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天眼”工程數據體系基本形成,衛星數據自給率達80%
關鍵字: 高分六號天眼工程 高分六號中國高分家族再添一名“天眼”神探。
據中青報6與11日報道,2日,高分六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一顆低軌光學遙感衛星,也是我國第一顆實現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衛星。至此,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以下稱“高分專項”),繼高分一號到五號之后,迎來又一位步入太空的新成員。
高分專項被譽為“天眼”工程,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與之一起進入專項名單的還有人們耳熟能詳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飛機等項目。
2010年該專項全面啟動實施。如今8年過去,高分家族在千呼萬喚之中,逐漸嶄露頭角,多顆高分兄弟在軌服役,仿若一個個高掛在地球上空的巨大相機,觀測地球母親。
高分專項工程總師、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童旭東說,迄今為止,我國涵蓋不同空間分辨率、不同覆蓋寬度、不同譜段、不同重訪周期的高分數據體系已基本形成。
高分六號模擬圖 圖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高分老大哥迎來“配對者”
此次高分六號升空后,將和在軌的高分一號組成星座,開啟“高分家族”組網新篇章。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高分六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白照廣說,兩者將形成“2米/8米光學成像衛星系統”,大大縮短重訪時間間隔,“時間分辨率從4天縮短到2天”。
作為高分家族里的老大哥,高分一號早在2013年4月就已成功升空,到如今和高分六號“配對”,已等了5年之久。
肩負著高分家族開疆拓土的使命,高分一號的最大特點是“大幅寬成像”,能將視野范圍內800公里的事物都納入進來, 4天即可完整觀測地球。
根據白照廣的說法,5年來, 高分一號已向我國的國土資源系統、地質行業及科研院所等100多家單位和機構提供了大量遙感圖像數據,成為遙感領域應用最廣泛的衛星之一,被譽為“看得廣、看得快、看得準、看得清、應急效果好”的衛星。
一些突發事件、熱點問題發生時,也能看到高分一號的身影。來自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數據統計,不管是2013年雅安蘆山地震,還是2014年馬航失聯事件,2015年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深圳山體滑坡事件,高分一號都曾向相關部門和行業貢獻了自己的“見識”。2014年,高分一號還“入列”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值班衛星,成為我國第三顆入列值班衛星。
高分“二哥”視力最牛
高分一號升空后,時隔一年半,高分二號在2014年8月升空,其成功發射意味著我國民用遙感衛星進入了亞米級分辨率時代。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研究員、高分二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潘騰打過一個比方:如果說空間分辨率兩米的高分一號,能看到地面的小轎車;那么,空間分辨率達到亞米級的高分二號,就能看到地面的自行車。
潘騰說,高分“二哥”渾身是“寶”,它的身上,有兩臺分辨率為1米全色/4米多光譜組合而成的相機,這是現今我國焦距最長、分辨率最高的民用航天遙感相機,也是國際上同等分辨率幅寬最大的遙感相機。
也因此,高分二號成了我國迄今研制的空間分辨率最高的民用遙感衛星,具備高空間分辨率優于1米和幅寬大于45千米的成像能力,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外同類光學遙感衛星的水平。
此外,高分二號還有一顆赤誠的“中國心”,其國產化程度達到98%以上,關鍵單機和部件全部是我國自主研制——是高分家族中單機國產化程度最高的衛星。潘騰說,這極大改善了我國高分辨率遙感數據主要依靠進口的狀態,為國內用戶提供高精度對地觀測數據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如今,高分二號在軌運行已超過3年,每月分發20余萬景超過1.1億平方公里影像。來自國防科工局的數據顯示,高分二號數據市場占有率達80%,徹底改變了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
全天候待命的“三哥”
高分兄弟都遺傳了家族“好視力”的優點,這足以讓它們在群星當中更加閃耀。
2016年8月25日,備受矚目的高分三號在經歷了為期兩周的太空旅行之后,正式向世人發布由它親自拍攝的“高清大片”,這標志著我國低軌道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研制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從此,我國民用天基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圖像打破“全進口”現狀,做到“核心在手”。
十分特別的是,高分“三哥”身上武裝的是主動探測載荷,利用微波進行探測,通過自己發射信號并接收地面反射的回波信號,探測地面物體的細節和特征。換言之,不需要“照相機”就能“拍照”。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張慶君說,與“光學”遙感衛星相比,高分三號這種“微波”遙感衛星的最大特點,就是具備全天時、全天候的成像能力——不需要借助光線,不論刮風下雨,還是白天黑夜、風沙霧霾,都能從容守望,做到真正的“不畏浮云遮望眼”。
也因此,高分三號被譽為全天候待命的“天眼”神探。張慶君說,高分三號的發射和應用,把我國高分系統建設由可見光、熱紅外、遠紅外帶入到微波輻射區,迎來了衛星微波遙感應用的新時代。截至目前,高分三號已向國內50余家科研單位,分發數據超過60萬景。
張慶君說,目前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某商用雷達衛星數據產品平均價格在3萬元/景,而高分三號的成功應用,打破了國外高分辨率雷達數據在國內的壟斷,節省大量的購置費用,為我國實施海洋開發、陸地環境資源監測和防災減災等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 原標題:你好,高分家族!我國“天眼”工程數據體系已基本形成
- 責任編輯:陸雨聆
- 最后更新: 2018-06-11 10:14:41
-
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我科學家發現:打破經典遺傳規律
2018-06-11 07:31 科技前沿 -
美國超算奪回世界第一 比“神威”快60%
2018-06-09 13:03 觀察者頭條 -
“造島神器”天鯤號首次海試
2018-06-08 20:22 -
NASA宣布火星生命相關重大發現
2018-06-08 10:31 -
集成電路關鍵基礎材料實現量產 擺脫進口依賴
2018-06-08 08:49 -
2018自然指數排名:中科院連續6年位列科研機構首位
2018-06-08 08:14 科技前沿 -
99.999999999%純度的電子級多晶硅,我國也能出口了!
2018-06-07 14:09 科技前沿 -
網絡強國建設三年行動年內將啟動
2018-06-07 08:45 科技前沿 -
黃金大米在美獲食用許可,被稱“最人道科技產品”
2018-06-07 08:27 轉基因 -
“國產掘進機接近世界最先進水平,但主軸承全部依賴進口”
2018-06-07 07:34 科技前沿 -
國產游戲備案通道暫時關閉 或與相關機構改革有關
2018-06-07 07:17 -
央視臺風報道中一閃而過的瞬間,背后細節引人深思
2018-06-06 18:23 -
從“看人影”到“辨雀斑” 中國研發這個設備為何沒使上勁?
2018-06-06 11:17 科技前沿 -
中國科學家申項目常被問:外國人都沒做過,你做這個干什么?
2018-06-06 07:50 科技前沿 -
西瓜足跡“撞臉”腳步地圖 它究竟是借鑒還是抄襲?
2018-06-06 07:00 -
最后一枚風云二號升空,國際組織為何請它改位置?
2018-06-05 21:00 航空航天 -
何文輝是誰?36氪回應App推送出現臟話
2018-06-05 15:53 IT新浪潮 -
海水稻“技術路線圖”形成
2018-06-05 07:29 -
82歲院士下潛:要熱愛科學而非它背后的錢
2018-06-04 17:22 中國基礎研究 -
“深海勇士”歸來!
2018-06-04 16:30
相關推薦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37“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5“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2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