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謀求連任的默克爾,拿什么主導歐洲?
關鍵字: 默克爾連任默克爾默大媽德國總理德軍戰斗力德軍有多強德國軍費在德國,安格拉·默克爾有個外號叫做“媽媽”。現今,從全球各地對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反應來看,恐怕不久后許多國家的人都要管她叫“媽媽”了。既然特朗普表示有意卸下美國“自由世界領導者”的身份,許多評論家都將視線轉移至默克爾,希望她領導的德國能代替美國擔此責任。
然而,默克爾很快(包括11月20日宣布第四次競選總理時)就做出了回應,表示這個想法荒謬至極。首先,德國只是區域大國,而非全球大國,因此它幾乎無法給予遠在亞洲的西方盟友任何幫助;因此,德國頂多能取代美國,充當“自由歐洲的領導者”。
自2005年起,德國一直處于默克爾領導下
但即便如此,這個想法也未免流于幻想。如果說領導歐洲僅具有道德象征意義,那么德國或許還堪稱合格——盡管也不一定能做好;而實際上自冷戰以來,領導歐洲意味著承擔一系列實質性軍事責任,以保衛其他民主國家的安全。然而如今的德國軍事力量薄弱,政治和文化都十分抵觸使用強權,很難獨力扛起保衛歐洲的旗幟。
美國大選結束后不久,《紐約時報》編輯卡羅爾·吉亞科莫就提議德國“代替美國領導北約”。但回顧德國的表現——尤其是在2014年北約軍事演習中,德國士兵竟然用涂黑的木棍冒充機槍帶上裝甲車——就會知道它絕然挑不動軍事領導的重擔。
德軍在“拳擊手”裝甲車上安裝掃把棍充當機槍
簡單對比美德兩國的軍費預算,一切都不言自明了。2015年,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報告顯示,美國國防預算高達5975億美元,而德國僅367億美元,約為美國的二十分之一。即使與法國(468億美元)和英國(562億美元)相比,德國的軍費預算都算少的。而且英法與美國一樣,都是有核國家,而德國不是。從這個角度看,盡管英法兩國元首都面臨一定程度的政治困境,但卻比德國總理更有資格擔當“自由世界的領導者”。
在經濟總量面前,德國國防預算顯得極不相稱。北約成員國總體國防開支占GDP的2%,但除了美國以外,只有希臘、愛沙尼亞、波蘭和英國四國達到此標準。多年來,德國國防預算比例只占GDP的1.3%,在北約內部處于較低水平。而且近年來進一步下滑,占比已不足1.2%。今年,默克爾終于承諾要達到2%的標準。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默克爾重申了這一目標,但未說明具體期限。德國唯一硬性承諾,是2017年增加國防開支8%,使其達到GDP的1.22%。
除去國防支出,德國的軍事能力也同樣不容樂觀。冷戰期間,聯邦德國軍隊有大約50萬士兵、2500輛豹2型主戰坦克,其主要目標是拖延蘇聯軍隊西進時間。如今德國的軍力銳減,現役軍事人員僅176,752名(不足美國的七分之一),豹2型坦克僅剩200輛。德國空軍有109架歐洲臺風戰斗機和89架高齡颶風式戰機。相比之下,美國擁有大量F-35、F-22、F-16和F-15戰斗機。海軍方面,德國的劣勢更加明顯:美國有12支航母戰斗群,而德國只有10艘護衛艦。
今年,德國國防部部長馮德萊恩宣布軍備支出將在15年內增至1300億歐元,其中小部分用于購買新裝備,大部分用于修補舊裝備。近年來一系列報告顯示,2010年以來,由于維護經費被削減,德軍很多舊裝備已無法使用。也就是說,這筆支出只夠維持德國目前的軍事力量,無法進一步擴張。比如,德國聯邦國防軍的109架歐洲臺風戰斗機中,只有42架能夠使用,NH90直升機中,只有2架能夠使用。當然,還有2014年北約演習中用掃帚棍充當機槍的笑話——據德國公共廣播聯盟報道,從泄露的德國聯邦國防軍報告來看,該事件的原因是軍隊嚴重缺少重型機槍。
德國低下的國防支出和有限的軍事能力,是其戰略文化的產物。不論德國人還是非德國人,最常見的解釋是,這是德國臭名昭著的軍國主義歷史產生的反作用。這固然有道理,但卻忽視了近25年來發生的變化。在兩德統一之后的首個十年里,德國似乎在使用武力反面與英法達成了共識,導致德國參加了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永別了,奧斯維辛”似乎替代了“永別了,戰爭”,成為德國基本外交政策。21世紀前十年,德國在阿富汗等地的軍事干預遭到失敗,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永別了,戰爭”的政策。2011年德國拒絕出兵利比亞——許多德國人都非常擁護這個決定。即使烏克蘭危機造成巨大戰略沖擊,也并未改變德國在動用武力一事上的態度。今年夏天,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用“磨刀霍霍”這個略帶貶義的詞語來形容德國參與的北約軍事演習。
德國越來越把自己看做Friedensmacht,即“維和力量”。這個術語最初是冷戰時期東德用來自我標榜的;1993年被德國前空軍上校梅西特斯海莫借用來形容德國——他于20世紀80年代加入綠黨,之后又加入極右黨派。德國民眾并不像美國人那樣尊崇軍人。比如,美國士兵走在美國機場時路人會自發為其鼓掌喝彩,這在德國是難以想象的。從這個現象就可以看出,德國人參軍并不積極。德國國防部最近為了吸引德國人參軍,甚至特地制作了一個電視真人秀。今年五月,馮德萊恩宣布計劃截至2023年增募士兵7000人,但無人知道她將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德國國防部寄望真人秀網劇《新兵》提高參軍積極性
烏克蘭危機之后,德國人的態度有所轉變。德國政府軍事歷史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半數受訪德國人認為應該增加國防預算,并且大多數人支持增兵——這種情況是自2000年以來從未出現過的。但即使如此,德國人也并未像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那樣,感覺受俄羅斯威脅。相比之下,難民危機對德國的影響更直接,或許是難民潮而非俄羅斯的威脅,促使德國人重視安全政策。根據近期一份政府調研報告,多數德國人支持開展軍事訓練和“維穩”行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少數人支持德軍參與戰斗行動。
當然,不乏人士認為21世紀經濟力量比軍事力量更重要。不過,在俄羅斯并吞克里米亞、亞洲領土爭端以及軍備競賽的背景之下,這種說法可能缺乏說服力。話說回來,德國經濟極度依賴出口——也就是依賴外國市場——這意味著德國經濟雖然強大卻充滿脆弱性。
在歐洲以外,德國缺乏經濟和軍事硬實力,這意味著默克爾頂多能當上“自由世界的道德領袖”。但考慮到她應對歐元危機的手段,她能否配得上這頂帽子還不一定——許多希臘人、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顯然不會同意。但就算默克爾真的成為自由世界的名義領袖,人們也完全無須擔心威權主義會在德國卷土重來。畢竟斯大林有句關于教皇名言:“他有多少個師?”
(青年觀察者孫予聰譯自《外交政策》,觀察者網楊晗軼校)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原標題:Merkel and Whose Army?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楊晗軼
-
卸任在即,他仍叫囂:對華,不能犯對俄同樣的錯誤 評論 77“這是國家恐怖主義,應受制裁” 評論 305“現代特洛伊木馬”籌謀多年,以色列下了盤大棋? 評論 301“這一炸,中國大陸更警惕” 評論 532黎巴嫩對講機爆炸致20死,以色列“轉移作戰重心” 評論 365最新聞 Hot
-
卸任在即,他仍叫囂:對華,不能犯對俄同樣的錯誤
-
“拜登政府無望實現加沙停火”
-
美軍中導還要留在菲律賓,菲高官揚言:想讓中國“夜不能寐”
-
創紀錄,“相當于140個銀河系相連”
-
“這是國家恐怖主義,應受制裁”
-
“巴勒斯坦不建國,就不會承認以色列”
-
馬來西亞20家福利院被曝性虐待,涉案集團創立人為邪教組織頭目
-
“美國在十國中墊底,是唯一明顯異常值”
-
“美國領先了數十年,現在卻落了下風”
-
無視俄方多次抗議,印度軍火商賣給烏克蘭武器
-
怕場面“太難看”,烏克蘭放棄這一計劃
-
“現代特洛伊木馬”籌謀多年,以色列下了盤大棋?
-
“這一炸,中國大陸更警惕”
-
印度“月船4號”獲批,計劃2027年實現月球采樣返回
-
FBI查完了,稱伊朗黑客竊取特朗普競選資料,發給了拜登
-
黎巴嫩對講機爆炸致20死,以色列“轉移作戰重心”
-