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光復70周年 兩岸學者在滬熱議
關鍵字: 臺灣光復70周年2015年10月25日,對于絕大多數臺灣民眾來說,這不過是個普通的周末,趁著嚴冬來臨前的最后一絲暖意消磨日子。然而時光倒回到70年前的10月25日,整個臺灣島卻是人心鼎沸,許多人喜極而泣。同一天,中國政府在臺北市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對日本的受降典禮,意味著臺灣從此完全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為了紀念這個日子,翌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確定受降典禮的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
10月24日,由華東師范大學、民革上海市委會、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香港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臺灣光復70周年的歷史與現實”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辦,觀察者網受邀參加。當兩岸專家學者重聚一起時,曾經那些臺灣人民為擺脫殖民統治浴血奮戰、自強不息的故事也逐漸展現在我們面前。
大陸實力化解臺灣焦慮
對于今天的臺灣來說,提及“光復”總是五味雜陳。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張榮恭在會上回憶到,小時候他們還經常唱臺灣光復的歌曲,但現在臺灣避諱談中國。2000年后政黨輪替,“孔子誕辰”、“光復日”、“行憲紀念日”,這些都與中國有關,也都不再放假紀念。
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董波在致辭中提到,在這個時間舉辦這樣的研討會,恰逢其時。七十年前,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兒女浴血奮戰,重獲民族尊嚴。日本雖然蹂躪國土,但不可能摧毀人民的意志。兩岸人民血濃于水,兩岸和平也將是大勢所趨。
來自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的趙建民所長則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私人故事。趙所長的父親參加過抗日戰爭,90年代初父親曾回到老家河南,和兄弟姐們重新建立聯系。兩岸關系雖然現在還很難做到一笑泯恩仇,但至少今天能夠心平氣和地坐下來研討,這就是巨大的進步。趙所長還回憶起自己當兵時期,那時候最害怕摸到“金馬獎”,意味著要到金門群島、馬祖列島“前線”去,害怕有“水鬼”摸上來。如今自己兒子也到了當兵的年紀,比起以前自己兩三年的兵役,現在的兵役時間只有11個月,這也說明了兩岸關系的變化。
趙所長的故事勾起了主持人、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郭為祿的回憶。郭教授是福建人,記得他第一次去臺灣見到自己的叔公時,叔公竟然告訴他自己常回大陸,就是趙所長所說的“水鬼”。叔公還告訴郭教授,自己是“抗戰老兵”,還指著墻上掛的蔣介石像給他看。郭教授笑稱那次見面猶如“國共合作”,盡管被海峽分隔,但兩代人的感情畢竟是血濃于水。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前副會長王在希則向在場專家學者講述了關于臺灣及兩岸關系的共同記憶。經過半個世紀的磨難,臺灣終于回歸祖國。臺灣光復離不開臺灣同胞長期堅持,不屈不撓的抗日斗爭。清政府割讓臺灣的消息傳出后,在北京發生了公車上書事件。臺灣同胞聽到割讓消息后悲憤欲絕,一些臺灣愛國人士籌劃武裝斗爭。在1895年-1902年,臺灣先后進行了七年游擊戰爭,涌現出“抗日三猛”這樣的愛國人物。抗日戰爭期間,臺灣人民始終堅持反抗殖民統治,犧牲人數有65萬之多,占當時總人口的11%。臺灣人民抗戰史是中國人民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被后人銘記。
王在希副會長還提到,1943年《開羅宣言》是第一次確認臺灣屬于中國的文件,鐵證如山。《開羅宣言》雖然沒有采用條約名稱,但具有國際法效用。《開羅宣言》內容形式上都符合國際法規范,是臺灣回歸中國的重要法律文件。1945年,中國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在臺北舉行受降儀式,天皇公開承諾履行條約義務。這些都是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堅持臺灣為領土的法律依據。
來自臺灣的歷史學家武之璋則詳細講述了簽訂《開羅宣言》那段歷史。開羅會議結束后,幾個國家要寫共同宣言,每一個國家寫一份,綜合三份,求同存異。中國寫到收回東北、臺灣、澎湖列島。英國卻把一些內容劃掉。后來在羅斯福幫助下,《開羅宣言》才將領土問題界定清楚。這段歷史,今天很多搞“臺獨”的人都不知道。
關于這一點,王在希副會長也提到,多少年來,臺獨人士否定《開羅宣言》,以《舊金山和約》為本鼓吹臺灣未定論。《開羅宣言》也是日本右翼勢力的夢魘。日本最近通過新安保法案,公開參拜靖國神社,刻意沖擊戰后世界秩序,他們妄想重新軟禁臺灣,對此我們要高度警惕。習近平在九三閱兵會見連戰時,強調命運共同體,國家強大民族強盛是兩岸中國人的尊嚴保障。兩岸要維護開羅宣言的歷史定位,珍惜來之不易的交往局面。
提起9月份的連戰大陸之行,當時受到了島內的強烈反彈。在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看來,這種反彈正反映了臺灣面臨的四種焦慮:個人身份上的焦慮,文化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政治上卻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臺灣的集體焦慮,自己的身份宣稱和國際認可不相容;對中國大陸崛起的焦慮;對臺灣未來發展的焦慮。
不過在華東師范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前所長曹景行來看,現在是兩岸關系的最好階段。兩岸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在不斷加深,今天的“臺獨”國際條件還沒有陳水扁時期好,這也是為什么蔡英文一直強調要“維持現狀”。正如楊開煌主任所說,化解臺灣焦慮,源頭還是大陸。大陸在硬實力和軟實力都有一套,臺灣的焦慮總有一天會在大陸實力面前煙消云散。
政治分歧不能阻礙兩岸交流
在上海研討會舉行前一天,10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也舉行了盛大紀念活動。談及此次大陸對臺灣光復70周年的重視,在現場接受觀察者網采訪的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的趙建民所長提到,坦白說臺灣類似紀念活動都比較少,一個是因為很多歷史的問題都已經討論很久了,再一個臺灣也有些政治現實,有一部分人是不愿意紀念光復,因為光復就要探討“被誰光復”的問題,臺灣一些人是不愿意接受的。
目睹了“一邊熱、一邊冷”之怪現狀,在“光復節”前夕,臺灣師范大學政治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范世平曾投書《自由時報》專文論述。在該文中,他認為這源于臺灣社會普遍存在的親日氛圍。范世平對觀察者網強調,時代已經轉變了,血溶于水的觀念,對于臺灣年輕人來講,是“僵化的東西”,是“非常不靠譜的”。相反,趨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才是臺灣年輕人追求的東西。如今網絡異常發達,即使不會講日文,也絲毫不妨礙他們喜歡日本文化。在范世平看來,這種態度不完全是民進黨政府灌輸的結果,而是一個“由下而上的趨勢”,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沒那么容易。
專注兩岸文化交流的臺灣文化政策協會秘書長張玉漢在接受觀察者網采訪時也表示,現在談兩岸關系發展,是老一輩建構出來的,年青一代可能并不理解。以他從事兩岸交流的經驗來看,兩岸青年還需要長期接觸交流。
曾在高雄中山大學交流過的上海市公共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張斌也對觀察者網表達了類似的看法。與傳統北藍南綠的選民結構相比,他認為現在的臺灣年輕人已經不分南北,普遍偏綠了。不過,他又表示,這并不妨礙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雖然兩岸年輕人擁有不同的政治見解,但出于彼此尊重,陸生與本地學生不會過分糾纏于“統獨問題”不放,平時交流的內容也多以生活、美食、就業等為主。當然,張斌也承認,以他所在的中山大學為例,的確存在少數對于政治非常敏感的青年人。此外,他還注意到,平時對政治不關注的青年人往往是在大選前夕,或者某個政治議題發酵的時刻,才會變得熱衷起來。
蔡英文或帶來兩岸動蕩
不得不說,對島內年輕人關注最多的是喊出追求“世代正義”的民進黨。在“太陽花”、“反課綱微調”等學運背后都能看到民進黨的身影。眼下兩岸關注點都在明年1月的臺灣“大選”,從目前民調結果來看,這個主張街頭抗爭政治的政黨在勝出的幾率非常大。然而,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的“前世今生”也令與會學者普遍擔心:倘若明年臺灣再次出現政黨輪替,這位起草過“兩國論”、未凍結“臺獨”黨綱、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主席會給兩岸關系帶來意想不到的動蕩局面。
今年6月初,蔡英文訪問美國,此行被媒體形容為“面試”。她在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表演講時宣稱,臺灣內部形成的廣泛共識就是“維持現狀”,而她若執政,“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系的和平穩定發展。”與此前追求“臺獨”的“改變現狀”不同,蔡英文已然開始借用曾為推動兩岸關系做出重大貢獻的馬英九的兩岸主張。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鵬揣測蔡英文的心理變化:她定會覺得自己挺委屈,已經做了這么大的調整讓步,大陸怎么還不接受?然而考慮到蔡英文的“前科”,其目前釋放的誠意仍不足以打動大陸。
“高度緊張、中度交流、低度合作”,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執行所長王海良對2016年以后兩岸關系發展趨勢做出如此判斷。在他看來,假如蔡英文上臺執政,兩岸最多只能維持低度交流合作,如民間的文化、教育、科技、社會、行業等交流合作;海協海基兩會可維持溝通并攜手解決緊急問題;兩岸官方交流將會中斷,國臺辦與陸委會的溝通將轉而委托海協海基兩會進行。他強調,交流的成分會大于合作,兩岸業已簽署的21項協議有些會得以繼續實施,有些則可能難以為繼。總體來講,兩岸專業領域的合作將局限于低度合作。
雖然蔡英文沒有膽量步陳水扁激進“臺獨”的后塵,但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助理彭維學表示這不代表蔡英文不會構建柔性“臺獨”。為了提高應對柔性“臺獨”成效,他建議大陸可以考慮從五個方面調整策略手法。一是從過去著重與臺當局打交道,轉向直接面對島內各階層;二是把兩岸政治關系從過去重“協商協議拉動”、“高層互動拉動”,轉型為重“內需拉動”、“基層民間拉動”;三是從過去強調“兩岸雙方創意模糊、善意默契”,轉向戰略清晰、以我為主;四是對臺涉外領域從“釋放善意,適切安排”,轉向“全面緊縮、不留后患”;五是把兩岸交流合作從過去“強調惠臺讓利”、軟的一手,轉向“強調市場機制”、硬的一手,克服兩岸關系單純物質化傾向和一味單方面讓利現象。
對于大陸對臺政策可能生變,曾有一些民進黨人士不以為然,稱大陸正忙于與周邊國家周旋,無暇顧及臺灣問題。華東師范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反駁道,這完全是幻想。誠然,目前東海南海事端頻出,臺海地區相對和平,然而一旦臺海出現動蕩局勢,北京政府絕對不會放手不管。
與以上學者從政治方向分析“臺獨”不同,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文揚從文化角度分析“臺獨”最重要的表現之一“去中國化”。在他看來,民進黨推行“去中國化”的實質就是臺灣人不要做中國人了。1951年何應欽訪問日本的時候,受到日本朝野各界的熱烈歡迎,這說明那個時候日本對中國文化還是非常尊重,甚至崇拜的。但是,現在這種盛況永不再現了。
文揚認為,這一切皆源于美國在這半個世紀以來對于日本的徹底改造:日本從一個儒家體系的附屬部分被改造成一個西式的自由民主國家。儒家最核心的價值與西方以個人權利為本位的自由民主是完全沖突的。臺灣的“去中國化”也走的正是這條路。他比較感興趣的是,臺灣的“去中國化”究竟能走多遠。
在討論蔡英文兩岸論述變化時,會場出現了一番爭執。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的李曉汀認為,“法理臺獨”雖然面臨多重制約,但在現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仍然存在一定的剩余空間。他推論稱,如果民進黨明年上臺執政,很可能再度以“兩國論”為指導,以更為隱蔽的方式從法理上凸顯臺灣的“獨立主權地位”。不過,彰化師范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李毓峰認為此種推論屬于“一廂情愿”:“法理臺獨”的內涵至今沒有確切的定義,而且“兩國論”也不存在可靠的文獻文本,大家所依據的只是回憶錄的只言片語。
美國在臺海的身影
自從第七艦隊駛進臺灣海峽那一刻起,臺海局勢總是脫離不開美國的插手。雖然美國曾多次宣稱不干預臺灣大選,但據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顧問、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陳一新透露,美國只關心大選結束后兩岸關系的走勢,特別是朱立倫替換洪秀柱成為國民黨“總統”參選人后,對介入大選重新燃起了興趣。
蔡英文美國“面試”可謂順利通關,這就意味著在2016年的大選中,美國不會因陳水扁當政時期陰晴不定的兩岸政策而阻撓民進黨問鼎大位。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胡凌煒認為,蔡英文如果成功當選,會全面配合美國的亞太戰略。
在談到臺灣對外經濟政策時,胡凌煒注意到,國民黨會同時提到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區域全面伙伴關系(RCEP)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但是民進黨獨獨只提TPP。顯然,這是民進黨“去中國化”的心思在作祟:一心想加入由美國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來,撇開由大陸主導的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
胡凌煒擔憂,民進黨“一邊倒”的戰略將為臺灣招致潛在的風險。每當美國的亞太地區的戰略發生重大改變時,臺灣的命運也隨之發生變化。隨著大陸在國際事務上與日俱增的分量,美國高層開始彌漫一股“棄臺論”的氛圍。胡凌煒援引美國著名“鷹派”國際關系學者米爾斯海默的話表示:“中國繼續崛起對臺灣有巨大的影響,華盛頓沒有盟約義務在臺灣遭受攻擊時來保衛臺灣,美國可能終將放棄臺灣的理由是:這是一個特別危險的沖突點,很容易引發不符合美國利益的中美戰爭。”
國家主席習近平前不久訪問美國,在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背景下,臺灣問題不再是兩國高層會晤時的核心議題。但,這并不是說臺灣從此就會撤出中美的敏感視域。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主任邵育群觀察到,美國開始出現將臺灣議題脫離中美關系框架的思維。美國雖然無意通過發展美臺關系制約大陸,然而美國卻想熊掌與魚兼得,中美關系要發展,美臺關系也不丟棄。實際上,這是倒退到美國曾經對臺海政策的基本思路——“一中一臺”,這無疑對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百害而無一利。
(觀察者網馮雪、周小婷報道)
- 責任編輯:新偉
-
被當面打臉,日鐵急了 評論 9受中國影響,澳企要在稀土加工業務上發力了 評論 43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68“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97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