由副總統兼任,可在票數持平投出關鍵一票。
換言之,算上現任美國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Kamala Devi Harris),民主黨以微弱優勢成為了參議院多數黨。
這也表明,只在2022年參議院改選時多拿下一個席位,共和黨就能重新執掌參議院,從而牽制總統拜登的各種行動。
美國參議院議場
在麥康奈爾為共和黨謀劃未來的同時,民主黨人也有自己的行動。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當地時間6月12日消息,紐約州民主黨眾議員亞歷山德里婭·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在接受“國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節目采訪時向主持人表示,自己同意“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應該盡快退休”的主張。
事實上,另一位來自紐約州的民主黨眾議員蒙代爾·瓊斯(Mondaire Jones)早先也提出過同樣的主張。
斯蒂芬·布雷耶是現任自由派大法官,于1994年7月由民主黨總統克林頓任命,如今已經82歲高齡了。
報道分析稱,奧卡西奧-科爾特斯與瓊斯的觀點體現了不少民主黨人士的擔憂:如果布雷耶不在民主黨總統的任期內退休,就很有可能被共和黨總統用保守派大法官替換,去年離世的前自由派大法官金斯伯格正是先例。
在當時,金斯伯格是美國最高法院自由派中最資深的成員,于1993年由民主黨總統克林頓任命,離世前擔任了27年的大法官。
在2009年至2017年期間,即民主黨總統奧巴馬任期內,年近八旬的金斯伯格曾多次被呼吁盡快辭職退休,但她本人始終表示拒絕。
去年9月18日,金斯伯格因病去世,終年87歲,該時間點恰好處于前總統特朗普的任期末尾,參議院也在共和黨的掌控之下。
于是乎,去年10月26日,特朗普在與麥康奈爾的配合下,巴雷特被火速任命為新任大法官。
當時,在參議院對巴雷特提名的投票結果中,民主黨45名參議員及2名獨立參議員全部投票反對,也有1名共和黨參議員“倒戈”,無奈不敵剩余的52張支持票。
因此,巴雷特是美國150年來首位沒有獲得參議院少數黨議員支持的大法官。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對特朗普(左)任命艾米·科尼·巴雷特(右)的報道
根據美國憲法,最高法院大法官先由總統提名,再經參議會批準后由總統正式任命。
如今,民主黨同時拿下了總統寶座和參議院,就相當于掌握了大法官任命的主動權。
當然,任命也不是說弄就能弄的,起碼要先等到大法官席位出現空缺。
美國憲法規定,除非大法官自行辭職或遭到國會彈劾并被證明有罪,否則可以終身任職,總統國會均無權干涉。
也就是說,民主黨若要擴大在最高法院的實力,打破3:6局面,只能等待現任大法官辭職、被彈劾或者離世,然后及時擇人補位。
但一方面,現任6名保守派大法官中年齡最大的不過72歲,其中還有3位不到60歲,反倒是3位自由派大法官均在60歲以上,其中82歲的布雷耶更是目前的最高齡者。
另一方面,暫無證據表明保守派大法官們存在辭職的意愿或理由。
至于彈劾這條路則更是難走,在美國歷史上,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彈劾僅在1804年啟動過一次,對象為美國開國元勛塞繆爾·蔡斯(Samuel Chase),而且并未成功。
正因如此,民主黨議員才開始呼吁布雷耶大法官早日主動辭職,趁著總統寶座和參議院還在民主黨手上時,換一個更年輕自由派大法官上去。
此舉雖不能擴大民主黨的優勢,但起碼能穩固現有局面。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除此之外,民主黨還有一個理論上的方案,那就是增加大法官席位,同時任命更多的自由派大法官,從而降低保守派所占比例。
而且,這條路徑在美國歷史上確有先例。
美國憲法雖未明確限制大法官人數,但1869年出臺的《巡回法官法》(Circuit Judges Act)將大法官人數規定至9人,該數字也一直保持至今。
1937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提出改變最高法院大法官構成比例的計劃,試圖把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人數從9名增加到15名。
依據該計劃,每當一名大法官超過70.5歲(the age of 70 years 6 months)且拒絕退休后,總統便可任命一名額外的大法官以“提供幫助”,最多可任命6人。
該計劃通常被稱作“法院填塞計劃”(court-packing plan),表面上是為了減輕老年法官的負擔,但外界均認為這是羅斯福希望能向最高法院填塞支持其新政的大法官,從而引發強烈質疑。
1937年7月22日,參議院以70比20的投票結果將基于該計劃產生的法案退回至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該計劃也因此正式宣告失敗。
自此之后,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人員組成雖有變動,但始終保持在9人的規模。
嘲諷羅斯福提出“法院填塞計劃”的漫畫
當地時間4月9日,現任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宣布成立一個跨黨派委員會,就美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數等多項改革問題展開研究,主題包括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職年限、大法官人數規模以及最高法院對審理案件的選擇和裁判等。
雖然該行政令并未明確表態要增加大法官人數,但結合目前美國兩黨局勢,馬上讓各界聯想到羅斯福當年的“法院填塞計劃”。
拜登成立跨黨派委員會的行政令
而且,拜登此舉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民主黨的內部意見。
自麥康奈爾在2020年火速通過大法官巴雷特的任命后,民主黨議員中一直存在增加最高法院席位的呼聲。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今年4月,紐約州民主黨眾議院奧卡西奧-科爾特斯與瓊斯提出了一項試圖增加最高法院4個席位的法案。
該法案稱,將最高法院擴大到13名大法官將“恢復最高法院的平衡”,因為共和黨人的“違反規范的行為”導致了最高法院目前的組成。
顯然,若是位最高法院增加4位自由派大法官,那么兩派就會形成了7:6的局面,逆轉了共和黨的優勢。
然而,報道稱,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表示,她不打算將法案提交眾議院投票表決。
另一方面,也有觀點指出,拜登通過行政令成立的跨黨派委員會,并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原因在于,倡議改革最高法院、減弱其意識形態色彩的學者專家并未入選該委員會,那些明確主張增加最高法院席位的知名學者更是榜上無名。
美國新聞網站The Vox資深記者伊恩·米爾希瑟對拜登的批評
麥康奈爾對此則指出,就連自由派大法官布雷耶和金斯伯格都曾表示,9人是最高法院最合適的規模,“法院填塞計劃”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計劃。
- 責任編輯: 周弋博 
-
“中國讀者聯系我們表示反對,措辭已修改”
2022-06-30 08:33 外媒看中國 -
普京警告芬蘭瑞典:別這樣做
2022-06-30 08:29 觀察者頭條 -
中國代表:安理會中有不少國家屬于一個政治集團,經常強推決議草案
2022-06-30 07:30 中國外交 -
普京:克列緬丘格沒有發生恐怖襲擊,俄軍不會攻擊民用目標
2022-06-30 07:02 烏克蘭之殤 -
烏外長:北約尚未做出接受烏克蘭的姿態
2022-06-30 06:55 烏克蘭之殤 -
敘利亞承認烏東獨立,澤連斯基:斷交
2022-06-30 06:48 烏克蘭之殤 -
普京:俄特別軍事行動在戰術層面可能有變化
2022-06-30 06:48 烏克蘭之殤 -
拜登宣布增兵歐洲:前沿指揮部駐扎波蘭、兩個F-35中隊部署英國…
2022-06-29 23:11 -
北約時隔12年公布新戰略,首次聲稱中國構成挑戰
2022-06-29 23:05 涼戰 -
韓媒:no look,國民屈辱!
2022-06-29 22:33 -
美貿易組織警告:涉疆法案會加劇美國通脹
2022-06-29 22:26 中美關系 -
美日韓首腦時隔近五年再碰頭,短短25分鐘能談啥?
2022-06-29 22:10 日本 -
尼泊爾總統任命新任駐華大使,外交部:期待早日來華
2022-06-29 22:08 中國外交 -
罕見:印最大水泥商買俄煤,用人民幣結算
2022-06-29 21:56 烏克蘭之殤 -
印尼總統乘坐火車抵達基輔,與澤連斯基會晤
2022-06-29 21:40 烏克蘭之殤 -
敘利亞宣布承認烏克蘭東部兩個“共和國”
2022-06-29 21:29 烏克蘭之殤 -
北約成員國已正式同意邀請瑞典和芬蘭加入
2022-06-29 21:00 -
匈牙利駐德大使:沒人應該在我們與俄羅斯的關系上說教
2022-06-29 20:35 烏克蘭之殤 -
“團結”背后:烏克蘭一心速勝,西方卻著眼2023...
2022-06-29 20:32 烏克蘭之殤 -
楊潔篪訪問巴基斯坦、阿聯酋、津巴布韋、莫桑比克
2022-06-29 20:19 中國外交
相關推薦 -
事涉中國,“德國將投反對票,西班牙呼吁妥協” 評論 66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評論 256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評論 200他談中東問題強扯中國:影響力增強,卻不愿跟我們合作 評論 233“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踢走中國,但最終會發現…” 評論 69最新聞 Hot
-
事涉中國,“德國將投反對票,西班牙呼吁妥協”
-
“歐盟落后中美,再不改變就會消亡”
-
轉折點來臨,德國外長將訪華?
-
涉臺海,俄外長最新發聲
-
“在這個世界中,美國不是穩定的錨,而是需要防范的風險”
-
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
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
“‘生兒育女’后,馬斯克政治立場快速轉變”
-
以色列或打擊伊朗核設施?拜登:不支持,但…
-
“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踢走中國,但最終會發現…”
-
以軍首次報告陣亡,真主黨:造成以軍大量傷亡
-
“中概股暴漲已讓空頭血虧70億美元,損失慘重”
-
他談中東問題強扯中國:影響力增強,卻不愿跟我們合作
-
美印拒絕后,日本防相、外相:現在沒有在推進
-
美副總統辯論聚焦國內政策,涉華議題成少數“例外”
-
俄軍已控制烏東一重要城鎮,是“烏軍防御支柱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