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
眼力決定眼界。1月11日,當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成為全球最大且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也意味著人類向宇宙未知地帶探索的眼力更加深邃,眼界更加開闊。
2顆,11顆,43顆,93顆,102顆……從2017年10月“中國天眼”首次發現2顆脈沖星,到11日召開的國家驗收會上公布已發現102顆脈沖星,它兩年多來發現的脈沖星超過同期歐美多個脈沖星搜索團隊發現數量的總和。
大器晚成,問鼎射電望遠鏡之巔
“中國天眼”的靈敏度達到世界第二大射電望遠鏡的2.5倍以上,可有效探索的空間范圍體積擴大4倍,使科學家有能力發現更多未知星體、未知宇宙現象、未知宇宙規律……
驗收會上,中科院院士武向平等6位專家分別宣讀工藝驗收、電波環境保護等驗收意見,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沈竹林宣布“中國天眼”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于批復的驗收指標,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備了開放運行條件。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姜鵬認為,通過國家驗收意味著“中國天眼”完成了工程師和科學家之間的交接棒,“火力全開”投入科學觀測,接下來兩三年內將有一系列重要科學產出,同時進一步穩定望遠鏡的性能。
古人感嘆,天邊眼力破萬里;而今,“天眼”的眼力破億光年。它靜若處子,除了反射面變形時上千個液壓促動器一齊低吼,幾乎不會動。它又迅若奔雷,每秒最高傳輸基帶數據38G,每小時接收的平均有效科學數據約3.6T。
從宇宙星辰,到基本粒子,人類的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越來越離不開強大的科研儀器,特別是大科學裝置,與創新思維共同構成了現代科學技術突破的必要條件。
中科院院士、天體物理學家方成認為,中國曾是世界上天文記錄最久遠、最完整的國家。在超過3000年的時間里,連續不斷地記錄著各種天文現象,包括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彗星和流星、客星(新星和超新星)等。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編制了100多種天文歷法,也發明了大量的天文儀器。
“但近代以來,中國天文學跟其他科學技術一樣,大大落后于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很多先進的儀器見都沒見過。”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韓金林說,即便在上世紀,老一輩天文學家也只能尋求與國外合作,相當于借用別人的望遠鏡,大多只能做一些邊緣課題。
以王綬琯、南仁東等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第二代天文學家,努力縮小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擔起“趕潮兒”的責任。
1993年,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天文學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的倡議,渴望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學難題。
當時,懷著回報民族的赤誠和描繪宇宙的初心,活躍在國際天文界的南仁東毅然回國,力主中國獨立建造射電“大望遠鏡”。
從1994年開始選址和預研究,到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南仁東率團隊用20多年幫助中國實現了追趕——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目光如炬,摘星于百億光年之外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中國天眼”3年前落成啟用了,為什么今天才驗收呢?實際上,要實現科學家的各種觀測意圖,達成穩定可靠的靈敏度,對望遠鏡來說并非易事。
從世界最大到世界最靈敏,正是“中國天眼”3年來一刻不停調試和試觀測的目標和成果。它的觀測范圍能企及河外星系甚至百億光年之外的宇宙邊緣。
靈敏度和分辨率是射電望遠鏡的兩大核心指標。由于星體距離地球十分遙遠,到達地球時能量微弱,靈敏度是科學家發現暗弱天體的能力,而要想進一步看清遙遠天體的真實面貌,就要依靠分辨率。
“靈敏度是最‘硬’的指標,基本由望遠鏡的口徑限定死了。相比之下,分辨率則可以通過多臺相對小的望遠鏡協同配合來提高。”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錢磊介紹。
“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突破了傳統望遠鏡的工程極限,采用全新設計方案、口徑更大的‘中國天眼’,比國外同類望遠鏡的調試期更短,遠超國際慣例和同行預期。”姜鵬說。
從下面的幾組數據,我們可以窺見“中國天眼”的身形:
大——反射面由4450個反射單元構成,總面積為25萬平方米,相當于30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如果把它看成是一口盛滿水的鍋,容量夠全世界每個人分到4瓶水。
巧——30噸的饋源艙通過6根鋼索控制,可以在140米高空、206米的尺度范圍內實時定位。
強——能看見更遙遠暗弱的天體,它1分鐘就能發現的星體,即使把坐標提供給百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對方也要9分鐘才能看見。
精——500米的尺度上測量角度精確到8角秒,10毫米的定位精度要求最高做到了3.8毫米。
“但這些設計、性能和精度不是理所當然的。”姜鵬說,“天眼”的索網結構,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工作方式最特殊的。要實現反射面變形,對抗疲勞性能的要求極高,現成的鋼索實驗中都斷了。如果這個材料和工藝層面的問題不解決,整個項目就要停滯。
回憶10年前的“索網攻關”,姜鵬記憶猶新:“我們進行了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系統、最大規模的索疲勞試驗,經過近百次失敗,終于研制出超高耐疲勞鋼索,在200萬次循環加載條件下可達500MPa應力幅,國際上尚無先例。”
實際上,整個團隊各個子系統的研制過程,幾乎都是如履薄冰。從26年前以南仁東為代表的幾位科學家,發展到今天100人左右、平均年齡35歲、能獨立自主設計建造大型射電望遠鏡和同類天線的隊伍,前后4代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繼、扎根深山,不負當代天文學“弄潮兒”。
- 原標題:星辰大海,才是它的征途——“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
- 責任編輯: 李天宇 
-
電科14所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太先進不便展示
2020-01-10 15:02 觀察者頭條 -
沈陽機床興衰解碼:“國之重器”何去何從
2020-01-10 07:36 -
國家科技獎揭曉在即,博世科等多家上市公司有望獲殊榮
2020-01-09 21:10 科技前沿 -
華為云鄭葉來:2020年將做厚“黑土地”
2020-01-09 17:41 華為 -
去年國內手機出貨量3.89億部 5G手機1377萬部
2020-01-09 17:08 手機 -
NASA發現首個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
2020-01-07 16:23 天文 -
業務擴張導向之下,Uber安全報告沒能照亮車廂里的黑暗
2020-01-07 08:03 -
紫光5G超級SIM卡已適配163款手機:中低端和老機型為主
2020-01-05 17:52 手機 -
雙手離開方向盤!韓國全球首發有條件自動駕駛安全標準
2020-01-05 16:12 三八線之南 -
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首飛成功,滿足未來20年需求
2020-01-05 10:40 航空航天 -
空客去年交付863架客機 8年來首超波音
2020-01-04 08:40 波音危機 -
二維冰存在及生長機制首獲證實
2020-01-03 07:57 科技前沿 -
實踐20號衛星跨年夜完成第四次變軌
2020-01-02 22:50 航空航天 -
達摩院公布2020十大科技趨勢:AI等技術將現顛覆性突破
2020-01-02 10:56 科技前沿 -
“超級2020”來了,我們準備好了!
2020-01-02 07:59 -
5G基帶芯片之戰:五強格局初顯(下)
2019-12-31 08:06 盤點2019 -
聯想集團副總裁常程被傳已離職,聯想放棄國內手機業務專注海外
2019-12-30 22:31 -
某些諾貝爾獎獲獎者在國內走穴,早就成了一種心照不宣
2019-12-30 16:06 諾貝爾獎 -
華為借“WeLink”切入云市場 ,將與阿里、騰訊“三分天下”
2019-12-30 12:49 -
明年3月見!疑似華為P40 Pro渲染圖曝光:開孔全面屏設計
2019-12-30 11:14
相關推薦 -
“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評論 59“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評論 84“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評論 126中國最重要的事是,不能總看美國的眼色行事 評論 104“后果太嚴重了,鳥擊不能成為事故的直接原因” 評論 202最新聞 Hot
-
“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
總不回家,“粘人”的世界首富在“宇宙中心”租房住?
-
特朗普表態,“避免一場大戰”
-
“西方給了你一切,但我不是你仆人”
-
美國批了,馬斯克:不愧是搶錢冠軍
-
“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
德國開懟:畢竟胡說八道也算自由
-
美法院裁定:特朗普性侵成立,賠她500萬美元
-
兩周內三項協議“對抗”中國,“更像給美國的短期信號”
-
美財政部竟又賴上中國,還列為“重大事件”
-
阿薩德政權為何垮臺?拉夫羅夫點名美國
-
俄前國腳前線陣亡:因販毒入獄,參軍減刑
-
他后悔了
-
“連續三年低于更替水平”,2024年越南生育率創新低
-
“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
“沙姆解放組織”領導人:敘利亞可能4年后舉行選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